跳转到内容

美国驻越南共和国大使馆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国驻越南共和国大使馆
United States Embassy, Saigon
Đại sứ quán Hoa Kỳ tại Sài Gòn
美国驻南越大使馆第二代馆舍模型
(摄于胡志明市博物馆内)
概要
类型大使馆
地点 越南共和国西贡市
地址统一大道4号
4 Thống Nhất,今黎笋大道)
坐标10°46′58.72″N 106°42′2.56″E / 10.7829778°N 106.7007111°E / 10.7829778; 106.7007111 (美国驻越南共和国(西贡)大使馆)
竣工日1967年9月(二代馆舍)
拆除日1998年5月至7月
造价2,600万美元(1967年美元,相当于2024年的2.38亿美元)
所有者 美国国务院
技术细节
建筑面积3.18英亩(12,900平方米)
地图
地图
美国驻西贡大使馆
越南语表记?
国语字 Đại sứ quán Hoa Kỳ tai Sài Gòn
汉喃 大使館花旗在柴棍

美国驻越南共和国大使馆(英语: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Saigon越南语Đại sứ quán Hoa Kỳ tại Sài Gòn)简称美国驻南越大使馆,是美国于1955年至1975年间设在南越越南国及其后的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市(今胡志明市)的外交机构。由于驻越大使馆于越南战争期间身为重要地标及美国在该国的权力象征,因此经历了如春节攻势时,导致美国舆论趋向反战的1968年越共袭击使馆行动、1975年西贡陷落时美军的大规模直升机撤退行动等历史事件。

1995年美国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建交后,重新入驻20年前匆促撤离的驻西贡大使馆院区。不过因为建筑老旧,直到1998年,废弃的大使馆办公楼夷为平地,改建为美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的附属公园。

第一代馆舍

[编辑]

1950年-1965年

[编辑]
美国驻南越大使馆第一代馆舍

美国和越南南部政府的邦交始于1950年,当年华府承认了保大帝领导的越南国,并且在越南国首都西贡创设了美国在该地最早的大使馆。1954年日内瓦会议及越南分裂为南北之后,美国没有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驻越南国大使馆在吴廷琰罢黜保大帝、改立越南共和国后直接继续沿用。之后又于岘港芽庄设立美国领事馆。

美国在西贡第一代使馆馆舍建立于西贡市中心的咸宜大道39号(39 Hàm Nghi10°46′13.82″N 106°42′17.27″E / 10.7705056°N 106.7047972°E / 10.7705056; 106.7047972 (美国驻越南共和国(西贡)大使馆第一代馆舍)),靠近西贡河的西岸。该建筑至今依然屹立在原处。

1965年-1966年

[编辑]
越战期间西贡市区一处被汽车炸弹波及的狼籍现场,越共以相同方式在美国大使馆外造成破坏。

1965年3月30日,越共在大使馆外的街上引爆了汽车炸弹。在引爆之前,该汽车的驾驶和警察发生争执,引来了包括大使馆员工在内的一群路人前来围观,进而增加了事件中伤亡的人数。当车上的塑料炸药爆发之后,当场炸死了一位年仅21岁的大使馆女雇员芭芭拉·罗宾斯英语Barbara Robbins,另一名美国人、19名越南公民和一名在美国海军内担任补给兵英语Storekeeper的菲律宾裔人也在爆炸后丧命[1],此外现场的受伤人数则高达183人。

这场波及大使馆的爆炸事件不仅使罗宾斯成为第一位在越战中丧命的美国女性[2],也迅速被美国各大媒体报导出去。爆炸案同时突显了驻外使馆的维安问题,存在著难以防范的漏洞。有鉴于此,使美方人员决定在首都圈另觅他处、增设新馆,以获得更安全的保障。

第二代馆舍

[编辑]

1967年-1968年

[编辑]
美国驻越大使馆及统一大道上的访客入口(摄于1968年1月)

