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哥德堡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今瑞典》(Suecia antiqua et hodierna)中18世紀初的哥德堡

幾千年前,現時哥德堡所在之地已有人類居住。約塔河下游和桑達納(Sandarna,或桑納Sanna)都曾發現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出土文物有8000年歷史,當時的海平面比現時高出25米。現時哥德堡市的範圍內發現11處岩畫群、接近250個青銅時代石標、90個墓地、26個完好或損毀的城堡和2500件歷史遺跡。

建城之前

[編輯]
國王大門廣場上的卡爾九世像,紀念他在1604年建立哥德堡

約1200年,斯卡格拉克卡特加特海峽的海岸分別屬於挪威丹麥,海上中的厄克勒群島屬挪威,布倫內群島則屬丹麥。當時瑞典並沒有西岸,早期史料也顯示約塔蘭為內陸區域。直至1206至1261年間,瑞典取得了一條通往西海、約15公里的窄通道,包括阿希姆Askim)和塞韋達爾(Sävedal)的小村和希辛延島上的隆德比(Lundby)和圖韋(Tuve)。自此,瑞典得到了約塔河南岸的一小塊領土,再往南方的哈蘭布胡斯屬丹麥,希辛延島以北則屬挪威。瑞典在這領土上建立通往西海的港口,主要港口是距離約塔河入海口40公里的勒德塞Lödöse)。

為了鞏固對當地的控制,瑞典在14世紀中於現時孔斯拉都戈德Kungsladugård)的地區建造了埃爾夫斯堡要塞。15世紀時時,勒德塞的位置太遠,對瑞典西南部蓬勃發展的畜牧業不利。勒德塞通往西約特蘭島嶼和重要的斯卡拉區域的通道都不便利,又無法通往東北方的樹林地區里斯韋登(Risveden)。此外,挪威在勒德塞下游的布胡斯要塞增強佈防。

為了取代丹麥的哈蘭港和孔加海拉港,位置不利的勒德塞港口除下了瑞典王冠,關稅改於交易時才徵收,也接受白銀交易。1378至1400年間,漢薩同盟城市呂貝克每年平均有8艘商船抵達勒德塞,貨品價值約1000至3000馬克(當時瑞典各港口的貨品交易價值為:斯德哥爾摩13000至21000馬克、卡爾馬6000馬克、南雪平4000至5000馬克)。進口貨品包括鹽、鯡魚和啤酒,出口貨品包括牛油、馬匹和皮革。除了呂貝克外,勒德塞貿易夥伴還有德意志、佛蘭德、英格蘭和蘇格蘭,也跟丹麥和挪威港口保持密切關係。

瑞典樞密院在1473年卡爾馬會議決定,在塞韋溪流(Säveån)入約塔河處興建約塔霍爾姆(Götaholm),但它的位置不佳,後來改於現時的老城處建城。新城在下游40公里處興建後,便因較接近海岸而取代了勒德塞。由於勒德塞商人想沿用舊城名,約塔霍爾姆翌年改名為新勒德塞(Nya Lödöse,或尼勒塞Nylöse)。1493年時,新勒德塞已經躍升為瑞典第四大鎮,排在斯德哥爾摩奧布南雪平之後;16世紀時更成為全國第二大商鎮,約有1500名居民。

建立現代哥德堡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像

1541年埃爾夫斯堡要塞在新勒德塞以西建立,但它只存在很短日子。丹麥軍隊曾於1563年和1612年取下該城,瑞典兩次被迫繳付大筆贖金換回埃爾夫斯堡。

約塔河上首個名叫「哥德堡」的城市由卡爾九世建立(不同年份文獻的拼法各有不同:1605年時為Giötheborg,1607年為Gote BorghGothenburg,1619年之後為Gamble Gotenborg),位於艾爾夫斯堡對岸的希辛延島上,通常稱為「卡爾九世哥德堡」。1603年這城市得到臨時特權,而正式特權於1607年8月14日發出[1]。城市包括費列斯塔登(Färjestaden)的王家行官,從埃爾夫斯堡橫越約塔河;起初是享有大量特權的荷蘭殖民地,包括免稅20年。可是這城卻於1611年被丹麥放火燒毀,遺跡在20世紀才發現。

