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
紋章
原文名Stanisław Koniecpolski
出生1590年或1594年[a]
逝世1646年3月11日
波蘭立陶宛聯邦布羅德
配偶卡塔日娜·若烏凱夫斯卡(1615年結婚)
克雷斯蒂娜·盧博米爾斯卡(1619年結婚)
索菲亞·歐帕靈斯卡(1646年結婚)
子嗣
父親亞歷山大·科涅茨波爾斯基英語Aleksander Koniecpolski (1555–1609)
母親安娜·斯蘿奇茨卡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Stanisław Koniecpolski,1590年/1594年[a]—1646年3月11日),波蘭立陶宛聯邦貴族政治家軍事家,曾任多個地區的長老英語Starosta城主英語Castellan,自1625年起歷任桑多梅日省總督、波蘭王國前線蓋特曼、波蘭王國大蓋特曼(地位僅次於國王的軍事指揮官)等職務。

科涅茨波爾斯基戎馬一生,戰績卓著,在20歲前就已參加德米特里戰爭摩爾達維亞權貴戰爭英語Moldavian Magnate Wars,曾在1620年的楚措拉戰役中被俘,後在1623年被釋放。1624年至1626年間,他擊敗了臣服於奧斯曼帝國韃靼人。在1626年-1629年的波瑞戰爭英語Polish–Swedish War (1626–1629)中,他率軍前往普魯士,與古斯塔夫·阿道夫麾下的瑞軍交戰,雖然在人數上不占優勢,卻仍能與之保持相持態勢。戰爭進入第二階段後,科涅茨波爾斯基在7月15日至8月9日間多次向瑞軍發起進攻。1629年6月25日,他成功擊敗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部隊。1634年,科涅茨波爾斯基於今烏克蘭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擊退了奧斯曼人的一次大規模入侵。1644年,他在奧赫馬圖夫戰役英語Battle of Ochmatów (1644)中大敗再度進犯的韃靼人,使其聲譽遠播。後世歷史學界公認科涅茨波爾斯基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歷史上最有能力、最著名的軍事指揮官之一。[1][2][3]:429

早年生活

[編輯]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出生於1590年至1594年間[a],他可能出生在貴族與權貴家族科涅茨波爾斯基家族的發祥地——科涅茨波爾。他的父親亞歷山大·科涅茨波爾斯基是一位富有的權貴,曾任謝拉茲省省長,同時也是出身於瑞典瓦薩王室的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的有力支持者;[2]而母親是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省城主斯坦尼斯瓦夫·斯羅奇茨基之女安娜·斯蘿奇茨卡,也因為她,科涅茨波爾斯基在波多里亞獲得了大量地產。斯坦尼斯瓦夫的兄弟有克雷什托夫·科涅茨波爾斯基chorąży koronny貝沃茲省省長)、雷米吉烏什·科涅茨波爾斯基赫烏姆主教,在1640年逝世)、揚·科涅茨波爾斯基(謝拉茲省省長及謝拉茲城主)和普雷德博爾·科涅茨波爾斯基(1611年逝世)。[3]:14-15

波蘭立陶宛聯邦在1648年達到全盛時期時的疆域

科涅茨波爾斯基有語言障礙,在說語彙較長的詞時總會結巴。他在15歲時利用父親在宮廷中的影響力而成為維隆市長老(相當於市長),此時(1603年)他也就讀於克拉科夫專科學校[1][3]:22-23讀了幾年書後,他被父親送入王室,施行能邁入上流社會的教育,他於該處待了一兩年。[3]:28據推測,他可能曾出訪過西歐(主要是法國),並在那裡住了幾個月。[3]:28後來,科涅茨波爾斯基回到了他的家族莊園。[3]:28

軍事生涯初期

[編輯]

科涅茨波爾斯基選擇投身軍旅生涯,他在1610年參與了德米特里戰爭[1]他隨後也參與了克武申戰役。1611年7月8日圍攻斯摩棱斯克時,倒塌的城牆壓死了他的兄弟布雷德博爾,斯坦尼斯瓦夫在戰後將他兄弟的遺體運回科涅茨波爾。[3]:33-34同年秋,他重返軍隊,並在立陶宛蓋特曼(一個僅次於國王的軍銜)揚·卡羅爾·霍德凱夫斯基的指揮下,為被困在克里姆林宮的波軍提供物資,脫離困境。[3]:35那時,他被指揮官委以指揮波軍右翼的重要任務。[3]:35