大使馆新址在经过评估之后,选中了一块面积达3.18英亩(12,900平方米)的土地。该地位于统一大道(Thống Nhất,今已改名为黎笋大道)与莫挺之街(Mạc Đĩnh Chi)路口(10°46′58.12″N 106°42′3.66″E / 10.7828111°N 106.7010167°E / 10.7828111; 106.7010167 (美国驻越南共和国大使馆(第二代馆舍))),门牌号码是统一大道4号。由于与前称诺罗敦宫(Norodom Palace)的南越总统府(今统一宫)距离不远,遂得名“诺罗敦馆区”(Norodom Compound)。新馆址隔壁紧邻法国大使馆、并与英国大使馆隔对街。

新馆由两个馆区组成,即领事馆院区和大使馆馆区,前者由围墙和钢制大门围起来,后者包含了大使馆办公大厦、后面的停车场和一栋供馆务协调官(Mission Coordinator美国驻南越大使英语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South Vietnam之下的文职助理官)居住的双层官邸、车辆调配场等设施[3]。出入口共两处,分别为统一大道上的行人入口和莫挺之街上的车辆入口。

第二代的使馆办公大厦英语Chancery (diplomacy)是栋显著的六层白色大型楼房,施工期间即成为西贡市区最高的几栋建筑物之一。它采用白色混凝土外墙,同时可降低室内温度、并削弱火箭等自动推进武器对建筑的破坏程度。屋顶上设有直升机降落台,大使馆大门与统一大道行人入口的通道上方有遮雨棚覆盖。

大使馆迁到新馆办公后,咸宜大道上的旧馆则继续作为大使馆附属设施使用。

春节攻势

[编辑]

1967年12月15日后,西贡等数个南越都市的防务由美军移交给越南共和国军,美军负责的范围于是只剩市内的美国设施。1968年1月30日晚上时,大使馆区周边共有4座西贡市警局的派出所负责外围警戒,而在使馆内,隶属于美国陆军第18宪兵旅716营[4]的两名队员负责守卫莫挺之街上的车辆入口,使馆办公楼内则驻守著美国海军陆战队使馆警卫队的两名队员。同时由于春节停火协议破坏后的情势,又在使馆顶楼派了一名海军陆战队员居高临下地驻守[5]

越共夜袭大使馆

[编辑]
越共士兵在统一大道侧的大使馆围墙上所炸出的凹洞,借此进入使馆院子展开攻击。

1月31日,午夜0时之后的的凌晨,19名越共工兵营所属的敢死队员聚集在潘清简街59号(59 Phan Thanh Giản)一家修车厂的藏匿处内分配武器,准备趁夜对美国大使馆发动攻击。接著他们乘坐一辆货车和计程车朝市中心驶去,当进入莫挺之街、因为正值宵禁而熄掉大灯后,仍被西贡市警发现,但警员们没有加以拦截。两辆车之后又转入统一大道,然后开始对大门的美国陆军宪兵开火。当时值班的两位宪兵,查尔斯·丹尼尔专业下士(SP4 Charles L Daniel)和威廉·塞巴斯特一等兵(PFC William E Sebast)立刻开枪还击,迅速锁上铁门后以无线电通报大使馆遭受攻击。同时听到枪声的是人在后院的海军陆战队中士罗纳·哈伯(Sgt Ronald W. Harper),他从使馆办公楼后门奔往前门,穿过大厅里正在拨电话请求支援的陆战队下士乔治·扎赫雷尼(Cpl George B Zahuranic),并把一名南越巡夜员拉入馆内,再锁上厚重的柚木大门[6]

凌晨2时47分,越共在统一大道侧的使馆外墙炸出一个小洞,才得以进入院子。带头进入的两名队长立刻被莫挺之街入口岗哨内的宪兵丹尼尔和塞巴斯特击杀,丹尼尔用无线电大喊“他们进来了!他们进来了!支援我!支援我!”[7],然后他和塞巴斯特上兵就双双中弹身亡[8]。使馆屋顶上,海军陆战队中士鲁迪·索托(Sgt Rudy A. Soto Jr)看到越共士兵穿墙而入后,试图用12口径散弹枪开火,但在发射几发后枪管就塞住了,又拿出点38左轮手枪,但射程不足,对一楼院子里的敌人杀伤力有限。