提及「哥德堡」的最古老文獻是1604年「Sigge Svenssons」記載,「Till 9 Stugur som opsatte ähre på hisingen der den Nyie Staden giötheborg blifua skall.」。一般認為首批哥德堡居民是7個荷蘭人:A. Cabeliau、Paulus de Kempenere、P. Coymans、Herman Pelgroms、Nyclaes de Hand、Peeter Langer和Paridon van Horn,他們在1606年12月5日的信件稟報卡爾九世,他們成立了一家公司以開發新成立的哥德堡。

17世紀

[編輯]
  瑞典
  挪威
  丹麥

17世紀的哥德堡

首批荷蘭人於1604年定居於希辛延島,並興建了哥德堡首座建築物。這座城市後來卻於1611年卡爾馬戰爭中毀於一旦。後來,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於1619年3月18日在延雪平簽發新城的臨時特權,現今的哥德堡城隨即開始動工。1619年7月中,John Schultz作出了首個城市規劃,並提交至Nils Stiernsköld總督[2]

1621年6月4日,哥德堡獲得永久特權,特權條文共有37段,分別以瑞典文和德文寫成。[3][4]

城市東瀕古勒貝里(Gullberg)草地,西臨埃克達蘭(Eklanda)。[5]1619至1621年間的建城範圍包括埃克達蘭、古勒貝里、克庫貝里和海爾蘭達農場,和塞韋達爾。[6][7]

當時哥德堡的居民有很多是荷蘭人、蘇格蘭人和德意志人,他們使哥德堡得到迅速發展。首名登記的哥德堡人是荷蘭裔的Johan wan Lingen,他在1621年6月13日,即哥德堡成立後9天,就得到了「資產階段公民權」。[8]

瑞典教會在7月26日就委任了哥德堡教區牧師,同年在現在的大教堂廣場上興建了首座木教堂。

當時的荷蘭人以在濕地上建築的技術聞名於世,故此古斯塔夫二世聘請了他們建造哥德堡。1621年5月23日,瑞典外交官Johan Adler Salvius博士獲任命為建造哥德堡的長官,而荷蘭人Jan Hendriksen和Johan Schultz被任命為街道建築師,負責興建房屋、廣場、街道和巷子。Salvius其後由Jacob van Dijck取代。荷蘭人得到十分豐厚的酬勞,但古斯塔夫二世爭取了一個對他和瑞典較為有利的條件。

荷蘭人建造城市時,按照了當時受荷蘭殖民統治的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來規劃。荷蘭人起初壟斷了哥德堡的政治權力,直至1652年最後一個荷蘭市政官死後,瑞典人才奪回控制權。[9]

17世紀中,埃爾夫斯堡拆除了,在海港入口另建了新埃爾夫斯堡,以防衛哥德堡。哥德堡擁有石牆、鋸齒形護城河、「堡壘獅子」和「堡壘王冠」據點,是當時北歐防守力量最強的城市。哥德堡的市徽,就是一隻獅子手持三王冠盾牌,象徵保衛瑞典抵擋敵人入侵。

1658年丹麥-挪威與瑞典簽訂《羅斯基勒條約》,把南方的丹麥哈蘭和北方的挪威布胡斯割讓給瑞典,這樣哥德堡的位置不像原來一樣在一個突出的犄角上了。哥德堡之所以能發展成重要貿易港口,全因為瑞典西岸只有它和馬什特蘭德Marstrand)兩個獲准與外商貿易的城市[9]

18世紀

[編輯]
1705年的哥德堡(圖上方為南方)

18世紀前期,哥德堡的主要行業是漁業,後來越來越多鐵和木材在哥德堡港運往外國時,港口才開始重要起來。1731年,瑞典首家從事國際貿易的東印度公司在哥德堡成立,法律規定只有這公司有權從事印度和中國的貿易。因此,哥德堡成為瑞典與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貿易的重鎮,1731至1806年間有132艘駛往廣州孟買,大大促進了哥德堡的經濟發展。

