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介國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介國公,是貫穿五代後梁後唐後晉二王三恪爵位,存續時間為:公元581-690,705-750、753-947年。

經過

[編輯]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文帝楊堅篡奪北周皇位,並在此後下詔封宇文闡為介國公,食邑一萬戶,車服禮樂仍按北周天子的舊制,上書皇帝不稱為表,皇帝回復不稱詔。雖有這樣的規定,但實際上未能實行。開皇元年五月壬申日(《隋書》作五月辛未日,相差一天),楊堅暗中派人殺死介國公宇文闡,時年九歲,後表示大為震驚,發布死訊,在朝堂舉哀,隆重祭悼,諡為靜皇帝,葬在恭陵;以周靜帝的堂叔祖宇文洛繼為介國公。

此後,原封爵為虞國公的北周遠支宗室、與周靜帝為堂叔祖父關係的宇文洛即位為介國公[1],承擔二王后祭祀自家宗廟及其他相關禮賓祭司相關的國家大事中的儀賓職責,享受崇高的禮遇和大體相當於二品官員的物質待遇。隋唐時期,介國公承擔着主要的禮賓祭祀職責,每次皇帝封禪泰山,亦必定有介國公隨行。在政治地位上,介國公享有屆於二品和三品官員之間的待遇,為國賓客,不算作是隋唐及五代君主的臣子,更多的具備一些禮儀、象徵性的作用。關於介國公處境的資料,除了唐太宗時代有《全唐文》卷四,太宗《建置二王后國官廟宇制》「寢廟不修」之類的記載之外,大都沒有明確的記錄,只在其他文史古籍當中有隻言片語的部分提及,據天寶年間的記載,介國公的物質待遇仍然大體是與三品官員相當的,並不算太差。

武周天授元年,武則天詔廢介國公,改以周朝漢朝後裔為二王后,封舜、禹、湯後裔為三恪。神龍元年,唐中宗廢武周二王三恪,復以北周、隋朝後裔為二王后。天寶七載五月,唐玄宗北魏後裔元伯明為韓國公,北周后為介國公,隋朝後為酅國公。天寶九載九月,又改以商朝、周朝、漢朝為三恪。十二載五月又改回北魏、北周、隋三朝。此為介國公爵位的兩廢兩立。

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三代,介國公仍然得以存續。在五代時,介國公開始擔任官職。介國公宇文頡後唐末帝時先後擔任將作監作和汝州襄城縣令,在後晉高祖時任太子率更令的實職職務。

列表

[編輯]

在歷史上留下記載的介國公爵位持有者有以下人等:

姓名 世系 朝代 地位 在位時間 史書記載
宇文闡 宇文贇之子 隋朝 開皇元年二月己巳-開皇元年五月辛未/壬申
(581年3月9日-581年7月9日/7月10日)
《北史·隋本紀上第十一》[2][3]
《周書·帝紀第八》[4]
《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5]
《北史·周本紀下第十》[6]
宇文洛 宇文闡堂叔祖父,宇文系五世孫 隋朝 不詳 《北史·列傳第四十五 ·周宗室》[7]
《周書·列傳第二》[8]
元和姓纂·卷六》[9]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
宇文裕 宇文洛之子 不詳 《元和姓纂·卷六》[9]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
宇文延 宇文裕之子 不詳
宇文離惑 宇文延之子 不詳
宇文庭立 宇文離惑之子 不詳
宇文超 宇文離惑之子 唐朝 二王后 不詳 冊府元龜·卷一七三》[10]
全唐文·卷0023》[11]
宇文晏 宇文超之子 開元二十五年六月辛酉-?
(737年7月20日-?)
宇文仲達 宇文晏之子 ?-元和十五年閏正月甲寅
(?-820年2月28日)
舊唐書·本紀第十六》[12]
宇文士元 宇文仲逵的庶長子 ?-開成五年十月
(?-840年)
唐會要·二王三恪》[13]
宇文頡 世系不詳 後唐 清泰三年七月辛丑(936年8月4日)前後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下》[14]
後晉 三恪 天福五年春正月庚寅(940年3月5日)、天福六年二月戊戌(941年3月8日)均有記載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五》[15][16]

參考文獻

[編輯]
  •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
  • 齊運通. 《洛阳新获墓志百品》. 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20-10: 202. ISBN 9787501370160 (中文(中國大陸)). 
  1. ^ 北史 卷57: 列傳第45. 7世紀. 
  2. ^ 《北史·隋本紀上第十一》:辛未,介公薨,上舉哀於朝堂,諡曰周靜帝。
  3. ^ 《北史·隋本紀上第十一》:己巳,以五千戶封周帝介國公為隋室賓;旌旗車服禮樂,一如其舊;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
  4. ^ 《周書·帝紀第八》:隋氏奉帝為介國公,邑萬戶,車服禮樂一如周制,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有其文,事竟不行。開皇元年五月壬申,崩,時年九歲,隋志也。諡曰靜皇帝,葬恭陵。
  5. ^ 《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己巳,以周帝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賔。旌旗車服禮樂,一如其舊。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
  6. ^ 《北史·周本紀下第十》二月甲子,帝遜位於隋,居於別宮。隋氏奉帝為介國公,邑萬戶,車服禮樂,一如周制;上書不稱表,答表不稱詔。有其文,事竟不行。
  7. ^ 《北史·列傳第四十五 ·周宗室》:子洛嗣,位儀同三司。隋初為介國公,為隋室賓雲。
  8. ^ 《周書·列傳第二》:洛字永洛。九歲,命為虞國公世子。天和四年,詔襲興爵。建德初,拜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及靜帝崩,隋文帝以洛為介國公,為隋室賓雲。
  9. ^ 9.0 9.1 《元和姓纂·卷六》:生洛,封介公。洛生裕,裕生延,延生離惑,離惑生庭立,並襲介公。
  10. ^ 《冊府元龜·卷一七三》:《夏典》有虞賓之位,《周書》載微子之封,皆所以啟迪前王,發揮後嗣。故介國公宇文超男晏,倬彼茂緒,曰予嘉客。肅雍成性,溫潤合禮。雅有助祭之容,宛是宜邦之具。爰復爾國,以承天休。可襲封介國公。
  11. ^ 《全唐文·卷0023》:《夏典》有虞賓之位,《周書》載微子之封,皆所以啟迪前王,發揮後嗣。故介國公宇文超男晏,倬彼茂緒,曰予嘉客。肅雍成性,溫潤合禮。雅有助祭之容,宛是宜邦之具。爰復爾國,以承天休。可襲封介國公。
  12. ^ 《舊唐書·本紀第十六》:甲寅,二王后介國公宇文仲達卒,有司與舊典葬祭之。
  13. ^ 《唐會要·二王三恪》:開成五年十月敕。介公宇文士元亡。宜輟今月五日朝參。便為例程。
  14. ^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下》:辛丑,以將作監丞、介國公宇文頡為汝州襄城令。
  15. ^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五》:庚寅,以二王后前右贊善大夫、襲酅國公楊延壽為太子左諭德,三恪汝州襄城縣令、襲介國公宇文頡加食邑三千戶。
  16. ^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五》:戊戌,以三恪汝州襄城縣令、襲介國公宇文頡為太子率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