大使馆办公楼外墙被枪炮击中的痕迹

此时敢死队员正在用56式自动步枪RPG-2火箭推进榴弹朝使馆厅舍射击,其中几发穿入建筑,射伤了扎赫雷尼下士和两台无线电接收器。索托中士试著联络大厅卫兵却告失败,他因此假设哈伯和扎赫雷尼均已阵亡,打电话请求支援后,便等著越共攻进来[9]。在使馆院子后的官邸内,枪战声吵醒了时任外交协调官的杰考森上校(Col George Jacobson),他立刻寻找可供自卫的武器,只找到一枚M26手榴弹[10]

此时,一辆接获丹尼尔求救的宪兵吉普车赶往现场,但开到使馆外时就被街上的越共士兵以自动武器射击,车上两位宪兵队员强尼·汤玛斯中士(Sgt Johnie B Thomas[11]和欧文·梅巴斯特上士(SFC Owen E Mebust[12]当场丧命。

攻击当时在大使馆办公楼里的除了三位海军陆战队员外,尚有美籍文职雇员六名及越籍文职雇员两名。美国人员们准备了点三八左轮和贝瑞塔M12冲锋枪保护自己[13]。而使馆院区里的越共敢死队员们,逐渐因两名队长阵亡而显得群龙无首。尽管他们共携入了40磅的C4炸药,足以按照原先的指令、用来把使馆大楼炸出一个可以攻入的缺口,但他们只是守著院子里的圆形混凝土花坛,与更多持枪加入反击的美国人员驳火[14]

外界展开增援

[编辑]

在美国大使馆5个街区外的海军陆战队宿舍,罗伯特·欧布莱恩上尉(Cpt Robert J. O'Brien)将使馆警卫队内其他的陆战队员组成了快速反应小组并朝大使馆进发。当他们到达莫挺之街时,发现车辆入口已被锁上,且可以看到越共敢死队在院里射击。当他们呼叫宪兵时,越共队员们立刻开枪逼他们退到远处,并在馆内的花园里点火[15]

1月31日上午事件平息后,美军宪兵站在统一大道入口对面的越共射击位置

凌晨4时,美国驻越大使埃尔斯沃思·邦克英语Ellsworth Bunker透过副官联络西贡警察厅长阮文论(Nguyễn Văn Luận),请他提供援助,但第一分局局长拒绝在暗夜中调动警员,反要求美方派人护送他的警队前往大使馆[16],因此借助西贡警力增援的计画宣告失败[17]。4时20分,美军援越司令官威廉·魏摩兰上将命令716宪兵营优先执行对使馆敌人的扫荡任务,缺乏武装车辆及直升机的宪兵们,只得加派部队封锁使馆周边街区[18]。当时因为夜间过暗,再加上大使馆方面与馆外海军陆战队、宪兵队之间的通讯、或是院区内部的通讯品质均相当不良,而使事态显得更加混乱模糊。哈伯中士和其他在大楼内的美国人员可透过电话联络外界,而顶楼的索托中士只有一支无线电[19]

美军宪兵押送被俘的越共到使馆外

在使馆大楼旁的领事馆院区内,海军陆战队下士詹姆士·马歇尔(Cpl James C. Marshall)爬上一栋领事馆所属的楼房,从屋顶上朝大使馆院子里的越共们开枪,当他被一枚炮弹破片击伤时仍然守在射击位置上,直到越共的另一发子弹将他击毙为止[20],他可能是当天最后一名在大使馆事件中丧生的美国人[18]。早上5时,美国陆军第101空降师的一群空降兵搭直升机试图降落在大使馆屋顶上,但马上被院子里尚未战死的越共开火逼退,6时15分,一架救难直升机才飞到楼顶,接走受伤的扎赫雷尼下士,并投下三箱M16步枪的子弹。但由于馆内人员都没有配备该款步枪,因此完全没派上用场[21]

当1月31日的黎明破晓时,越共在使馆外墙炸出的洞口被发现了,同时宪兵们也终于用枪射掉统一大道入口的锁,并用吉普车把门撞开。海军陆战队员和宪兵队员冲入门内后,几分钟内便将院子里已伤亡惨重的越共们击毙,而载著101空降师士兵的直升机,也从屋顶上让空降兵们进到使馆大楼里准备扫荡,但发现越共并未攻入楼内[22]。别墅里的杰考森上校听闻院内动静后,呼叫窗外的宪兵并要求武器。宪兵们丢给他一支柯尔特M1911手枪和防毒面具,接著又抛入CS催泪弹,杰考森于是从楼上枪杀了一名受伤倒地的越共。

