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萊多 (西班牙)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 |
托萊多 Toledo | |
---|---|
市鎮 | |
綽號:帝國之城(La ciudad imperial)、糅合三種文化的城市(Ciudad de las Tres Culturas) | |
坐標:39°51′24″N 4°1′28″W / 39.85667°N 4.02444°W | |
國家 | 西班牙 |
自治區 | 卡斯提爾-拉曼查 |
省 | 托萊多省 |
建立 | 卡佩坦尼亞人 |
政府 | |
• 市長 | 卡洛斯·委拉斯凱茲 (人民黨) |
面積 | |
• 陸地 | 232.1 平方公里(89.6 平方英里) |
海拔 | 529 公尺(1,736 英尺) |
人口(2018)[1] | |
• 總計 | 84,282人 |
• 密度 | 359.58人/平方公里(931.3人/平方英里) |
郵遞區號 | 45001–45009 |
電話區號 | +34 925 |
網站 | toledo |
世界遺產 | |
---|---|
標準 | 文化:(i)(ii)(iii)(iv) |
參考編碼 | 379 |
登錄年份 | 1986年(第10屆會議) |
面積 | 259.85公頃 |
緩衝區 | 7,669.28公頃 |
托萊多(西班牙語:Toledo,西班牙語:[toˈleðo]),又稱托利多[2],是西班牙中部的一個自治市,位於馬德里西南約70公里。托萊多是托萊多省的首府,也是其所在的卡斯蒂利亞-拉曼恰自治區的首府。該市2017年人口83741人[3]。
托萊多始於羅馬時期,在腓力二世前為卡斯蒂利亞王國(後西班牙王國)首都。它因其保存完好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建築而在1986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有哥德式、摩爾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式各類教堂、寺院、修道院、王宮、城牆、博物館等古建築70多處。
目前,該市大多人口從事服務業,當地有製作劍的傳統。一條先進的鐵路線(Renfe Avant)在33分鐘內連接托萊多和馬德里。它有各種衛生基礎設施,包括國家截癱醫院(Hospital Nacional de Parapléjicos),還有步兵學院。
名稱
[編輯]Toletum出現的第一個書面消息來源是羅馬歷史學家蒂托·李維的作品,根據該作品,Toletum起源於Tollitum,然後轉化為Tollitu、Tollito、Tolleto、Tolledo最終變成Toledo(托萊多)。它的意思是「舉起來」。馬丁·加萊戈(Martin Gallego)收集了「形成河流的兩次轉彎」的含義。
12世紀的作家阿布-阿布丁 阿爾-阿尤比認為,阿拉伯名字طليطلة(tulaytulah)的意思是「快樂的」,但沒有給出更多解釋。這座城市收到的不同歷史名稱是:拉丁語Toletum;阿拉伯語طليطلة(tulaytulah),猶太西班牙語טולדות(Toldoth),和莫扎拉布語Tolétho。
美國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俄勒岡州、愛荷華州和華盛頓州的五個城市以托萊多的名字命名;另有7個來自加拿大、伯利茲、巴西、葡萄牙、哥倫比亞、菲律賓和烏拉圭,另外4個位於西班牙韋斯卡、奧倫塞、阿斯圖里亞斯和特內里費省。
托萊多的綽號之一,即「三種文化之城」,與基督徒、猶太人和穆斯林居民在該鎮共存的過去有關,被描述為「浮誇」,主要歸因於「政治家和旅遊經營者」,並強調在這種和平宗教共存的神話背後,會有宗教壓迫的現實。
紋章
[編輯]托萊多的紋章據稱是由查理五世授予的。紋章由帶着盾徽的黑色的帝國雙頭鷹組成。盾徽是卡斯蒂利亞-萊昂的紋章,下面有石榴圖案。盾徽被金羊毛勳章垂飾所環繞。雙頭鷹的兩側是坐在寶座上的國王,手裡拿着象徵着權力的寶劍和權杖。