科涅茨波爾斯基在1612年於烏克蘭加入由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領導的聯邦正規軍。[3]:35斯坦尼斯瓦夫深受若烏凱夫斯基的影響。[3]:361614年,他負責鎮壓由揚·卡爾瓦茨基領導的正規軍叛亂行動。[4][3]:42-43他在5月17日與揚·若烏凱夫斯基一同於羅哈騰戰役中取勝,並將卡爾瓦茨基俘虜。[3]:42-431615年,他與若烏凱夫斯基的女兒卡塔日娜結婚。[3]:42-43在這樁婚事過後,他晉升為王冠領地內侍。[3]:44

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科涅茨波爾斯基的顧問

科涅茨波爾斯基在1615年和1616年於烏克蘭得到了與韃靼人作戰的經驗,但未能擊潰或俘虜任何一支韃靼軍隊。[3]:451616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在她的第一個兒子安德熱出生時去世了。[3]:46-471617年,他與若烏凱夫斯基一道參加摩爾達維亞權貴戰爭,與厄斯坎德爾·帕沙麾下的強大土軍作戰。衝突最終在年內以和解告終。[3]:46-47科涅茨波爾斯基也與住在奧爾沙尼察附近的哥薩克人談判,登記哥薩克(在聯邦軍隊享有特權的哥薩克)被限制在10000人以內,且不可到黑海掠奪他人財產。[3]:48-49哥薩克人通過掠奪奧斯曼的富有城市斂取錢財,但也會招惹那些城市,讓他們對聯邦採取報復行動。[3]:40-41

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瓦薩在1618年聯邦議會(瑟姆)召開時,不顧克雷什托夫·茲巴拉斯基及其黨羽的反對,任命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為王室大指揮官,科涅茨波爾斯基為王室陸軍指揮官。[1][3]:51

不久,科涅茨波爾斯基因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貿然追擊敵軍,於奧倫[需要解釋]被韃靼人擊敗,自己僥倖逃生。[3]:56科涅茨波爾斯基後來與克雷斯蒂娜·盧博米爾斯卡結婚,她在1620年為科涅茨波爾斯基生下一名男嬰亞歷山大[3]:58

1620年,科涅茨波爾斯基和若烏凱夫斯基帶兵至楚措拉,與坎提米爾帳國(鐵米爾汗)交戰。這次戰役中,聯邦軍隊至少10000人,由來自克雷茨基家族、扎斯瓦夫斯基家族、卡扎諾夫斯基家族、卡利諾夫斯基家族和波托茨基家族的權貴招募的私人武裝構成。科涅茨波爾斯基在這場戰役中指揮聯邦軍隊右翼。[2]波軍在9月19日被擊敗,但他們依然能夠有組織地撤退。但波軍士氣低下;9月20日至21日,科涅茨波爾斯基試圖阻止軍隊崩潰,但就在後來的撤退的過程當中,軍隊轟然解體,並衝向河去。在隨後的戰役中,若烏凱夫斯基戰死,科涅茨波爾斯基和諸多權貴(塞繆爾·科雷茨基米科瓦伊·斯特魯西、斯坦尼斯瓦夫之子揚·若烏凱夫斯基烏卡什·若烏凱夫斯基)被俘。[3]:65-100這些戰俘們先被轉移到比亞沃格拉德和伊斯坎德爾·帕沙那裡,隨後又被轉移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七塔城堡,囚禁在其中的黑塔。1621年,奧斯曼軍隊在霍騰被擊敗,隨後波土關係正常化,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戰俘們於1623年春回到波蘭。波土關係能夠穩定,主要在於克雷什托夫·茲巴拉斯基的外交使節團,這個使節團將30000名韃靼戰俘釋放。[1] [3]:101-110

伊斯坦布爾七塔城堡,科涅茨波爾斯基囚禁於此

卡尼貝克·吉雷汗盡力遵守霍騰條約這一防止進一步邊界衝突的條約,而鐵米爾汗(坎提米爾)為了篡奪前者的權力,繼續突襲邊界地區。[3]:113他在1623年6月重新開始突襲;隨後,科涅茨波爾斯基得到了當地聯邦軍隊的指揮權,受命阻止鐵米爾汗的入侵。[3]:114-1151623年7月,科涅茨波爾斯基在特雷姆布羅夫拉與韃靼人發生衝突。[2]坎提米爾的軍隊(horda budziacka)也在1624年2月左右入侵南波蘭。[3]:115-120其中一支部隊在2月6日於什馬尼科維采奧爾什科夫采附近被科涅茨波爾斯基攔截擊潰;[3]:115-120而另一支在6月20日左右稍晚些時於馬爾蒂努夫同樣被擊敗,這種戰局迫使阿里·帕沙的軍隊在一片混亂中撤至布科維納[5][6][3]:125-134坎提米爾的軍隊在6月5日越過邊界,但在6月20日被指揮官科涅茨波爾斯基擊潰。科涅茨波爾斯基運用一種新戰術——哥薩克輕騎兵與韃靼騎兵速度相當,可以利用他們將敵人趕到被稱為「車陣」(Tabor)的加強防禦據點前,而火器和炮兵在車陣里據守。1625年,科涅茨波爾斯基因取得了這幾場衝突的勝利,得到瑟姆30000茲羅提的獎勵,同時被任命為桑多梅日省省長。[3]:125-134

