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茨·奧本海默
弗蘭茨·奧本海默 | |
---|---|
出生 | 柏林 | 1864年3月30日
逝世 | 1943年9月30日 洛杉磯 | (79歲)
職業 | 社會學家,經濟學家 |
國籍 | 德國猶太人 |
受影響於 | 大衛·李嘉圖 |
施影響於 | 路德維希·艾哈德、艾爾伯特·傑伊·諾克、 穆瑞·羅斯巴德、弗蘭克·喬多洛夫 |
弗蘭茨·奧本海默(英語:Franz Oppenheimer,1864年3月30日—1943年9月30日),生於柏林,死於加州洛杉磯,德國猶太社會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出版的作品涉及主權國家的基本社會理念。
個人生平
[編輯]在弗雷堡和柏林學習了醫學後,奧本海姆在1886至1895年間在柏林行醫。自1890年以後,他開始傾向於研究社會政治學和社會經濟學問題。在結束醫生生涯後,他成為了《上午世界》(Welt am Morgen)雜誌的主編,在這裡結識了弗雷德里克·瑙曼,當時瑙曼還在替不同的報社挨家挨戶送報紙。
1909年,奧本海姆憑藉一篇論述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論文獲得了基爾大學的博士學位。自1909年至1917年,奧本海姆在柏林先是做無薪講師,然後做了兩年掛名教授。在1914年他成了「解放俄國猶太人德國委員會」組織的聯合創始人之一。1919年他接受了法蘭克福的約翰-沃爾福岡-歌德大學的任命,擔任大學的社會學和理論政治經濟學系主任。這是德國大學出現的第一個社會學系。
一些猶太人根據奧本海默撰寫的「農業合作計劃」建立了一座莫沙夫。[1]
1934到1935年間,奧本海姆在巴勒斯坦教書。在1936他被任命為美國社會學協會的榮譽會員。1938年,為了逃離納粹的迫害,他輾轉經由上海和東京,到了美國的洛杉磯。1941年《美國經濟學和社會學雜誌》創建,他是創始人之一。
奧本海默的兒子是希勒爾·奧本海默,曾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植物學教授,獲得過以色列獎。
思想
[編輯]國家的起源
[編輯]不像洛克和其他人,奧本海默拒絕「社會契約」的概念,為國家起源中的「征服理論」做出了貢獻。
- 「國家,從起源來說,在其最初階段本質上純粹是一個社會機構,在一個集團打敗另一個集團後,由勝利者強行建立;國家唯一的目的就是征服者把統治強加在被征服者身上並保衛自身,防範來自內部的起義和來自外部的攻擊。從目的論來講,這種統治行為單純就是為了從經濟上掠奪被征服者。」
- 「根據現有的歷史知識,沒有一個原始國家通過其他方式產生[1]。不論何時出現的其他可信的創始版本,它們或是先前兩個完全成熟的原始國家合併成一個整體;或是一個寓言故事的改編劇本,說的是羊群們擁立一頭熊為他們的國王,為的是防範狼的入侵。不過就算在後一種情形下,國家的形式和內容也和那些沒有任何侵擾的國家別無二致,馬上就會轉變成『狼國』。」
經濟手段VS政治手段
[編輯]在人類獲得生存所需的手段上,奧本海默也做了關鍵的區分:
- 「人類為了生存下去,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採取的是兩種從根本上對立的必要手段。這兩種手段就是工作和搶劫,憑自己的勞動獲取所需或強行徵用他人的勞動果實。搶劫!強行徵用!這些詞語傳達給我們的是什麼含義呢?由於我們是當代的成熟文明,尤其是建立在財產不可侵犯基礎上的文明,所以它們讓我們聯想到犯罪和監獄。而且,就算我們相信對土地和海洋的掠奪是原始生活的關係,這種刺鼻的氣味也不會散去。就像舊時勇士的貿易那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以大規模搶劫的方式進行——構成了占領區最值得尊敬的舉動。兩者都是由於這個緣故,也是因為有所需的關係。而為了在進一步的研究過程中,能用簡煉、清晰、尖銳、對立的術語描述這些至關重要的區別,我提議在以下討論中,把用一個人自己的勞動和一個人用自己的勞動平等交換他人勞動的做法稱為滿足個人需要的 『經濟手段』,而把單方面徵用他人的勞動稱為滿足個人需要的『政治手段』」(PP.24-25)
艾爾伯特·傑伊·諾克在其著作《國家是我們的敵人》裡向美國讀者引入了這些概念。他的市場和政治理念,尤其是關於經濟手段和政治手段的思想,影響了後來的穆瑞·羅斯巴德。[2]
奧本海默的市場社會主義思想與其他一些作家一致,他們是托馬斯·霍奇斯基、本傑明·塔克、凱文·卡森。[3]
路德維希·艾哈德和弗蘭茨·奧本海默共同研究經濟學,深受奧本海默「自由社會主義」經濟理念影響,試圖在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走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源請求]。艾爾伯特·傑伊·諾克雖然是一個自由意志主義者和小政府主義者,直言不諱的批評社會主義,但在國家本質的分析上受到了奧本海默的強烈影響。
著作
[編輯]弗蘭茨·奧本海默是一個高產的作家,著有大約40本書,撰寫有400篇文章,內容涉及同時代的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問題。他的代表作是《論國家》(Der Staat)。
注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著作
[編輯]- 猶太復國主義最初的方案(19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論國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14/1922); 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L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國家的偶像崇拜》(19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歷史和社會學》(19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德國社會學近來的趨勢》(193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後現代劍橋經濟學》(194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