上午9时,大使馆已宣告安全。参与袭击的19名越共敢死队员中,18人死亡,1名伤员被俘。

后续及影响

[编辑]

大使馆袭击案的第一篇新闻是由美联社整理零碎消息后,在凌晨3时15分发出的。之后的另篇报导则称越共已进入大使馆地面层[23],凸显当时事态及相关资讯相当杂乱。早晨7时25分,美联社发出了一份报导指出越共敢死队员已经攻占了大使馆一楼,并开火击退美军到场部队。之后国家广播公司NBC)引用该报导的讯息,在美东时间傍晚18时30分播出的新闻节目“亨特利-布林克利报导英语Huntley-Brinkley Report”中播报说大使馆一楼被占领、美军和越共士兵在院子里枪战[24]。尽管后来的媒体报导已都将内容修正为实际情况,但最早传出的版本早已造成美国舆论哗然。

美驻西贡使馆袭击案正如春节攻势中大部分的攻击事件,在战略上规模不大,却于政治及心理方面造成显著冲击效果。当时美国已在越南打仗2年半、阵亡2万人。尽管美国驻屯越南有50万大军,越共还是设法攻破了美大使馆这个表面上的美国势力象征、实质上的美国延伸领土。

1968年-1975年

[编辑]

1968年11月4日,邦克大使授予716宪兵营营长泰勒·弗莱彻中校(LTC Tyler H. Fletcher)卷轴以表彰宪兵队对大使馆防卫的贡献。他也替捍卫使馆而殉职的4名宪兵和1名海军陆战队员举行纪念牌匾的揭匾仪式[4]

1971年2月18日,在美大使馆发生炸弹袭击案。

西贡陷落

[编辑]

美国驻越大使馆在1975年4月下旬、北越人民军兵临城下时,由美国制定的直升机疏散行动中成为重要的关键设施。早在4月12日,美军中负责提供直升机和警备部队投入人员撤离任务的第9海军陆战两栖旅(9th MAB)即派员到西贡与美国驻越大使葛拉汉·马丁英语Graham Martin商讨相关计画,但马丁大使告诉陆战队员,自己绝不容忍任何显露美国试图抛弃南越的迹象出现。第9旅的准将旅长理查德·凯利(Brig Gen Richard E. Carey)在翌日也飞到西贡会见马丁大使。凯利准将之后表示:“这次到访气氛严峻、成效不彰,而且似乎冒犯到了大使先生” [25]

4月25日,第9两栖旅的40名海军陆战队员著平民服装,从汉考克号航空母舰搭乘美航公司英语Air America (airline)的直升机飞到西贡新山一空军基地隔壁的美国驻南越国防武官办事处英语Defense Attaché Office, Saigon (1973–1975)馆区(DAO Compound)以就近增援美国大使馆内的18名陆战队使馆卫兵,也额外调了6人去保护马丁大使。此时的马丁大使对情势依然看法乐观,认为透过谈判达成的解决方案,可使美国毋需撤出越南,而他也为了要避免恐慌及落败情绪弥漫,特别指示大使馆地面支援部队指挥官、海军陆战队卫兵营少校营长基恩(Major James Kean)不得先行砍掉院子里的绿树和灌木,尽管那是为了将大使馆停车场开辟为直升机降落区英语Landing Zone而必须执行的前置作业[26]

展开“常风行动”

[编辑]
1975年4月时的美国驻西贡大使馆俯瞰图,图中楼房分别为大使馆主楼(左)、停车场(中)、领事处办公处和法国驻西贡大使馆法语Ambassade de France au Viêt Nam(上)