1625年,扎波羅熱哥薩克在馬爾科·日麥洛的領導下發動起義,他們與尚辛·吉雷伊結盟,並嘗試將莫斯科公國拉到他們一邊(日麥洛起義)。[3]:135科涅茨波爾斯基想到,韃靼人與奧斯曼中央政府之間有衝突,因此坎提米爾的布吉亞茨卡部落不會派主力支援。[3]:136-137他從正規軍和私人軍隊那裡收集了兵力達12000人的軍隊。科涅茨波爾斯基保證所有忠於聯邦的哥薩克人都會享有公平的待遇,並擊潰了馬克·日馬伊瓦手下的剩餘起義者。[3]:137-1381625年10月25日,他在克雷科夫附近向哥薩克人發起進攻,那些哥薩克人設法抵禦騎兵的第一次進攻,向庫魯科夫斯基湖撤退。他們試圖再抵禦第二次進攻,科涅茨波爾斯基「一度處於極度的危險之中」。[3]:139-142這次衝突以庫魯科夫條約告終,雙方停火;登記哥薩克人數被降至6000人;他們再次保證不會劫掠黑海沿岸地區惹怒韃靼人了。[7][3]:143-144

1626年1月末,韃靼人帶着兵力達15000人至20000人左右的軍隊再次入侵,劫掠了遠至波多爾省的土地,並將這些地方徹底夷為平地,穿過特爾諾皮爾泰萊波夫利亞,而一些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了盧茨克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利沃夫城。[3]:145科涅茨波爾斯基聚集了13000人的軍隊,並開始攔截韃靼人,但他們拒絕參與戰鬥。[3]:146-147最後科涅茨波爾斯基試圖摧毀韃靼軍隊的後方,該防線位於波韃交界上,那裡有很多財寶和奴隸。[3]:146-147在這年晚些時候,科涅茨波爾斯基因為害怕韃靼人的再次入侵,將瑟姆聲明撕毀,徵募部署了8000人的軍隊,以抵禦料想中的韃靼第二次入侵。[3]:150-152在這時的很多戰役中,科涅茨波爾斯基得到了一位有能力的軍官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幫助;在這一年科涅茨波爾斯基啟程去北方,去他在波羅的海附近的新戰場時,赫梅利尼茨基也對韃靼人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3]:150-152

波瑞戰爭

[編輯]
古斯塔夫·阿道夫,科涅茨波爾斯基最著名的對手

1626年,聯邦北方的硝煙蓋過了南方。這一年,瑞典人越過聯邦邊界,重燃波瑞戰爭的戰火。[8]1626年5月,古斯塔夫·阿道夫率領由125艘船組成的艦隊,和至少14000多名士兵逼近波蘭海岸,並向經過格但斯克的貿易活動課稅。[3]:167攻下皮瓦瓦[9]布拉涅沃後,瑞軍橫掃波美拉尼亞,先後占領弗洛姆博爾克托爾克米茨科埃爾布蘭格馬爾堡格涅夫特切夫斯塔洛格拉德;另一支瑞軍在普茨克登陸,並占領該城(波蘭立陶宛聯邦艦隊的主要港口)[3]:168但是,格但斯克等主要城市即便是在瑞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前也絕不投降。[3]:168 1626年9月22日至30日,聯邦與瑞典在格涅夫村附近交火,在這次戰役中,古斯塔夫擊敗了由國王齊格蒙特親自統帥的聯邦軍隊。齊格蒙特撤軍,並從聯邦的其他地區搬救兵。[3]:173-174科涅茨波爾斯基受命保衛王室普魯士;但由於南方的局勢還不穩定,行程推遲。他最終在10月1日到達王室普魯士。[1][2][3]:175

