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維昂會議
外觀
系列條目 |
納粹大屠殺 |
---|
埃維昂萊班會議是在1938年7月,由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召集,討論猶太難民問題的國際會議。在9天時間內(從7月6日到7月15日),32個國家和24個自願組織的代表聚集在臨近瑞士邊境的法國小城埃維昂萊班。
希特勒在得知會議的消息後宣稱,如果其他國家願意接受這些猶太人,他會協助他們離開:
我只能期待這些國家,假使對於這些猶太罪犯感到如此深刻的同情,至少能將這些同情轉化為實質的幫助。我們這邊,已經準備好將這些罪犯交給他們 --- 就算用豪華船舶送走都行。[1]
由於大部分西方國家不願意接受猶太難民,會議未能取得多少進展。只有兩個國家,哥斯大黎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國增加了他們的難民收容額度。這次會議甚至未能通過一份譴責德國虐待猶太人的決議,這一事實被納粹加以廣泛宣傳。
背景
[編輯]1938年,在大約50萬德國猶太人中,有大約15萬人設法逃離德國,而且納粹新近占領的歐洲大片版圖上,也有數目可觀的猶太居民。許多猶太難民無法找到願意讓其依據的國家。
在會議之前,美國和英國達成了協定:英國允諾將不提美國移民入境限額未滿的事實,而美國也避免提及巴勒斯坦作為一個可能的難民目的地。
後果
[編輯]會議的失敗讓歐洲猶太人無處可逃,且進一步鼓勵了希特勒,使他確信沒有一個國家在道義上堅定地反對納粹對歐洲猶太人進行攻擊,最後使用了最終解決方案來處理。
出席代表
[編輯]各國代表團
[編輯]國家 | 代表 |
---|---|
阿根廷 | |
澳大利亞 | |
比利時 | |
玻利維亞 | |
巴西 | |
加拿大 |
|
智利 | |
哥倫比亞 | |
哥斯達黎加 | |
古巴 | |
丹麥 |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
厄瓜多爾 |
|
法國 | |
危地馬拉 |
|
海地 | |
洪都拉斯 |
|
愛爾蘭共和國 |
|
墨西哥 | |
荷蘭 | |
新西蘭 | |
尼加拉瓜 |
|
挪威 | |
巴拿馬 |
|
巴拉圭 |
|
秘魯 | |
瑞典 | |
瑞士 | |
英國 | |
美國 |
|
烏拉圭 | |
委內瑞拉 |
|
其他
[編輯]私人組織
[編輯]新聞媒體
[編輯]
|
|
參考文獻
[編輯]- ^ Ronnie S. Landau. The Nazi Holocaust. I.B.Tauris. 2006: 137–140 [24 March 2011]. ISBN 978-1-84511-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 ^ Bio & Photo. [200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7-22).
- ^ Bio. [2016-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 ^ Bio. [200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參見
[編輯]- 水晶之夜(1938年11月9日)
- 猶太人大屠殺
- 百慕大會議
- 英屬巴勒斯坦委任統治地
- 1939年白皮書
- SS St. Louis
- 對猶太人大屠殺的國際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