歷史
[編輯]史前和古代時期
[編輯]托萊多市已知的最早固定定居點是一系列丘堡,後來建立了卡佩塔納城,這是卡佩塔尼人最重要的中心之一。該地區最早已知的定居點之一是位於塔霍河左岸的Cerro del Bu,這是一個有幾個重疊階段的遺址,其中一個階段可以追溯到青銅時代。
公元前193年,經過頑強的抵抗後,馬可·富爾維奧·諾比利奧爾征服了這座城市。羅馬人重建了它,並將其命名為卡佩塔尼亞省的托萊圖姆(Toletum)。這座城市發展了一個重要的鋼鐵工業,它鑄造了硬幣。正如許多羅馬別墅遺蹟所證明的那樣,這座城市定居的地區經歷了深刻的羅馬化進程,特別是在塔霍河沿岸。
羅馬人在托萊達納地區留下了許多遺蹟,例如一條令人印象深刻的渡槽,只有塔霍河兩側的基座被保留下來,一條羅馬道路,其中一部分可以在河左岸的山坡上看到,還有一個圓場(可容納約13000-15000名觀眾),位於一個公共公園內,部分被挖掘出來。還有許多其他遺蹟,儘管在許多情況下被認為遺失,但很可能在城市的地下,如劇院(位於圓場附近的場地上,目前是一所學校)、圓形劇場(在科瓦丘埃拉斯區下方)、重要的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如通往光輝基督清真寺的大門旁邊的遺蹟),許多堤道(例如最近在上述清真寺花園下方約7米處發現的堤道),以及溫泉、攔河堰和別墅。
必須強調的是,這些歷史建築中大多數都被拆除了,墊石被用來建造其他建築和城市周圍的城牆,所以托萊多最大的考古財富可能還被埋在地下。
中世紀
[編輯]在日耳曼的第一次入侵之後,舊城牆被重建,目標是防禦。儘管如此,在411年,這座城市還是被阿蘭人征服了,這要歸功於他們的精湛馬術和戰爭藝術,但他們又在418年被西哥特人擊敗。在擊敗了他的對手阿吉拉一世後,阿塔納吉爾德在這座城市建立了自己的法院,然後與利奧維吉爾德一起成為托萊多西哥特王國的首都和主教區,從而獲得了巨大的世俗和宗教意義(正如托萊多教會所證明的那樣),城市達到10000名居民(使其成為當時最大的西班牙城市之一)。在托萊多附近的瓜達穆爾,發現了瓜拉薩爾的寶藏,這是西哥特國王的一套特殊的王冠。
711年,它被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征服,置於穆斯林統治之下。占領這座城市是通過投降毫不困難地進行的,大部分人口已經逃離。阿拉伯人稱其為圖拉伊圖拉(阿拉伯語為طليطلة)。
大量莫扎拉布人的占主導地位立即使其成為科爾多瓦持續關注的焦點。797年,在哈克木一世統治期間,爆發了一場反對科爾多瓦的起義。根據某些編年史-因為關於這一事件有不同的版本-埃米爾會派改信者阿姆魯斯·本·優素福征服這座城市。阿姆魯斯通過所謂的「護城河日」屠殺了當地的改信者:在州長官邸的一次宴會上,邀請該市的主要改信者吃飯,據報道,這些人在進入後即被謀殺,他們的屍體被扔進溝里。通過這種方式,埃米爾設法征服了托萊多人一段時間。然而,在811年和829年埃米爾去世後再次叛亂。
最後,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在圍困兩年後,於932年7月鎮壓了托萊多的地方叛亂,將其交給了科爾多瓦哈里發。11世紀哈里發國解體後,托萊多成為一個重要的泰法王國,但泰法不得不向卡斯蒂利亞國王支付賤民費用,以維持其獨立。
經過多年的圍困,這座城市後來被征服,並於1085年5月6日投降。幾天後,也就是5月25日,阿方索六世在與統治她的泰法國王達成協議後進入托萊多。通過投降協議,萊昂國王征服了王國,並保證穆斯林居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國王將自己的領地授予了每個現有的少數民族:莫扎拉布人(托萊多是一個重要的莫扎拉布中心,有自己的禮拜儀式,摩爾阿拉伯禮仍然保留)、穆斯林和猶太人,後來由阿方索七世在1118年的領地中重新統一。在這座城市投降後,托萊多經歷了一段最輝煌的時期,具有巨大的文化、社會和政治強度。托萊多翻譯院在12世紀和13世紀蓬勃發展,以及許多民間和宗教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在這座城市留下了重要的印記。