科涅茨波爾斯基的軍隊由4200名輕騎兵,1000名龍騎兵和1000名步兵構成,很快就到達了普魯士。[3]:175-176 在其他部隊的支援下,他手頭上共有9000名士兵與兵力達20000人的瑞軍相抗衡。[8]但波德赫萊茨基的估計卻有些許不同——是由15000餘人的波軍(其中包括素質不佳的格但斯克步兵)抗衡21000人的瑞軍。[3]:175-176 他通過運動戰,利用小批機動兵力切斷敵人的通信線並將敵方較小的部隊消滅,來阻止瑞典人進攻,這也迫使阿克謝爾·奧克森斯提爾那的部隊由攻轉守。[10][3]:177-178與此同時,瑟姆同意為這次戰爭籌款,[3]:179-182但是波軍缺錢又缺糧,形勢依然緊迫。[3]:183-1851626年12月,立陶宛軍隊在因弗蘭提省的科克尼斯附近被擊敗,被迫撤到西德維納河後。[3]:185瑞典人計劃兵分兩路——奧克森斯提爾那從維斯瓦河出發,而約翰·斯特雷夫·馮·拉文茨泰恩馬克西米連·丟弗瑞占波美拉尼亞出兵——重創科涅茨波爾斯基。[3]:188-190結果因維斯瓦河泛濫,他們的計劃都泡湯了,科涅茨波爾斯基得以攔截來自波美拉尼亞的敵軍。[3]:191-192

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像

1627年4月2日,科涅茨波爾斯基成功收復普茨克[1][6][11][3]:193-1941627年4月18日,波軍打到恰爾內附近,迫使瑞軍撤入城內;後者在一周後後投降,把他們的旗幟和軍章都給丟掉了。[1][2][3]:200-204很多僱傭兵和一些瑞典士兵在那時都叛變了。[3]:200-204波軍在1627年春接連告捷,使瑞軍不僅失去他們位於維斯瓦河西岸的所有要塞,也失去速戰速決的希望;在這種情況下,勃蘭登堡選帝侯正式宣布支持聯邦。而立陶宛軍隊也再次發起對因弗蘭提的進攻。[3]:206-207

5月17日,古斯塔夫·奧古斯特帶領8000名援軍登陸。[3]:211從5月22日至23日夜,古斯塔夫在凱日馬克附近穿過維斯瓦河,在格但斯克附近遭遇波蘭軍隊,因臀部受傷被迫撤退。[3]:212-213後來,科涅茨波爾斯基決定重奪格涅夫並制定了一份牽制計劃。[3]:212-213他發兵布拉涅沃,製造試圖攻占這座城鎮的假象,迫使古斯塔夫解圍;隨後古斯塔夫跟隨撤退的波軍,並圍攻奧爾內塔[3]:212-213而科涅茨波爾斯基這時預感到瑞軍的動向,向他的首要目標格涅夫發動突襲。[1][3]:212-213據稱,古斯塔夫對科涅茨波爾斯基的回應速度印象深刻。[3]:214

科涅茨波爾斯基率領大約7800名士兵(包括2500名騎兵和聯邦精銳重騎兵——驃騎兵),試圖阻止瑞軍從特切夫附近入侵格但斯克。[3]:215-221從8月7日到8月8日,科涅茨波爾斯基與瑞軍(10000名士兵,其中包括5000名步兵)在莫烏塔瓦湖沼澤附近交戰。[3]:215-221瑞軍希望誘使波軍進攻,再利用自己的步兵和炮兵將其消滅,但科涅茨波爾斯基決定不去進攻。[3]:215-221瑞軍後來先發制人,派騎兵開始進攻,但未能將波軍吸引到他們的火力範圍之內。瑞軍進攻令波軍騎兵傷亡慘重,但並沒有使波軍陷入癱瘓(因為科涅茨波爾斯基,波軍士氣高昂)。[3]:215-221 最終,古斯塔夫·阿道夫再次受傷,瑞典撤軍,這場戰役終於結束。[11][3]:215-221

戰後,科涅茨波爾斯基認識到軍隊改革的重要性,他認識到,在這個時候,將步兵和炮兵的火力加強到瑞軍的那個水平上是必要的。[3]:221-225而瑞軍也從波軍那裡學到了騎兵衝鋒與混戰的戰術。[3]:221-222總的來說,1627年,戰局的發展對聯邦有利;普茨克和格涅夫都被收復,瑞典的計劃遭到挫敗,瑞軍有所傷亡。[3]:222-2231627年11月28日,在奧利瓦戰役中,實力較弱的波蘭海軍奇蹟般地擊敗了瑞典的一支小型艦隊。[3]:222-223