瑞典與英國關係也日益密切。拿破崙對不列顛實施經濟封鎖時,英國人更依賴與瑞典和哥德堡的貿易。貿易帶來的工業化,使哥德堡得到「小倫敦」的稱號。與此同時,煙草業、製造業業也在哥德堡發展起來。

18世紀末,有很多瑞典人從哥德堡出發,移居到北美洲,瑞典移民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建立了同樣名為哥德堡Gothenburg)的城市。

東印度公司大樓(現為市立博物館

19世紀

[編輯]

哥德堡的防衛工事已經老化,逐漸停止使用。1807年起,哥德堡周圍的大部分城牆開始拆除。

隨著拿破崙戰敗,法國停止對英國的封鎖,哥德堡的貿易城市地位也下降。很多公司破產,與東亞的貿易也停止,東印度公司於1813年解散。

然而,很多銀行在此成立,使哥得堡逐漸發展成金融中心。造船業也得到發展。現時哥德堡的主要石製建築物都是這段時間建成的。

20世紀至今

[編輯]
哥德堡夜景

哥德堡在20世紀初發展成斯堪的納維亞最大出口港,主要造船和製造業公司都在全球首屈一指。帶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是在1900年擁有超過1000名員工的Gamlestadens Fabrikers AB

哥德堡在20世紀初的工業發展,於SKF富豪汽車的發跡上尤其明顯。Gamlestadens Fabrikers AB因工廠的地板傾斜,生產出來的所有產品都錯了。年輕的斯文·溫奎斯特發明了自調滾珠軸承,解決了這個問題。1906年,專門生產滾珠軸承的SKF公司成立,不久就成為瑞典主要出口商。1920年金融危機使滾珠軸承的需求減少。為覓新出路,SKF以軸承技術的註冊商標Volvo為名,成立了富豪汽車公司。SKF向股東發放富豪的股份作為股息,標誌着富豪成為獨立公司。

由於哥德堡的船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完好無缺,造船業直至1970年代仍是主要行業。1970年的造船業危機中,依賴重工業的哥德堡大受打擊。歷史悠久的大船廠,如GötaverkenLindholmenEriksberg都陸續倒閉。

然而,城市文化則不受注視。雖有音樂家威廉·史坦海默Wilhelm Stenhammar)和作家維克托·里德伯Viktor Rydberg),但比約恩斯徹納·比昂松卻說:「哥德堡沒有詩文,只有發票 。("I Göteborg skrivs ingen dikt; där skrivs fakturor.")」

20世紀間,哥德堡人口從126,000迅速增長至450,000。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öteborgs historia 1619-1680 - Göteborgs Jubileumspublikationer I, professor Helge Almquist, Göteborgs Litografiska AB, Göteborg 1929 s.34
  2. ^ Göteborgs historia 1619-1680/Gbg Jubileumspubl. I, Helge Almquist, Göteborgs Litografiska Aktiebolag 1929 s.20
  3. ^ Svenska stadsmonografier - Göteborg, amanuens Otto Thulin & stadsbiblotikarie Paul Harnesk, Förlags AB Religion & Kultur, Meijels Bokindustri, Göteborg 1948 s.40
  4. ^ Berättelser ur Göteborgs äldsta historia 1603-1680, Hugo Fröding 1908
  5. ^ 1600-talets Göteborg, Gösta Carlson, Tre Böcker Förlag, Göteborg 1994 ISBN 91-7029-155-1
  6. ^ En kort beskrifning Öfwer Götheborg, Eric Cederbourg 1739 s.76
  7. ^ Göteborg - en översikt vid 300-årsjubileet 1923 - Göteborgs Jubileumspublikationer XX, huvudredaktör Nils Wimarson, utgiven av Stadsfullmäktiges Jubileumsberedning 1923 s. 7
  8. ^ Göteborgs Stads Borgarelängd 1621-1864, Personhistoriska Föreningen 1926 s.28
  9. ^ 9.0 9.1 Henriksson, Dick and Älveby, Rustan. (1994). Vårt Levebröd - Göteborgregionens näringsliv Igår, I dag och I morgon. Publisher: Akademiförlaget. s. 5. ISBN 91-24-16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