4月28日傍晚18:00,几位在3月底岘港沦陷时已向北越投诚的前南越空军飞官驾驶3架A-37蜻蜓式攻击机投弹轰炸新山一机场,数发北越军炮弹和火箭也开始射入机场,至隔日的4月29日凌晨4时,密度已经到每小时40发。大使馆方面得知此事后于清晨6点召开紧急会议,多数与会高级官员都主张立即实施疏散,而马丁大使却在7点之后乘轿车前往新山一,途中仍有北越炮弹射击。在新山一的武官馆区,担任美国驻越武官的史密斯陆军少将(Maj Gen Homer D Smith Jr)对马丁大使表示新山一机场的事态已使得固定翼飞机终止投入撤离任务,改成采直升机作为疏散手段的方案。马丁大使断然拒绝史密斯少将的提议,执意前往机场亲自观察情势[27]。但在之后,他确认史密斯将军的评估是正确的,于上午10时40分以后与华府打电话,同意实施直升机撤离计画。上午10时51分,正值深夜的华府下达了实施“常风行动”的命令[28]

常风行动中,在西贡地区选定的两处疏散地点分别为美国大使馆(使馆雇员撤离地点)和新山一的武官处馆区(美国公民、越南难民撤离地点)[29]。上午10时至12时,基恩少校和陆战队员忙著在院子里砍伐树木和挪车,以在大使馆主楼后方的停车场建立直升机降落区。如此一来,大使馆内便划分出两块可用的区域,分别是可供UH-1直升机CH-46海骑士直升机起降的顶楼直升机台、以及CH-53海种马直升机使用的停车场降落区[30]。而除了美国大使馆、新山一武官馆区外,美航公司的UH-1直升机也从西贡地区其他规模较小的集合点(包括在荷兰摄影记者休·范艾斯拍摄的著名照片中,常被误认为美国大使馆的嘉隆街22号公寓屋顶)载运难民飞越城市,并降落到大使馆屋顶上。

越南市民试著攀上美国大使馆的外墙,以进入院内获得疏散机会。

另一方面,大使馆周边数以万计的人群也对撤离行动造成影响。4月29日当天早上,早在常风行动开始之前,聚集在大使馆外面街上的人潮即已估计达到1万人,而已经进入大使馆、领事馆院区的难民又有2,500人。如此一来使馆大门为了避免人潮蜂拥挤入而必须锁上,同时许多恐慌的越南市民试著攀爬到装有铁丝网的围墙上,场面相当混乱。困在人海中的部份人士,例如与美国机构相关的越籍雇员和眷属、越南共和国军政界要员等,必须以高举证件等方式让自己被守卫外墙的海军陆战队卫兵或使馆员工认出,才得以进入馆区等待疏散。后来从美国大使馆搭机离开的人士包括了南越高官潘光旦南越陆军中将邓文光等人[27]

在大使馆内,每一处可以容身的角落都被待撤的美、越难民塞满,有些使馆雇员也开始从商店里分发酒类饮料[31]。而许多情报文件和美钞的碎片从大使馆顶楼的焚烧炉往天空和地面飘,当中有些已化为灰烬。一名外交官表示当天共烧掉了500万美金[32]

下午15时,基恩少校在海军陆战队的第一批CH-53直升机从海上飞到武官处新山一馆区后,便联络第七舰队告知大使馆方面对空运的需求条件,而舰队方面此时才了解大使馆内已动用巴士接驳待送人员到武官处馆区,且接走马丁大使和其馀陆战队员所需的直升机数目仅是两架[33]。下午17:00,第一架CH-46海骑士直升机飞到美国大使馆。晚上19时至21时间,海军陆战队4团2营英语2nd Battalion 4th Marines从新山一派出约130名左右的陆战队员到大使馆协助保安任务[34],于是大使馆内的陆战队员数量骤增至175人[29]。新山一武官馆区的疏散任务结束之后,所有的撤侨直升机全部改飞美国大使馆,但基恩少校得知直升机在晚间会因能见度降低而被迫停止任务,因此他安排大使馆内的汽车全部围绕停车场停放,并打开头灯照亮降落区,任务才得以延长[33]。晚间21时30分,一名驾驶CH-53的飞官告知基恩少校,美国海军第76特遣舰队英语Task Force 76司令官惠特迈尔上将(Admiral Whitmire)已下令所有行动在23时停止。于是他请马丁大使与白宫联络、要求继续行动,马丁立刻回应说直升机将会继续出动[33]。同时,蓝岭号两栖指挥舰上的第9陆战两栖旅旅长凯利准将与惠特迈尔上将会面,说服他在大部分飞官都已疲于奔波,且夜间的黑暗、西贡市内的火灾烟雾和天气使能见度更加恶劣的情况下,继续准许派遣直升机飞往美国大使馆,而惠特迈尔将军在考虑后也同意了[35]