1628年,波蘭軍隊因缺乏資金支持,被迫由攻轉守。[3]:223-225[3]:225-227古斯塔夫·阿道夫占領了諾維布羅德尼察。科涅茨波爾斯基以最有效的手段——包括快速的騎兵混戰配合步炮火力的支持、游擊戰術、利用工程兵修築要塞、以及巧妙運用地形優勢——利用他手頭上的小支軍隊進行反擊。[3]:230, 232瑟姆在斯坦尼斯瓦夫·波托茨基戈日諾戰敗後,決定為這次戰爭進一步撥款。奧地利陸軍元帥揚·耶日·阿爾恩海姆部支援聯邦。[3]:237但是,阿爾恩海姆拒絕受科涅茨波爾斯基指揮。[3]:238

1629年6月27日,最後一戰在奇強納附近爆發。[1][2][3]:240-246瑞軍向格魯瓊茲方向發起進攻,但被阻斷,瑞軍隨後撤至什圖爾姆馬爾堡[3]:240-246科涅茨波爾斯基向倫伯爵揚·威廉·雷恩格拉夫指揮的後防線發起進攻,並將其摧毀。[12][3]:240-246他也擊退了瑞軍的手槍騎兵的反擊,後者試圖向普烏科維采推進,在那裡古斯塔夫·阿道夫隨同2000名手槍騎兵發起另一次反擊。[3]:240-246但這次反擊也被阻斷,陸軍元帥赫爾曼·弗蘭格爾率領的最後的後備軍阻止了波軍的進攻,而這支軍隊也挽救了瑞軍,使他們不至於落到一敗塗地的境地。[3]:240-246古斯塔夫·阿道夫受傷,最後勉強自由逃離戰場。[3]:240-246[1]在這場戰役中,有1200名瑞軍士兵被殺,揚·威廉·雷恩格拉夫與幾百號人被俘。[3]:240-246波軍只有不足200人戰死或受傷。[3]:240-246

但聯邦的軍事勝利並沒又轉化為其在政治上或軍事上的有利條件。1629年10月26日,雙方在斯塔雷-塔爾戈簽署停火協議,這份協議對瑞典有利,[3]:251-252[13]瑞典獲得了向波蘭在波羅的海的貿易活動徵稅的權力(貿易商品價值的3.5%),並繼續統治王室普魯士的諸多城市。[3]:251-252[14]並被廣泛認為是南波羅的海岸的統治勢力。[3]:251-252科涅茨波爾斯基在談判中起不到主要作用,那時他被叫回烏克蘭以阻止韃靼人入侵科德尼察附近[6],還要處理由塔拉斯·費多羅維奇領導的哥薩克起義。[2]

大蓋特曼

[編輯]
指揮官科涅茨波爾斯基從韃靼人的手中解救出俘虜,亨里克·羅達科夫斯基繪(黑白複製品,原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遺失)

1630年,塔拉斯處決了反對起義的赫雷霍雷·恰爾內[15]占領了科爾松要塞。科涅茨波爾斯基發動對佩列亞斯拉夫的圍攻,但因缺少步兵和炮兵的支持,未能攻破城牆。需要物資且遭受重大傷亡的哥薩克人同意進行協商。1630年8月,雙方簽署佩列亞斯拉夫條約,這部條約的條款對哥薩克起義者較為寬容,其中包括對那些起義者實行赦免。[16][3]:265-267通常而言,科涅茨波爾斯基[3]:383-384支持嚴懲起義者,但他也認為,從長計議,如果給哥薩克提供更公平更合理的待遇,譬如增加哥薩克士兵數,按時給予他們軍餉等等,哥薩克問題會解決得更好。[3]:267-268不過,他支持讓哥薩克淪為農奴的政策,這是烏克蘭動亂的主因之一;[3]:387而且,他決定通過剝削當地居民維持其軍隊的開銷,而不是給他們發放軍餉;因為上述兩點原因,科涅茨波爾斯基在烏克蘭極不受歡迎。[17]

1632年,齊格蒙特三世·瓦薩在他彌留之際將科涅茨波爾斯基提拔為王室大指揮官。[1]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戰死後,這一職位已空缺12年;也許國王恐懼如果過早給予科涅茨波爾斯基這個職位,科涅茨波爾斯基就會權高鎮主。[3]:270國王死後,科涅茨波爾斯基在聯邦的政治事務中發揮主要作用,在國王選舉中支持齊格蒙特之子瓦迪斯瓦夫四世登基。[1][3]:271作為報答,在選後翌年,瓦迪斯瓦夫四世任命科涅茨波爾斯基為克拉科夫城主,這是聯邦最有聲望的地方職位。科涅茨波爾斯基成為新王具有影響力的顧問,經常支持瓦迪斯瓦夫制定針對韃靼人的外交政策。[1]科涅茨波爾斯基也支持瓦迪斯瓦夫四世的軍事改革。[6][3]:315-323儘管大體上被視為國王的支持者,科涅茨波爾斯基反對瓦迪斯瓦夫四世增強王權削弱貴族民主制的計劃。[3]:315-323

