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但斯克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1年6月1日) |
格但斯克 Gdańsk | |
---|---|
城市 | |
Miasto z Gdańsk | |
格言:既不魯莽,也不膽怯 (Nec temere, nec timide)(拉丁文) | |
格但斯克在波蘭的位置 | |
坐標:54°22′N 18°38′E / 54.367°N 18.633°E | |
國家 | 波蘭 |
省 | 濱海省 |
建立 | 7世紀 |
城市地位 | 1263年 |
政府 | |
• 市長 | 亞歷山德拉·杜爾凱維奇 |
面積 | |
• 總計 | 261.96 平方公里(101.14 平方英里) |
最高海拔 | 180.1 公尺(590.9 英尺) |
最低海拔 | −1.6 公尺(−5.2 英尺) |
人口(2019年) | |
• 總計 | 470,907人 |
• 密度 | 1,798人/平方公里(4,656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CET(UTC+1) |
• 夏時制 | CEST(UTC+2) |
郵政號碼 | 80-008 至 80-958 |
電話區號 | +48 58 |
車輛號牌 | GD |
網站 | www |
格但斯克(波蘭語:Gdańsk;西里西亞語:Dànzica;卡舒比語:Gduńsk;拉丁語:Dantiscum),又譯革但斯克[1],德語稱但澤(Danzig),是波蘭波美拉尼亞省的省會,也是該國北部沿海地區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
在漢薩同盟時代以來的600多年間,格但斯克始終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一個重要的航運與貿易中心。雖然在歷次的戰爭中曾經幾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後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夠利用它的區位優勢,恢復過去的繁榮。現在,它仍然保持着波蘭重要航運與工業中心的地位。格但斯克市的人口有470,907人(2019年),並且與附近的格丁尼亞和索波特聯合組成三聯市都會區,人口總數超過80萬[2]。
格但斯克這座城市在歐洲政治、軍事與外交史上,歷來屬於最受人關注的焦點之一。600多年來,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兩大民族之間反覆爭奪的主要焦點。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的軍艦炮擊但澤的波蘭基地,標誌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爆發。戰後,根據美英蘇三強制定的雅爾塔協定,重新劃分了歐洲各國的版圖,格但斯克也結束了居民以德意志新教徒為主的局面,幾乎完全換了一批新市民,變成一個波蘭化城市。
格但斯克還是世界聞名的團結工會的發祥地,這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真正獨立的政治組織,在1989年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結束共產主義對其統治的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市名
[編輯]格但斯克這個名稱可能是指「位于格但尼亞河邊的城鎮」。同其它許多歐洲城市一樣,格但斯克在歷史上有過許多不同的名字。
城市的波蘭語名字是Gdańsk,而在當地卡舒比語中則稱為Gduńsk。格但斯克的德國人數量占優勢,而且它在1792年至1919年間曾先後成為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因此這座城市的德語名稱但澤(Danzig)也被廣泛地使用。城市的拉丁語名字可以是Gedania、Gedanum或Dantiscum中的一個。
在英語中,格但斯克曾被稱作Dantsic(沿用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格但斯克通常發音為IPA[gə'dɑːnsk]、[gə'daɪnsk]或[gə'dænsk]。如果不是波蘭人,常常會把正確的讀音忽略掉。
歷史文件
[編輯]在公元997年後,這一城市名稱才正式被確定。隨後又曾被寫作Kdanzk(1148),Gdanzc(1188),Gdansk(1236),Danzc(1263),Danczk(1311, 1399, 1410, 1414–1438),Danczik(1399, 1410, 1414),Danczig(1414),Gdansk(1454, 1468, 1484),Gdansk(1590),Gdąnsk(1636),在拉文語文件中還寫成Gedanum或Dantiscum。這些早期記載表明波美拉尼亞名稱是Gduńsk,波蘭語名稱Gdańsk,德語名稱是Danzig。