4月30日

[编辑]

4月30日凌晨2时15分,每10分钟便有一架CH-46直升机和CH-53直升机降落在大使馆院子内,大使馆方面也表示会再出动19架直升机结束疏散作业[36]。基恩少校估计现场仍有非美籍难民850名、美籍人士(含陆战队员)225名[37]。凌晨2时30分,美国国务卿亨利·季辛吉打电话告诉马丁大使在3时45分完成撤退行动,经马丁要求、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同意后放宽时限[27]。凌晨3时,马丁命令基恩少校将所有难民移动到停车场降落区、也就是海军陆战队的最后防线内[37]。3时27分,福特总统下令表示之后出动于疏散任务的直升机架次不得多于19架[38]

凌晨4时30分,随著出动架次早已超过19架,基恩少校到使馆顶楼用直升机上的无线电和凯利准将通话,凯利旅长表示福特总统下达的命令规定即时起只疏散美国人,并命令基恩把所有部下撤入使馆馆舍内,并到顶楼降落区准备等待撤退[37]。回到一楼后,基恩命令陆战队员们全部在使馆馆舍入口外围成一个半圆,当使馆外的人群突破外墙大门冲入院子时,大部分的陆战队员都已退回使馆内,他们关了使馆办公楼的大门并栓上。由于电梯在六楼已经被美军海蜂工兵队封住,因此陆战队卫兵沿著楼梯登上六楼,并锁上后面的栅门。此时有人开著运水车撞烂使馆入口,群众也涌入楼梯。海军陆战队员把顶楼楼梯口堵住,并使用化学催泪剂阻止民众闯入,此时大使馆周边也偶有零星的枪火掠过屋顶上方[39]

凌晨4时58分,马丁大使登上了一架海军陆战队第165直升机中队英语HMM-165的CH-46海骑士直升机,无线电呼号“9号王牌女郎”(Lady Ace 09),并飞往外海的蓝岭号[40]。该直升机发送出“老虎已出闸”(Tiger is out)的讯息,表示大使已经出了使馆。一些仍在空中的直升机延迟了未完成的疏散任务,飞回大使馆准备接走留下的陆战队员[38]。早上7时,一架CH-64海骑士飞到大使馆上空送走了陆战队登陆营队员。在经过焦急的等候之后,另一架隶属于164直升机中队英语HMM-164的CH-64海骑士才来接送基恩少校和馀下的10名陆战队使馆卫兵[38]。7时53分,这最后一架离开西贡的美军直升机从美国大使馆屋顶升空,最后于8时30分降落在冲绳号两栖突击舰英语USS Okinawa (LPH-3)[41]

事后经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方面的估计,常风行动期间从美国大使馆离开越南的共有美国籍人员978名、南越籍人员和第三国公民1,120名[42],4月30号早上末班直升机离开后,大使馆区内仍有400名难民尚未撤离,包括100名左右的韩国籍人员,他们大部分于1976年离越返韩,但当中官位最高的公使兼韩侨撤退本部长李大镕和另两名外交官仍继续被关押在越南至1980年为止[43][44]。而载运马丁大使离越、呼号“9号王牌女郎”、识别码154803的CH-46海骑士直升机目前展示于加州密拉玛海军陆战队航空基地飞行皮领航空博物馆英语Flying Leatherneck Aviation Museum内。

南越垮台之后

[编辑]

1975年-1995年

[编辑]

北越部队、情报人员及军官在西贡易手之后的4月30日当天下午即将大使馆扫荡一空。接下来又花了数日,得以将大使馆内破碎但尚未烧毁的残馀机密文件拼凑起来,并利用上面的资讯追捕美国中情局雇用的南越特工。