現在的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要塞

1633年,科涅茨波爾斯基阻止奧斯曼進攻聯邦,7月4日在薩索維-魯格戰勝他們。[2][6][3]:281這一年10月22日,他在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擊退超過20000人的奧斯曼軍隊,[18],而他自己的軍隊只有11000人。[12][19][20] 土耳其人因這幾次失敗和科涅茨波爾斯基的態度在1634年9月簽署一則新條約。[21]該條約重申1621年的霍奇姆條約,並為波土戰爭(1633年—1634年)畫上句號。[3]:312-314

1635年,伊凡·蘇利馬統帥的哥薩克軍隊占領,摧毀了聯邦的柯達克要塞(位於現在的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附近),[22]科涅茨波爾斯基發起了重奪要塞,懲罰起義者的遠征;蘇利馬遭到逮捕,隨後被處決。[23][3]:325-326

這一年晚些時候,科涅茨波爾斯基回到波美拉尼亞準備另一次對瑞作戰,但因波瑞雙方簽署什圖姆斯卡條約,這次備戰並不需要。[3]:326-335

科涅茨波爾斯基明白軍隊需要近代化,並與瓦迪斯瓦夫四世一起為這個目標努力,例如徵募經歷過西式戰爭的僱傭軍,更進一步發展炮兵(他監督位於庫達克巴爾和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的兵工廠的建設情況,並在他位於烏克蘭的土地上建立鍛造車間)。他是很多優秀的的炮兵部隊和技術人員的贊助人。[3]:315-323他也許還贊助了一些製圖師,譬如繪製烏克蘭地圖的威廉·勒·瓦瑟·博普朗,[24]和繪製克里米亞地圖的瑟巴斯蒂安·阿德斯[25]他也支持建立聯邦波羅的海艦隊[24]

晚年

[編輯]
科涅茨波爾斯基的雕像,位於科涅茨波爾三一教堂

1637年後,科涅茨波爾斯基日漸衰老,體力日漸衰弱,日漸依靠年輕的指揮官米克瓦伊·波托茨基,後者在1637年和1638年成功地鎮壓了哥薩克起義,並在1639年成功地鎮壓了一起韃靼人起義。[3]:384科涅茨波爾斯基的名氣也保護了亡命之徒塞繆爾·瓦什奇,前者將後者視為另一位有能力的指揮官。[26]

指揮官米克瓦伊·波托茨基

他在1644年的冬季戰役中戰勝了奧斯曼軍隊,這也是他人生中的幾次大捷之一。[3]:396-4051644年1月30日,帶着兵力達19000名士兵的大軍(他們中的60%是權貴的私人軍隊,科涅茨波爾斯基的私人軍隊有2200人),[3]:401他在奧赫馬圖夫痛擊了圖阿伊貝伊部。[27][3]:396-405因為水上的冰層塌裂,很多土軍在希那-沃達溺水身亡。奧赫馬圖夫戰役是17世紀初聯邦對土耳其人取得的最大勝利,科涅茨波爾斯基因這次勝利也擁有了國際聲望,他不僅預料到奧斯曼軍隊進攻的時間和地點,還在他們利用他們的常用戰術——將他們的主要軍隊分為多種高機動性的單位(czambuls)——前便將他們徹底擊潰。[3]:396-405

這場勝利讓瓦迪斯瓦夫四世開始策劃一次針對土耳其人的進攻。[3]:406科涅茨波爾斯基支持有限地進攻克里米亞汗國,但反對對整個奧斯曼帝國發起進攻,他將這個計劃看做是異想天開。[8][3]:414-416他在一部標題為《關於摧毀克里米亞韃靼人的論述》("Dyskurs o Zniesieniu Tatarow Krymskich")的計劃書中,詳盡地說明了他的戰略計劃。科涅茨波爾斯基也極力主張,為了這次軍事行動,應當與莫斯科公國結盟。[3]:414-416[28]國王瓦迪斯瓦夫繼續要求向土耳其發動十字軍,但國內少有人支持,除了欺騙哥薩克人稱他們會因參與這次討伐而獲得權力和獎金外,這個提議什麼成果也沒有。[29]

科涅茨波爾斯基在1645年妻子克雷斯蒂娜去世後,[3]:410於1646年1月16日又娶了16歲的索菲亞·歐帕靈斯卡為妻,[30]她是後來稱為王室大元帥的烏卡什·歐帕靈斯基的女兒。[3]:418科涅茨波爾斯基在1646年3月於布羅德逝世。[3]:419-421很多文獻指出,他的新婚是他的死因。約阿希姆·耶爾利奇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他服用了過量的壯陽藥[30][3]:419-421他的葬禮在1646年4月30日於布羅德舉行。[3]:421-424