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文獻中的其它的拼寫方法還包括Gyddanyzc,Kdansk,Gdanzc,Dantzk,Dantzig,Dantzigk,Dantiscum和Gedanum。正式的拉丁語名字Gedanum也同時被使用着。
特別的名稱
[編輯]在某些特定場合,也稱為王家波蘭城市格但斯克(波蘭語:Królewskie Polskie Miasto Gdańsk,德語:Königliche Polnische Stadt Danzig,拉丁語:Regia Civitas Polonica Gedanensis,卡舒比語:Królewsczi Polsczi Gard Gduńsk[3][4][5])。
卡舒比人(波蘭北部人)則比較青睞:我們的首都格但斯克(Nasz Stoleczny Gard Gduńsk)或卡舒比首都格但斯克(Stoleczny Kaszëbsczi Gard Gduńsk)這樣的稱謂。
歷史
[編輯]格但斯克在歷史上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自從1308年德意志條頓騎士團征服該市以後的六百多年間,它一直是德意志和波蘭兩大民族反覆爭奪的焦點。由於它控制了維斯瓦河的入海口,它是波蘭最理想的出海口;同時它也是聯結東普魯士地區和德國大部分領土的咽喉要地。因此波德兩國均將該市視為自己的生命線,每次戰爭之後,失去這座城市的一方引為奇恥大辱,積極備戰,於是又引發下一次的戰爭。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社會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將這裡變成一個在國際聯盟保護下的半獨立的自由市。但這樣的解決方案卻使得波德兩國均無法滿意。
以下是曾經統治這座城市的政權列表:
波美拉尼亞公國
[編輯]考古學家認為,格但斯克要塞是在980年代由波蘭國王梅什科一世所建立。但最近又有人認為997年才是該市的成立日期,因為在那一年,波蘭國王波列斯瓦夫一世派聖人布拉格阿達爾貝特為格但斯克居民施洗。
此後,格但斯克是波美拉尼亞公爵統治下的一個波蘭割據公國的主要中心。其中最為著名的公爵是斯威托佩克二世,他於1235年左右批准通過了格但斯克的自治憲章,當時該市有2,000名居民。到1308年之前,格但斯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貿易城市,擁有10,000名居民,當時歐洲很少有城市能夠達到這樣的人口規模。
條頓騎士團(1308年-1454年)
[編輯]1308年11月13日,條頓騎士團征服了這座繁榮的城市,製造了格但斯克大屠殺。這次屠殺導致了該市的衰落,並引發了條頓騎士和波蘭之間一系列的戰爭,直到1343年簽訂和約,條頓騎士承認他們占領的波美拉尼亞是他們從波蘭國王那裡接受的「救濟」。儘管仍然存在一些法律方面關於領地財產歸屬權的爭議,但是這個協議最終確立了格但斯克在1343年成立了市政當局,並發展了波蘭經維斯瓦河進口糧食的貿易路線。
在條頓騎士控制的年代,這座城市的規模和貿易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日耳曼人的影響也增加了。德語名稱「但澤」逐漸取代了該市的波蘭名稱「格但斯克」。1361年,但澤成為漢薩同盟成員之一,並成為漢薩同盟中普魯士和立窩尼亞商圈的首席城市,貿易範圍包括普魯士、波羅的海東岸的條頓騎士團領地、以及波蘭和瑞典。
1409年,條頓騎士團和波蘭之間又爆發了新的戰爭,這場戰爭結束於1410年的古倫瓦爾德之戰,該市大部分一度歸屬於波蘭國王直接管理。一年以後的1411年,托倫和約簽訂,但澤又回到條頓騎士的管理之下。1440年,但澤參與建立了普魯士邦聯。
1454年,接受波蘭保護的普魯士聯邦對1410年坦能堡戰役之後條頓騎士團的政策感到不滿,十三年戰爭(1454年-1466年)爆發。在戰爭中,這些城市依賴騎士團城堡進行戰鬥,奪取了托倫。波蘭國王面臨困境,聚集了一支軍隊,在柯尼茲戰役中又被擊敗。但是隨着戰事的開展,最終造成條頓騎士團在經濟上無法支撐。在戰爭的間歇,1457年5月25日,該市被併入「王室普魯士」 - 接受波蘭王國的保護,同時保持其自治市的獨立地位[6][7]。這個海港首次獲得進入波蘭市場的特權,同時保持與漢薩同盟其他城市之間繁榮的貿易。1466年,條頓騎士團戰敗,波蘭與普魯士簽署了第二次托倫和約,條頓騎士團只保留了東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稱為普魯士公國,並且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埃爾布隆格和瓦爾米亞在內的普魯士西部。這些地區和前波美拉尼亞公國以及托倫一起,被稱為「王室普魯士」,在波蘭國王之下,但澤、托倫和埃爾布隆格三個共和政體的城市繼續享有在戰爭期間已經部分獲得的廣泛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部自治權。其中包括1457年國王卡西米爾四世授予該市的所謂「非常榮幸」(Große Privileg)[8]。