投降後,猶太和穆斯林社區的宗教習俗得到容忍,但這種寬容態度並沒有持續多久。基督徒在大清真寺上建造了新的大教堂,而大清真寺曾經矗立在舊西哥特大教堂上。
1162年,在經歷卡斯蒂利亞阿方索八世的少數民族動盪時期後,萊昂國王費爾南多二世征服了這座城市。萊昂國王任命費爾南多·羅德里格斯·德·卡斯特羅·「埃爾·卡斯泰亞諾」為該市的市長。托萊多市一直由萊昂人控制,直到1166年被西班牙人收復。
在卡斯蒂利亞內戰期間,托萊多支持佩德羅一世,在長期圍困後,於1369年1月被占領。在整個中世紀,這座城市一直在發展:14世紀,它獲得了博覽會特權,15世紀,它成為西班牙主要的呢絨生產商之一,這是鑄造硬幣、製造武器和總部產業等現有活動的補充。1492年,猶太人被驅逐,天主教雙王改革了這座城市。天主教徒伊莎貝爾在那裡的聖若望皇家修道院建造了她想要的墳墓,但最終與丈夫一起被埋葬在格拉納達主教座堂。卡洛斯一世將托萊多變成了一個帝國城市和法院所在地。
近代
[編輯]天主教國王城市化並擴大了這座城市,1502年,托萊多大教堂宣布胡安娜和美男子費利佩為卡斯蒂利亞王室的繼承人。卡斯蒂利亞貴族,特別是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家族,積極參與了歐洲第一個現代國家的統一,他們的權力在地區權力的保護下有所增加。天主教徒伊莎貝爾下令在托萊多建造聖若望皇家修道院,以紀念托羅戰役,並與丈夫一起埋葬在那裡,但在重新征服格拉納達後,雙王決定埋葬在後一座城市,他們的遺體今天在那裡安息。
它是1520年加入公社起義的首批城市之一,有佩德羅·拉索·德拉維加和胡安·德·帕迪拉等公社領導人。在比拉拉爾戰役中公社軍失敗後,由帕迪拉的遺孀瑪麗亞·帕切科領導的托萊達諾公社是反對卡洛斯一世計劃的最大抵抗力量,直到1522年投降。托萊多成為帝國法院的所在地之一,也是君主國中人口第四多的城市,有6萬居民(1560年數據)。
後來,隨着他的兒子費利佩二世於1561年作出將法院遷往馬德里的決定,這座城市失去了大部分的政治和社會影響力。紡織工業的崩潰加劇了托萊多的衰落,儘管它仍然是教會權力的中心。1580年8月23日,卡薩羅開始了一場大流行病,影響了整個卡斯蒂利亞,並特別受到托萊多的指責,正如安東尼奧·德·維拉卡斯丁修士在他關於皇家聖洛倫佐基金會和聖赫羅尼莫騎士團修道院的回憶錄中所說的那樣:
“ | 沒有醫生來拜訪,也沒有克雷里戈來破壞聖禮,他們在整個西班牙埋葬了沒有鐘聲的死者,在墳墓里,每個人都有7個和8個以上的鐘聲;在我們的奧博·伊格萊西亞斯夫人生日那天,我不相信她會做彌撒。在托萊多結束時,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我們的夫人9月的這一天,我不想讓一個可憐的克雷里戈做彌撒,我渴望做彌撒,使徒們是兩個世俗而貧窮的人,因為整個教堂裡面都沒有教會的人。這是一種了不起的疾病,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瘟疫。直到這年的八月中旬,他一直患有這種疾病,迪克索斯在所有大小城鎮中死於三分之一的克桑特。迪克索斯首先在整個意大利、法國和佛蘭德都有這種邪惡;最後是一場普遍的瘟疫。他的開始是感冒和第三次發燒。。。所有流血的人都死了。 | ” |
這被認為是第一次流感大流行,儘管有些人認為這實際上是百日咳。這種流行病始於亞洲,從那裡蔓延到歐洲和美洲。幾乎整個歐洲都在六周內受到影響,據說只有20%的人口沒有感染這種疾病。1586年格雷考(El Greco)作《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Entierro del Conde de Orgaz)。
1748年,皇家商業和工廠公司的成立,作為受啟蒙運動啟發的波旁王朝更新的一部分,使這座城市短暫復興,但在18世紀末,它再次被摧毀,淪為純粹的行政職能。
1761年,根據國王卡洛斯三世的命令,在該市建立了皇家武器廠。
現代
[編輯]西班牙內戰開始後,這座城市仍留在共和國地區。然而,在步兵學院所在地托萊多城堡,一群忠於國民軍的人(根據當時的極右翼報紙《城堡公報》,有1950人,包括軍人、國民警衛隊及其家人)在何塞·莫斯卡多上校的指揮下避難,莫斯卡多上校自1936年7月21日起一直抵抗政府,直到同年9月27日巴萊拉將軍的援軍抵達。佛朗哥宣傳廣泛共和軍對城堡的圍攻。托萊多城堡在圍困中幾乎完全被毀,後來完全重建。