1980年代时,原美国大使馆曾被越南油气公司英语PetroVietnam当成胡志明市办事处处址。

1995年至今

[编辑]

1995年美国的克林顿政府与越南恢复建立外交关系,并于同年在河内设立了新的美国驻越大使馆,而胡志明市的原美国大使馆馆区也移交回美国政府手中。但经过考量,判定大使馆馆舍在热带季风气候下闲置了多年后,已不堪重新使用[45],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馆舍本身便蕴含著越战时期的负面历史,而显得与华府-河内之间新展开的外交氛围格格不入。于是这栋白色混凝土建成的大厦便在1998年5月至7月间遭到清拆,而美国国务院在该城的新代表处——美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便座落在原大使馆区隔壁的领事馆区[46]。在拆除工程之后,由大使馆屋顶通向顶楼直升机降落台的阶梯被送回美国,目前展示于密西根州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博物馆[47][48]

原大使馆仍有部分可见的痕迹残留至今,最明显的是盖在大使馆前、1968年袭击事件时越共敢死队员开枪的环状水泥花坛,而大使馆办公楼的建筑痕迹也可从高处俯瞰到,其位置目前已改建成一座公园,供美国领事馆雇员休憩。

2002年11月14日,替纪念1968年使馆袭击事件中殉职美军人员的新牌匾进行了揭幕式[49]。旧牌匾在西贡失守当天仍安置在大使馆内,南越灭亡后被移至战争遗迹博物馆中展出,但之后又宣告失踪[50]

美国驻南越大使馆第一代馆舍(转角处白色建筑物)现状,摄于2011年
1998年4月,距拆除前一个月的前美国大使馆厅舍
在大使馆馆舍原址铺设的美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附设公园
为纪念1968年使馆袭击中殉职的4名宪兵及1名海军陆战队员而设的牌匾

历任大使

[编辑]

美国驻越南国公使(1950年-1952年)

[编辑]

1950年2月,美国政府与越南国政府建交。同年美国派出首任常驻公使。2月17日,美国驻西贡总领事馆升格为公使馆。2月21日,原总领事古利恩任公使馆代办。7月5日,首任公使希斯到任。1952年6月25日,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51]

姓名(中文) 姓名(英文) 任命 到任 递交国书 离任 外交衔级 外交职务 备注
古利恩英语Edmund A. Gullion Edmund A. Gullion 1950年2月21日 1950年2月21日 1950年7月5日 参赞 临时代办 1950年2月17日,美国驻西贡总领事馆升格为公使馆,2月21日改派为驻越参赞并暂代馆务[51]
希 斯英语Donald R. Heath Donald R. Heath 1950年6月29日 1950年7月5日 1950年10月22日 1952年6月25日 公使 特命全权公使 美国与南越建交后首任公使,后升任大使

美国驻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大使(1952年-1975年)

[编辑]

1952年6月19日,越南国设立驻美国大使馆[52]。美国方面亦于同年6月25日将驻在使节升格为大使。[51]

