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保羅·埃爾利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羅·埃爾利希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Paul Ehrlich
保羅·埃爾利希,1915年
出生1854年3月14日
 普魯士王國下西里西亞斯切林(今屬波蘭)
逝世1915年8月20日(61歲)
 德國黑森巴特洪堡
公民權 德國
知名於自體免疫
配偶Hedwig Pinkus(1883年結婚;有2子)
獎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08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免疫學

保羅·埃爾利希(舊譯歐立希,德語:Paul Ehrlich,1854年3月14日—1915年8月20日),德國細菌學家、免疫學家。較為著名的研究包括血液學免疫學化學治療。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在1909年找到了治療梅毒的方法,並發明了革蘭氏染色細菌的前體技術。他開發的組織染色方法使區分不同類型的血細胞成為可能,從而能夠診斷出多種血液疾病

埃利赫預測了自體免疫的存在,並稱之為「恐怖的自體毒性」(horror autotoxicus)[1]

生平

[編輯]

1854年3月14日,保羅·埃爾利希出生於西里西亞的一個猶太家庭,1883年結婚。

1910年埃爾利希與他的日本助手秦佐八郎,發現了治療梅毒砷凡納明(第六〇六號化合物,即二氨基二氧偶砷苯)。可穿入人體的特定部位,殺死引起梅毒的螺旋體,成為在青黴素出現之前治療梅毒的特效藥[2]

在免疫學上,他創立了「側鏈學說」,為傳染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一些使用方法。

1908年與俄國學者梅契尼科夫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共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1915年8月20日病逝。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ilverstein, A. M. Autoimmunity versus horror autotoxicus: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Nature Immunology. 2001-04, 2 (4): 279–281 [2020-01-29]. ISSN 1529-2908. PMID 11276193. doi:10.1038/862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4). 
  2. ^ Williams, K. J. The introduction of 'chemotherapy' using arsphenamine - the first magic bullet.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2009-08, 102 (8): 343–348 [2020-01-29]. ISSN 1758-1095. PMC 2726818可免費查閱. PMID 19679737. doi:10.1258/jrsm.2009.09k0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4). 
  3. ^ Nobel Media AB 2020. Paul Ehrlich – Biographical.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0)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