雙方支持者之間的鎮壓和暴力是戰爭和戰後的標誌。最初,在這座城市仍處於共和國統治之下,進行了民眾槍決,公民因涉嫌「右翼」或屬於天主教會而被處決(至少有100名教會成員死亡的記錄)。在其中一次槍擊中,大教堂的院長被殺,根據佛朗哥的歷史傳統,被困在城堡的上校的兒子路易斯·莫斯卡多也被殺。
1936年9月,人民法院在大主教府成立。法院的壽命很短,在他被轉移到馬德里之前只提出了四項調查。此外,該市的生活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托萊多城堡地區不斷發生戰鬥和轟炸。轟炸的失誤在該市造成了許多破壞,特別是在附近的蘇克德貝爾廣場。國民軍占領這座城市後,鎮壓加劇。直到1936年12月,這座城市將生活在一個由普拉納斯(Planas)指揮官的規定領導的極簡主義中,面向所有參與鎮壓共和軍的平民。
1983年12月7日,在地區議會投票後,該市被正式選舉為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地區政府的所在地。在選舉中,地區政府委託何塞·瑪麗亞·巴雷達與民眾、政治機構和文化協會進行協商。在議會選舉中,托萊多的提案得到了27名議員(22名社會黨和5名托萊多人民團體議員)的支持、以及3名反對者(昆卡人民)和12名棄權者。
氣候
[編輯]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歷史最高溫 °C(°F) | 22.0 (71.6) |
23.8 (74.8) |
27.6 (81.7) |
31.6 (88.9) |
37.7 (99.9) |
42.0 (107.6) |
42.8 (109.0) |
43.1 (109.6) |
41.3 (106.3) |
33.2 (91.8) |
25.6 (78.1) |
22.2 (72.0) |
43.1 (109.6) |
平均高溫 °C(°F) | 11.5 (52.7) |
14.0 (57.2) |
18.1 (64.6) |
19.9 (67.8) |
24.2 (75.6) |
30.5 (86.9) |
34.6 (94.3) |
34.0 (93.2) |
29.0 (84.2) |
22.1 (71.8) |
15.6 (60.1) |
11.6 (52.9) |
22.1 (71.8) |
日均氣溫 °C(°F) | 6.4 (43.5) |
8.3 (46.9) |
11.6 (52.9) |
13.5 (56.3) |
17.6 (63.7) |
23.2 (73.8) |
26.8 (80.2) |
26.3 (79.3) |
22.0 (71.6) |
16.1 (61.0) |
10.5 (50.9) |
7.1 (44.8) |
15.8 (60.4) |
平均低溫 °C(°F) | 1.3 (34.3) |
2.6 (36.7) |
5.0 (41.0) |
7.2 (45.0) |
11.0 (51.8) |
15.9 (60.6) |
18.9 (66.0) |
18.6 (65.5) |
14.9 (58.8) |
10.2 (50.4) |
5.3 (41.5) |
2.5 (36.5) |
9.5 (49.1) |
歷史最低溫 °C(°F) | −9.6 (14.7) |
−9.0 (15.8) |
−5.8 (21.6) |
−2.6 (27.3) |
−0.3 (31.5) |
4.3 (39.7) |
10.0 (50.0) |
10.0 (50.0) |
5.4 (41.7) |
0.0 (32.0) |
−5.6 (21.9) |
−8.0 (17.6) |
−9.6 (14.7)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26 (1.0) |
25 (1.0) |
23 (0.9) |
39 (1.5) |
44 (1.7) |
24 (0.9) |