財富和影響力

[編輯]
皮德希爾齊城堡,由威廉·博普朗修建,得到科涅茨波爾斯基的支持

科涅茨波爾斯基一生積攢大量財富。他的大部分領地都位於烏克蘭,而他也成為烏克蘭實際上的統治者;有些外國人稱他是「烏克蘭省督」,儘管聯邦從未出現這個職位。[3]:337在事關烏克蘭的大多數政治決策上,國王瓦迪斯瓦夫都能信任他。[3]:337[3]:337, 375在國王的了解和支持下,科涅茨波爾斯基向伊斯坦布爾發派並迎接外交使節,展開磋商,簽署協議;作為指揮官,他直接統帥聯邦軍隊中的很大一部分。[3]:337, 374, 375他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和從莫斯科延伸至奧斯曼帝國的情報網。[3]:375

科涅茨波爾斯基從他父親那裡繼承約七八個村莊。[3]:339去世時,他擁有12個長老區(starostwa),[3]:345,超過300個居民區,其中包括幾十個城鎮,這些居民區使他年收入超過50萬茲羅提[3]:351他的田產與農奴數目可觀;只在布拉茨拉夫一地他就擁有18548戶人為他勞作。[31][32]科涅茨波爾斯基將他的大筆財產投入到他的烏克蘭領地的發展之中,並支持向人煙稀少的地方移民。[2][3]:353-359他建立了很多城鎮與城市,並支持這些城鎮和城市的發展。[3]:361他成立布羅德鎮,這個城鎮因為他的投資變得繁榮,並成為當地重要的商業中心;[3]:362-364為加強城防,科涅茨波爾斯基在布羅德修築一座城堡和若干棱堡,此外,他還設立工坊生產波斯風格的六股絲錦緞織品和地毯[2][24][3]:362-367他還在皮德希爾齊建立一座設有防禦工事的宮殿,這座宮殿還有美麗的意大利花園[2][24]和大多數權貴一樣,科涅茨波爾斯基也資助藝術家——畫家、雕刻家和作家。[3]:371他成立了很多教堂,並努力將布羅德的學校升格為學院。[3]:371他主持修建華沙科涅茨波爾斯基宮(現為波蘭總統官邸)。[3]:370-371他還主持修築防禦工事(巴爾,柯達克)。[3]:371

