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厝坪
西施厝坪,原称为施厝坪,是台湾南投县南投市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市最西侧。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凤山里西部、凤鸣里西半部、福山里西部、永兴里西部及南部,即县道139号及乡道投30线的西边及南边地区。[1][2]
历史
[编辑]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西施厝坪地区为一街庄,称为“施厝坪庄”,隶属于武东堡。该庄轮廓呈南北狭长形,北与三块厝庄、同安藔庄为邻,东与草尾岭庄、南投堡的施厝坪庄、茄苳脚庄为邻,南边为廍下庄,西边为许厝藔庄、石头公庄、湳雅庄、柴头井庄、湖水坑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南投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南投区”,隶属于南投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南投区仍隶属于南投厅。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并改名为“西施厝坪”大字,隶属于台中州南投郡南投街[3]。
战后南投街改制为南投镇,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里。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南投镇改隶属南投县。1981年,南投镇升格为南投市。
聚落
[编辑]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樟普藔、六份藔、施厝坪(西半部)、横山(西半部)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此外,本地区尚有王厝、崎头、凹窝寮、杨厝、下坪等聚落。[2]
交通
[编辑]县道139号(大彰路一段、八卦路、八德路、八卦路、岭兴路)是彰化至鹿谷初乡的道路,大致以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到达西施厝坪地区北部边界东端后,沿本地区东部边界而行,其后续沿边界转东南再转南微东再转南蜿蜒而行,至施厝坪聚落北侧的八德路路口,续直行入境一段路,至该聚落南侧的八卦路路口续行该路并恢复沿东部边界地带而行,至横山聚落北郊的县道139乙线起点路口转东南东出境。由该道路向北北西可前往芬园与员林/大村/花坛交界地带、花坛与彰化交界地带、彰化市区并止于省道台1线路口;向东南东转东北东再转东可前往南投市区、中寮、集集、鹿谷等地。[1][4][5]
县道139乙线(八卦路、八卦路3巷、八卦路)是横山至名间的道路,其西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部边界中南侧,也就是横山聚落北郊的县道139号转角路口。由此向南转南南西入境后,续行至本地区西部边界南侧后,转南再转西沿边界蜿蜒而行,出境后于许厝寮东端绕大弯转西南再绕大弯转东南东,于廍下西部绕S形后转南南西再转南可前往皮子寮、赤水、弓鞋、松柏坑、顶新厝、名间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1][4][5]
乡道投16线(八卦路1249巷)是湖水至大厝内的道路,也是旧跨县乡道彰投78线的南投县境内路段,其东侧端点位于本地区樟普寮聚落的县道139号路口。由此向西南西转西南蜿蜓而行,出聚落后转西北并止于本地区西部的南投县、彰化县边界处。[1][2]续行可接彰化县乡道彰78线以前往湖水坑、番子仑、万年与三条圳交界地带、员林市中心东南侧并止于县道148号路口。[6]
乡道投18线(凤山路)是凹窝寮至小半山的道路,其西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部边界地带中北部凹窝寮聚落北郊的县道139号路口。由此向东北微北出境后可前往东施厝坪、小半山东北部并止于省道台14丁线路口。[1][2]
乡道投21线是六分寮至草尾岭的道路,也是旧跨县乡道彰投82线的南投县境内路段,其东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中部的县道139号路口,也就是草尾岭聚落西郊。由此向北北西转西南西再转北,经六分寮聚落西侧后转北北西再转西北并止于本地区西部的南投县、彰化县边界处。[1][2]续行可接彰化县乡道彰82线以前往柴头井东北端、柴头井与湖水坑交界地带、柴头井西北部并止于县道137号路口。[6]
乡道投20线(登施路)是施厝坪至樟树公的道路,其西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部边界中央偏北施厝坪聚落的县道139号旧线(八卦路)路口。由此向东出境后可前往东施厝坪、半山、林子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1][2]
乡道投30线(八卦路、八卦路36巷)是横山至虎山坑的道路,其西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部边界南段的横山聚落北郊县道139乙线路口。由此向东南东沿边界线转南南西再转南微东进入横山聚落,其后顺路转西入境后转南再绕弯道转西南再转南,至边界线上的八卦路36巷路口续向南沿边界而行,其后续沿边界线转东再转南再转东南东蜿蜒而行,出境进入茄苳脚后转南南西再转西北西回到本地区东南部凸出部分的东侧中南段,转南微西沿边界行一小段后出境,可前往大庄与廍下交界地带、大庄南部、大庄与田子交界地带、田子西南部、下新厝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1][2][7]
学校
[编辑]庙宇
[编辑]- 南投永兴宫(北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