姓名(中文) 姓名(英文) 任命 到任 递交国书 离任 外交衔级 外交职务 备注
希 斯 Donald R. Heath 1952年6月25日 1952年6月25日 1952年7月11日 1954年11月14日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公使升任大使,美国与南越建交后首任大使
莱因哈特英语G. Frederick Reinhardt G. Frederick Reinhardt 1955年4月20日 1955年5月26日 1955年5月28日 1957年2月10日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越南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2月24日重新递交国书
德布罗英语Elbridge Durbrow Elbridge Durbrow 1957年3月14日 1957年4月16日 1961年5月3日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瑙尔汀英语Frederick Nolting Frederick Nolting 1961年3月15日 1961年5月10日 1963年8月15日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洛 奇 Henry Cabot Lodge Jr. 1963年8月1日 1963年8月26日 1964年6月28日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泰 勒 Maxwell D. Taylor 1964年7月1日 1964年7月14日 1965年7月30日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洛 奇 Henry Cabot Lodge Jr. 1965年7月31日 1965年8月25日 1967年4月25日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邦 克英语Ellsworth Bunker Ellsworth Bunker 1967年4月5日 1967年4月28日 1973年5月11日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马 丁英语Graham Martin Graham Martin 1973年6月21日 1973年7月20日 1975年4月29日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末任,4月29日,大使馆关闭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hapira, Ian. Barbara Robbins: A slain CIA secretary’s life and death. The Washington Post. 6 May 2012 [7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2. ^ 芭芭拉·罗宾斯,一名CIA秘书的生死.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3. ^ Oberdorfer, Don. Tet!: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Vietnam War.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1: 10. ISBN 0-8018-6703-7. 
  4. ^ 4.0 4.1 History of the 716th Military Police Battali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5-25.
  5. ^ Ober occupied dorfer, p. 9-10.
  6. ^ Oberdorfer, p.11.
  7. ^ SP4 Charles L Daniel. The Virtual Wall.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8. ^ CPL William M Sebast. The Virtual Wall.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9. ^ Oberdorfer, p.11-12.
  10. ^ Oberdorfer, p.13.
  11. ^ SGT Johnie B Thomas. The Virtual Wall.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12. ^ SP4 Owen E Mebust. The Virtual Wall.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13. ^ Oberdorfer, p.12-13.
  14. ^ Oberdorfer, p.23-24.
  15. ^ Oberdorfer, p.14.
  16. ^ Oberdorfer, p.22-23.
  17. ^ Oberdorfer, p.9-10.
  18. ^ 18.0 18.1 Oberdorfer, p.23.
  19. ^ Oberdorfer, p.24.
  20. ^ CPL James C Marshall. The Virtual Wall.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21. ^ Oberdorfer, p.25-26.
  22. ^ Oberdorfer, p.29-30.
  23. ^ Oberdorfer, p.16.
  24. ^ Oberdorfer, p.27-28.
  25. ^ History Net: Air America: Played a Crucial Part of the Emergency Helicopter Evacuation of Saigon.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1). 
  26. ^ Major James H, Kean SSN/0802 USMC, After Action Report 17 April ~ 7 May 1975 p. 3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年10月29日,.
  27. ^ 27.0 27.1 27.2 欧清河,1978,《西贡沦亡记》,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8. ^ Dunham, George R. U.S. Marines in Vietnam: The Bitter End, 1973-1975 (Marine Corps Vietnam Operational Historical Series). Marine Corps Association. 1990: 183. ISBN 978-0-16-026455-9. 
  29. ^ 29.0 29.1 Dunham, p. 196.
  30. ^ Kean, p. 5.
  31. ^ Kean, p. 6-7.
  32. ^ Pilger, p. 30.
  33. ^ 33.0 33.1 33.2 Kean, p. 6.
  34. ^ Dunham, p. 195.
  35. ^ Dunham, p. 198.
  36. ^ Dunham, p. 199.
  37. ^ 37.0 37.1 37.2 Kean, p. 7.
  38. ^ 38.0 38.1 38.2 Dunham, p. 200.
  39. ^ Kean, p. 7-8.
  40. ^ 北美华人社区新闻 - 海武士完成撤馆任务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5-09.-世界新闻网
  41. ^ Kean, p. 8.
  42. ^ Dunham, p. 201.
  43. ^ Former South Korean diplomat reconciles with his Vietnamese captors. Yonhap News Agency. 11 March 2005. [永久失效链接]
  44. ^ 【地球人間模様】@コリア「3度の死線を越えて」- 47NEWS(よんななニュース).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45. ^ Norman Kempster. Albright Opens Consulate Near Infamous Saigon Spot. Los Angeles Times. 1999-09-08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46. ^ Jane Perlez. A U.S. Office Opens, Stirring Saigon Memories. The New York Times. 1999-09-08 [2008-03-19]. 
  47. ^ Gerald R. Ford Presidential Museum Leadership in Diplomacy exhibi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6-06.
  48. ^ Gerald R. Ford's Remarks at the Opening of the Ford Museum's Saigon Staircase Exhibit April 1999.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49. ^ Dedication Ceremony. 2002-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0). 
  50. ^ John Rossie. Plaque Page. 1999–2002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51. ^ 51.0 51.1 51.2 Vietnam, South. 美国国务院. 2009年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英文)
  52. ^ Diplomatic Representation for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美国国务院. 2007年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英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