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恰諾·貝里奧
- Afrikaans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עברית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Italiano
- 日本語
- 한국어
- Latina
- Limburgs
- Lietuvių
- Македонски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Picard
- Polski
- Piemontèis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ardu
- Sicilianu
- Slovenčina
- Svenska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的主題是意大利先鋒派作曲家貝里奧。關於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貝里奧,請見「夏爾·德·貝里奧」。
盧恰諾·貝里奧 Luciano Berio | |
---|---|
出生 | (1925-10-24)1925年10月24日 因佩里亞 |
逝世 | 2003年5月27日(2003歲—05—27)(77歲) 羅馬 |
國籍 | 意大利 |
知名作品 | 獨奏曲《模進》,人聲和樂隊《交響曲》、女聲、豎琴和打擊樂《圓圈》,歌劇《國王傾聽》 |
所屬時期/樂派 | 20世紀 |
擅長類型 | 舞台音樂,聲樂曲,各種實驗性器樂曲,電子音樂 |
師從 | |
盧恰諾·貝里奧(義大利語:Luciano Berio,1925年10月24日—2003年5月27日),意大利作曲家。曾與馬代爾納共建電子音樂實驗室。後來應米約之邀赴美國加州任教。返歐後在巴黎等地從事音樂研究。2003年在羅馬去世。
貝里奧是20世紀下半葉很重要的一位先鋒派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結合了序列主義、電子音樂、機遇音樂、以及「拼貼」手法,作品中常有摘用前人名作的例子。同時他也沒有遠離意大利的歌劇傳統,曾改編過很多前輩大師的作品。他續完的新版本普契尼《圖蘭朵》於2002年首演。[1]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Puccini/Berio: Turandot, Act III. [2009-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5).
外部連結
[編輯]分類:
隱藏分類: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
- 含有義大利語的條目
- 維基共享資源分類鏈接由維基數據提供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MM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ANTI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CC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ANT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ortuga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AD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RAHMS arti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rammy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B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RISM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