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
血吸虫 | |
---|---|
曼氏血吸虫的虫卵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
纲: | 吸虫纲 Trematoda |
亚纲: | 复殖亚纲 Digenea |
目: | 有壁目 Diplostomida |
科: | 裂体科 Schistosomatidae |
亚科: | 裂体亚科 Schistosomatinae |
属: | 裂体属 Schistosoma Weinland, 1858 |
种 | |
见正文 | |
异名 | |
|
血吸虫(学名:Schistosoma;英语:schistosome,blood fluke)又名裂体吸虫、住血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亚纲有壁目裂体科,主要指所有归类在裂体属下19个同属的物种。其中有6种可以寄生人类,主要者有三种,分别流行于中东、亚洲和南美洲地区,分布范围较广,且是可以感染人类的主要三种血吸虫;另外三种则局限于北非、马来半岛、湄公河流域,由于多为动物株(zoophilic strain),对人的影响较小。
血吸虫成长的过程都必须经过在淡水螺体内的寄生阶段,才有能力感染其他宿主,而血吸虫寄生后多选择在宿主体内的静脉定居,所引起的症状表现各有不同,皆统称为血吸虫症(或血吸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在六大热带医学疾病之一[1]。
下属物种
[编辑]本属包括以下物种:[2]
- Schistosoma bomfordi
- 牛裂体吸虫 Schistosoma bovis,牛血吸虫
- Schistosoma curassoni
- Schistosoma datta
- Schistosoma edwardiense
- 几内亚裂体吸虫 Schistosoma guineensis
- 埃及血吸虫 Schistosoma haematobium
- Schistosoma harinasutai
- Schistosoma hippotami
- Schistosoma incognitum
- 印度裂体吸虫 Schistosoma indicum
- 间插血吸虫 Schistosoma intercalatum,刚果裂体吸虫, 刚果血吸虫
-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日本裂体吸虫
- Schistosoma kisumuensis
- Schistosoma leiperi
- 曼氏血吸虫 Schistosoma mansoni,曼森氏裂体吸虫
- 马来血吸虫 Schistosoma malayensis
- Schistosoma margrebowiei
- Schistosoma mattheei
- 湄公血吸虫 Schistosoma mekongi
- Schistosoma ovuncatum
- Schistosoma nasale
- Schistosoma rodhaini
- 中华裂体吸虫 Schistosoma sinensium
- 梭形裂体吸虫 Schistosoma spindale
- 猪裂体吸虫 Schistosoma suis,猪血吸虫
- Schistosoma turkestanicum
生活史
[编辑]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6个阶段。
感染血吸虫的人或其它哺乳动物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若粪便污染了水,虫卵被带进水中,在水里孵出毛蚴。毛蚴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并主动钻入水中的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子胞蚴。子胞蚴再经一次繁殖,产生大量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在水中自由游动。人们因生产劳动、生活用水、游泳戏水等各种方式与含有尾蚴的水接触后,尾蚴便很快钻进人体皮肤,进入皮肤后即转变成童虫,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发育,最终在肝、肠附近的血管内定居寄生,并发育成熟,成为成虫。雌、雄成虫结伴合抱,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二三千个。这样一个周期即是血吸虫的一生,即生活史。
在血吸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宿主,一个是被成虫寄生的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称为终宿主,许多种哺乳动物都可成为血吸虫的终宿主;另一个是被幼虫寄生的钉螺,叫中间宿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血吸虫病
[编辑]血吸虫对人体损害导致症状称为“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属于人和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血吸虫人对人畜危害以虫卵损害为最为严重;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形成虫卵肉芽肿,最后导致肝脾肿大、肠壁纤维化、肝硬化和腹水;儿童如果反复感染血吸虫会引起发育不良、智力减退、生殖机能不好,形成血吸虫性“侏儒症”,丧失劳动力。
中国只发现与流行日本血吸虫,因最早发现于日本而得名。日本血吸虫的毛蚴在水中可活2~3天,毛蚴主要寄生于钉螺,在螺体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后逸出;人畜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后,尾蚴即可通过皮肤侵入;尾蚴脱去尾成为童虫,在寄主(宿主)体内移行发育,在移行发育过程中未能到达肠系膜静脉的童虫,因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童虫一旦到达肠系膜静脉,即定居其中发育为成虫,终生不再移动[3]。
血吸虫传播途径:人畜传播主要有钉螺、粪便、水源。
流行病学
[编辑]血吸虫病分布于北纬34°到南纬34°之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上有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中国血吸虫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云南、 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409县(市、区)均有发现,最南处为广西横县,最北处为江苏宝应县;主要流行区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7省;最严重的地区湖北的荆州、湖南的岳阳。
目前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6亿人口生活在流行区,其中有2亿病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适于本虫中间寄主螺类的繁殖,人与疫水接触机会亦多。中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因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病原虫的生活史也首先经日本学者详细研究而阐明,故得名),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流行于长江以南大部分产粮区,患者多达1000馀万人。经大规模群众性防治,至70年代发病人数已降至250万,台湾仅发现动物感染日本血吸虫。
中国疫情
[编辑]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古尸的肝脏、肠道均查出血吸虫虫卵,这一发现证实至少在2100年前的汉代中国就出现血吸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1956—1957年,中国大陆对血吸虫病进行全面普查和防治,血吸虫流行区至此对血吸虫病进行了有效控制,并建立了如青浦任屯血防陈列馆等宣传场馆。
2000年以来血吸虫病疫情开始变得很严峻。根据2003年中国卫生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时提供的数据,大陆地区有427个县(市、区)存在疫情,受威胁人口6500万,钉螺分布面积达2.22万公顷,洞庭湖、鄱阳湖的江湖洲滩地带,四川、云南的部分山区为重疫区。据卫生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2003年全国有血吸虫病人84万,比2000年增加了15万;其中急性感染人数明显增加,2003年发生了30多起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疫情,2003年流行区7省报告急性感染1114人,较2002年同期上升22%。
参考文献
[编辑]- ^ 范家堃; 张淑美; 黄协贤; 李细祥. 第七十九章 血吸蟲症(Schistosomiasis). 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 中华民国比较病理学会; 台湾感染症医学会; 台湾医院感染管制学会 (编). 《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 (PDF) 第二版. 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出版. 2009-10: 336–339 [2019-12-04]. ISBN 978-986-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中文(繁体)). 已忽略未知参数
|size=
(帮助) - ^ Schistosoma Weinland, 1858. GBIF. [2022-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 ^ 存档副本. [202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6).
外部链接
[编辑]- 《怎样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 《旅游健康服务 血吸虫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卫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