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成佛,佛教術語,菩薩因位之行六度及十度萬行究竟圓滿而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漢譯爲無上正等正覺),證悟佛果(梵語:buddhatva;巴利語:buddhatta或buddhabhāva)。
概論
[編輯]佛者,全名稱佛陀,梵語buddha之音譯,意譯爲覺者。
大乘佛教顯宗天台宗立四種之成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認為雖名成佛,但除了圓教佛外都不是究竟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佛,但仍已了生死、脫輪迴。北傳大乘佛教中,一般以無上正等正覺爲最終目標,故漢傳佛教語境下說「成佛」者,一般謂無上正等正覺究竟佛(圓教之圓覺佛)。天台宗判教稱阿羅漢為藏教佛,實際上並非究竟佛,但已脫離輪迴,不受後有。
《地藏占察經》說四滿成佛——信滿成佛、解滿成佛、行滿成佛、證滿成佛:一、信滿成佛:於十信之滿位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所願求;二、解滿成佛:於十住之滿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三、行滿成佛:於十地之滿心,能除一切無明諸惑,菩提之願行皆具足;四、證滿成佛:於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的勝妙功德,即無上正等正覺佛[1]。
禪宗講即生成佛。密宗立三種之即身成佛,理具即身成佛、加持即身成佛、顯得即身成佛,亦非究竟圓滿佛;藏密寧瑪派多以大圓滿法門修得,不過印光大師評:「即身成佛的意義,是說密宗工夫,修到成功的時候,現身就可成道;然而這樣成道,不過是了生死而已,勉強說做成佛,或亦可以,如果是真的當做成了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的佛,那就大錯特錯了。」
南傳佛教教法以聲聞乘為主,以阿羅漢果爲最終果位;在證覺上,佛陀與阿羅漢無別,在巴利三藏的註解以及小部中包含了菩薩修行以及成佛的有關內容,在近代由緬甸明昆西亞多(Mingun Sayadaw 1911-1993)所整理,命名為《大佛史》(漢譯作《南傳菩薩道》)。
日本的概念
[編輯]日本民間在日常會話和文學作品中一般認為任何人死亡後,不論生前善惡、有無證果,均能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故謂死後「成佛」。「不能成佛」則指某人死後靈魂在現世徘徊。[2]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其關於日本文化的著作《菊與刀》中報告稱,「……他們(日本人)拒絕了佛教的說法(因果報應),即死後根據生前的行為,將目的地分為極樂和地獄。不管是什麼樣的人,死後都會成佛……在其他佛教國家,沒有這種說法……」[3]
另外,民事訴訟法學者高橋宏志在雜誌上投稿了一篇短文,內容大致是法律工作者只要做對人有用的工作就好,如果被感謝的話就可以成佛。由此,在法律界,隨着司法制度改革,年輕律師在經濟上窮困或停業的現象被稱為「成佛」。也就是說,不是去安樂的世界,而是在某種意義上作為相反狀態的詞語使用,甚至出現了「還是成為公司職員或公務員比較好」的人。[4]
參考
[編輯]- 《佛學大辭典》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佛學大辭典》、《地藏占察善惡業報經》:一信滿成佛謂依種性地。決定信於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是為信滿成佛。(種性者。種即種子。性即性分是也。)二解滿成佛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無造無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盤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為解滿成佛。(解行者。解即解了。行即所修之行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三行滿成佛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無明諸障。菩提願行。悉皆具足。是為行滿成佛。(究竟菩薩。即等覺菩薩也。梵語菩提。華言道。)四證滿成佛謂依淨心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勝妙功德。是為證滿成佛。(淨心地者。即妙覺佛位也。)
- ^ Alan Macfarlane, Japan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2007, Profile Books, p198,199.
- ^ Ruth Benedict,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1946 first published, Mariner Books, 2005, p238.
- ^ 「法學教室」2006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