科涅茨波爾斯基被認為是一位彬彬有禮而具有教養的人,他參與了所有他能夠參與的瑟姆,儘管因為口吃,他很少公開講話。[3]:375, 389他在他的貴族同僚中廣受尊敬而極受歡迎。[3]:43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George J. Lerski, Jerzy Jan Lerski, Piotr Wróbel, Richard J. Kozicki,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oland, 966-1945",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6, 第262頁, [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波蘭文) Koniecpolski Stanisła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EM 百科, 2009年9月4日查閱
  3. ^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3.012 3.013 3.014 3.015 3.016 3.017 3.018 3.019 3.020 3.021 3.022 3.023 3.024 3.025 3.026 3.027 3.028 3.029 3.030 3.031 3.032 3.033 3.034 3.035 3.036 3.037 3.038 3.039 3.040 3.041 3.042 3.043 3.044 3.045 3.046 3.047 3.048 3.049 3.050 3.051 3.052 3.053 3.054 3.055 3.056 3.057 3.058 3.059 3.060 3.061 3.062 3.063 3.064 3.065 3.066 3.067 3.068 3.069 3.070 3.071 3.072 3.073 3.074 3.075 3.076 3.077 3.078 3.079 3.080 3.081 3.082 3.083 3.084 3.085 3.086 3.087 3.088 3.089 3.090 3.091 3.092 3.093 3.094 3.095 3.096 3.097 3.098 3.099 3.100 3.101 3.102 3.103 3.104 3.105 3.106 3.107 3.108 3.109 3.110 3.111 3.112 3.113 3.114 3.115 3.116 3.117 3.118 3.119 3.120 3.121 3.122 3.123 3.124 3.125 3.126 3.127 3.128 3.129 3.130 3.131 3.132 Leszek Podhorodecki. Stanisław Koniecpolski ok. 1592–1646. Warszawa: Wydawnictwo Ministerstwa Obrony Narodowej. 1978 [2011-03-09]. 
  4. ^ Jerzy Besala, Stanisław Żółkiewski, PIW, 1988年
  5. ^ Tony Jaques,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A-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7, 第155頁, [2]
  6. ^ 6.0 6.1 6.2 6.3 6.4 (波蘭文) Koniecpolski Stanisła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cyklopedia Internautica, retrieved on 16 July 2009
  7. ^ Brian L. Davies,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on the Black Sea steppe, 1500-1700", Routledge, 2007, 第100頁, [3]
  8. ^ 8.0 8.1 8.2 R. Nisbet Bain, "Slavonic Europe - A Political History of Poland from 1447 to 1796", READ BOOKS, 2006, 第155頁, [4]
  9. ^ Norman Davies, "God's playgrou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第238頁
  10. ^ Franklin D. Scott, "Sweden", SIU Press, 1992, 第172頁, [5]
  11. ^ 11.0 11.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AND, CUP Archive, pg. 473, [6]
  12. ^ 12.0 12.1 Gary Dean Peterson, "Warrior kings of Sweden: the rise of an empire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McFarland, 2007, 第149頁, [7]
  13. ^ Michael Spilling, "Estonia", Marshall Cavendish, 1999, 第23頁
  14. ^ Richard Bonney, "The rise of the fiscal state in Europe, 約1200-181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第471頁, [8]
  15. ^ Serhii Plokhy, "The Cossacks and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Ukra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g. 46, 136, [9]
  16. ^ Orest Subtelny. Ukraine: a histo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0: 第117頁. ISBN 9780802083906. 
  17. ^ Brian L. Davies.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on the Black Sea Steppe, 1500–1700.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100 [9 March 2011]. ISBN 9780415239868. 
  18. ^ Podhorodecki, 第289-295頁
  19. ^ J. K. Fedorowicz, Maria Bogucka, Henryk Samsonowicz, "A Republic of nobles: studies in Polish history to 1864", CUP Archive, 1982, 第186頁, [10]
  20. ^ J. K. Fedorowicz; Maria Bogucka; Henryk Samsonowicz. A Republic of Nobles: Studies in Polish History to 1864. CUP Archive. 1982: 186 [9 March 2011]. ISBN 9780521240932. 
  21. ^ Podhorodecki, 第312-314頁
  22. ^ Serhii Plokhy, "The Cossacks and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Ukra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第37, 46, 136頁, [11], [12]
  23. ^ R. Nisbet Bain, "Slavonic Europe - a Political History of Poland from 1447 to 1796", READ BOOKS, 2006, 第206-207頁, [13]
  24. ^ 24.0 24.1 24.2 24.3 Daniel Stone, "The Polish-Lithuanian state, 1386-179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第152, 158, 195頁, [14], [15], [16]
  25. ^ 拉珀斯維爾波蘭博物館, "Works by William le Vasseur de Beauplan", [1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6. ^ Orest Subtelny, "Ukraine: a histo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0, pg. 108, [18]
  27. ^ R. Nisbet Bain, "Slavonic Europe - a Political History of Poland from 1447 to 1796"(《斯拉夫歐洲——自1447年至1796年的波蘭政治史》), READ BOOKS, 2006, 207頁, [19]
  28. ^ Stanisław Przyłęcki, Zygmunt Stefan Koniecpolski, "Pamiętniki o Koniecpolskich: przyczynek do dziejów polskich XVII. wieku" (Memoirs about the Koniecpolskis), Nakł. L. Rzewuskiego, 1842, 第301頁, [20]
  29. ^ Daniel Stone, "The Polish-Lithuanian state, 1386-179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年, 第158頁, [21]
  30. ^ 30.0 30.1 Maria Bogucka, "Women in early modern Polish society, against the European background",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4年, 第6頁, [22]
  31. ^ Stanislaw Koniecpolski.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32. ^ Andrew Wilson. The Ukrainians: unexpected n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60. ISBN 9780300093094. 

注釋

[編輯]

a. ^ 科涅茨波爾斯基的出生年份並不確定,在多部文獻中都具有爭議。萊謝克·波德霍羅德茨基在他的傳記《1592年-1646年的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Stanisław Koniecpolski ok. 1592–1646)中,將他的出生日期定在1592年,這也可能是其他文獻中出生日期的「平均數」(在各類文獻中,1590年最早,1594年最晚)。在他的筆記中,1591年最常見(譬如大英百科全書中的[23][永久失效連結]),而「出生日期在1593年和1594年」這一推測在歷史學家瓦迪斯瓦夫·恰普靈斯基的《波蘭傳記詞典》(Polski Słownik Biograficzny)中得到他的支持,恰普靈斯基稱科涅茨波爾斯基為「那個時代偉大的專家」,但是恰普靈斯基未能為此列出證據。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