7 (0.3) |
9 (0.4) |
18 (0.7) |
48 (1.9) |
39 (1.5) |
41 (1.6) |
342 (13.5) |
平均降水天數(≥ 1.0 mm) | 5 | 5 | 4 | 6 | 6 | 3 | 1 | 2 | 3 | 7 | 6 | 6 | 54 |
平均相對濕度(%) | 76 | 69 | 59 | 58 | 54 | 45 | 39 | 41 | 51 | 66 | 74 | 79 | 59 |
月均日照時數 | 151 | 172 | 228 | 249 | 286 | 337 | 382 | 351 | 260 | 210 | 157 | 126 | 2,922 |
數據來源:西班牙國家氣象局[4] |
著名景點
[編輯]托萊多市於1940年被宣布為歷史藝術遺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景點包括:
- 始胎會(Conceptionists)創建者聖白亞特麗斯(Saint Beatrice)墓,在托萊多的始胎會修道院。
- 聖塞爾萬多城堡(Castillo de San Servando),中世紀城堡,靠近塔古斯河岸邊和步兵學院。
- 托萊多主教座堂,哥特式建築,可追溯到13世紀。
- 聖若望皇家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 Juan de los Reyes),伊莎貝拉哥特式風格(15世紀).
- 聖十字博物館(Museo de Santa Cruz),建於16世紀。
- 格雷考博物館(El Greco Museum),重建的已經消失數百年的藝術家故居,收藏了幾幅重要的畫作。
- 白色聖瑪利亞教堂(Santa María la Blanca),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猶太會堂建築,現在是一座博物館,屬於天主教會擁有
- 聖母升天猶太會堂(Sinagoga del Tránsito),是托萊多原有的十座猶太教堂中僅存的兩座之一,屬於穆得哈爾風格。在猶太區。設有塞法迪猶太人博物館。
- 萊爾瑪公爵塔維拉醫院博物館(Hospital de Tavera Museum Duque de Lerma),文藝復興風格,16世紀。影響了埃斯科里亞爾的布局。
- 聖雅各伯堂(Iglesia de Santiago del Arrabal),穆得哈爾風格。
- 聖多默堂(Iglesia de Santo Tomé)穆德哈爾風格,建於14世紀,擁有埃爾·格雷科著名的作品奧加茲伯爵墓(Burial of Count Orgaz)。
- 光輝基督清真寺(El Cristo de la Luz),小型宗教建築,建於999年,摩爾時期該城10座清真寺中僅存的一座,改為天主教堂。
- 加利亞納宮(Galiana Palace),建於13世紀,穆得哈爾風格。
- 托爾內利亞斯清真寺(Tornerías Mosque),建於11世紀。
- 托萊多城堡(Alcazar),建於16世紀,位於該市最高處,俯瞰全城。從2009年起設有軍事博物館。
- 聖安德肋堂(Iglesia de San Andrés),在其墓穴中有60具嬰兒、公爵、修女等人的木乃伊,保存狀態良好,對遊客開放。
- 巴布馬杜姆門(Puerta Bab al-Mardum),建於10世紀,托萊多最古老的城門。
- 老比薩格拉門(Puerta de Bisagra),建於10世紀,安達盧斯時期該市的主要入口,又名阿方索六世門(Puerta de Alfonso VI)。
- 太陽門(Puerta del Sol),由醫院騎士團建於14世紀。
- 新比薩格拉門(Puerta de Bisagra Nueva),建於16世紀,今日該市的主要入口。
- 坎布隆門(Puerta del Cambrón),建於穆斯林時期,16世紀重建
- 聖羅曼教堂(Iglesia de San Román),現為西哥特藝術博物館(Museo de Arte Visigótico)。
- 維加基督隱修院(Ermita del Cristo de la Vega),穆得哈爾風格(11世紀).
- 阿爾坎塔拉橋(Puente de Alcántara),羅馬古橋,跨塔霍河。
- 聖馬丁橋(Puente de San Martín),中世紀古橋,跨塔霍河。
友好城市
[編輯]- 美國 俄亥俄州 托萊多(1931)[5]
- 日本 奈良市(1972)[5]
- 法國 阿讓(1973)[6]
- 墨西哥 瓜納華托(1978)[5]
- 以色列 采法特(1981)[5]
- 保加利亞 大特爾諾沃(1983)[5]
- 德國 亞琛(1984)[5]
- 敘利亞 大馬士革(1994)[5]
- 古巴 哈瓦那(2006)[5]
- 希臘 伊拉克利翁[7]
著名人物
[編輯]- 奧斯特拉西亞的布倫希爾德(543年-613年):西哥特王國公主,奧斯特拉西亞王西吉貝爾特一世的王妃。[8]
- 桑喬三世(1134年-1158年):卡斯蒂利亞王國國王(1157年-1158年在位)。[9]
- 費爾南多二世(1137年-1188年):萊昂及加利西亞國王。[10]
- 阿方索十世(1221年-1284年):卡斯蒂利亞王國國王、萊昂王國國王和加利西亞王國國王。[11]
- 盧卡斯·瓦斯克斯·德·艾利翁(1478年-1526年):探險家。[12]
- 胡安娜一世(1479年-1555年):卡斯蒂利亞王國、亞拉岡王國等國女王。[13]
- 佩德羅·馬丘卡(約1490年—1550年):建築師,畫家。[14]
- 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1501年-1536年):詩人。[12]
-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1540年-1617年):奧斯定會傳教士。[15]
- 胡安·安東尼奧·比亞加亞斯(1922年-2001年):西班牙詩人,散文家,評論家。
- 費利西亞諾·洛佩斯(1981年-):職業網球運動員。
- 路易斯·恩里克·佩納爾弗(1996年-):男子職業羽毛球運動員。[16]
圖集
[編輯]-
航拍圖
-
聖母升天猶太教堂
-
市政廳
-
醫院
-
古城牆
參考文獻
[編輯]- ^ 2018年西班牙市政户籍登记. 西班牙國家統計局.
- ^ 基於英語發音
- ^ Población por capitales de provincia. INE. [2018-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4).
- ^ Guía resumida del clima en España (1981–2010). Agencia Estatal de Meteorologia. [May 15,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 (西班牙語).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Toledo-Turismo, página web del Patronato Municipal de Turismo.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 ^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Decentralised cooperation. Délégation pour l』Action Extérieure des Collectivités Territoriales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8) (法語).
- ^ toledo-turismo[2015-11-30]
- ^ History of the Franks: Books I-X. [2018-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4).
- ^ Mattoso, José. D. Afonso Henriques 2nd. Lisbon: Temas e Debates. 2007: 286–287. ISBN 9789727599110.
- ^ Fernando II, king of León 1157–1188. 2012 [2018-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6).
- ^ Márquez, Francisco, Vita: Alfonso X, Harvard Magazine, 1995,, Jan.-Feb.: 54
- ^ 12.0 12.1 Sandra Sider.(2007).Handbook to Life in Renaissance Europe.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ISBN 9780195330847.
- ^ Bethany Aram, Juana the Mad: Sovereignty and Dynasty in Renaissance Europ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2005)p.37
- ^ Rosenthal, Earl E. (1985). The Palace of Charles V in Granad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40346.
- ^ Cheney, David M. Diocese of Lipari. Catholic-Hierarchy.org.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 ^ (西班牙文)Luis Enrique Peñalver, campeón en Rumanía. La Vanguardia. 2017-05-28 [2018-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