在1470年,為了備戰,該市裝備了漢薩同盟的第一艘大型卡拉維爾帆船,法國製造的「但澤的彼得」。
在1522年,改革新教牧師雅各·海格開始在格但斯克推行宗教改革。
1569年的盧布林聯盟威脅到格但斯克的自主權,在無數的衝突,格但斯克繼續聲稱自主[9]。因此,1576年新國王斯特凡·巴托里宣布沒收但澤的權利,並把波蘭王國的貿易出入口,改設於埃爾布隆格——另一座港口都市。作為反擊,但澤與其同盟的丹麥海軍,輕易的擊敗了波蘭貧弱的艦隊,封鎖波蘭的港口,並暢通了但澤的海運。但是,巴托里的大軍仍持續從三面包圍但擇,這一圍就是六個多月。這樣的局面持續到隔年(1577年)四月,才因巴托里在會戰中大敗但澤陸軍而開創新局。雖然巴托里打算乘勝砲轟但澤市,但卻因但澤軍七月的突擊而毀掉了大半火砲。雙方最終於年底達成妥協:斯特凡·巴托里承認城市的特殊地位和獲前王承認的但澤法;但澤市承認他是波蘭的統治者,並支付了巨額賠款(共計200,000金古爾登)。但澤後來在波蘭與瑞典和沙俄交戰時,繼續保持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忠誠,並在聯邦需要的時候提供援助。
波蘭國會在1585年十一月26日修正城市法規之後,但澤正式成為聯邦中擁有最多特權的城市。
波蘭的王室普魯士(1454年-1793年)
[編輯]16世紀和17世紀是但澤貿易和文化的黃金時代。在波蘭國王雅蓋隆王朝的卡西米爾四世的皇家憲章庇護下,又有便捷的維斯瓦河內河水運可以連通整個波蘭市場,但澤再次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大型國際性海港城市。國際貿易的繁榮,使得這座城市聚集了各個民族的居民:包括德國人、波蘭人、猶太人和荷蘭人,他們都對這個時期但澤的地位確立和文化繁榮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得到但澤這個港口,對於波蘭的意義相當重大。首先,這直接刺激了波蘭糧食的對外出口,促使貴族莊園紛紛建立勞役制莊園,從事商品糧食的生產。波蘭的城鎮裡也出現了類似西歐國家的手工工場。最後,甚至波蘭的首都也從維斯瓦河上游的克拉科夫遷到中游的華沙,以縮短首都與港口的距離。
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黃金時代之後,進入18世紀以後,殘酷的戰爭使得該市經濟逐漸失去了活力,走向衰落。
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時期(1793年-1919年)
[編輯]經過1772年-1795年的一系列戰爭,波蘭最終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大強鄰所瓜分。在1793年,但澤正式割讓給普魯士王國,此後直到1919年,這座城市曾經有126年是一座德國城市;其間只有1807年-1815年拿破崙占領期間短期作為但澤自由市存在。
普魯士將但澤作為其波羅的海艦隊的基地,直到1865年後遷到基爾。
1871年,但澤作為普魯士的一部分加入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但澤自由市(1920年-1939年)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戰後,根據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的「14點」,協約國同意波蘭重新成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但如果完全按照民族分布來劃分國界,新成立的波蘭只能是一個內陸國家,周圍又被強大的敵國所包圍(德國和蘇聯),將非常不利於它的生存。波蘭人根據地理形勢,希望重新得到這座城市作為波蘭天然的出海口。波蘭的願望得到了協約國的支持。然而,畢竟無法忽視這座城市的絕大部分人口都是德國人的事實,在最終各方妥協的結果——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中,規定波蘭得到通往波羅的海的狹長的波蘭走廊(位於但澤以西,包括格丁尼亞在內),而但澤成立自由市,一個在國際聯盟保護下的半獨立的准國家。但澤自由市於1920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管理內政的權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占絕對多數的德國居民手中,但自由市的外部事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波蘭的控制。自由市發行自己的郵票和貨幣,貨幣上刻有銘文「但澤自由市」,以及該市的東方海運和歷史的標誌。
1923年的人口統計表明,在但澤自由市的居民中,超過95%的人口為德意志人,而波蘭人的比重只有3%[10]。
1923年11月但澤自由市的人口構成 | |||||||
---|---|---|---|---|---|---|---|
民族 | 總計 | 德意志人 | 德波混血 | 波蘭人、卡舒比人 | 俄羅斯人、烏克蘭人 | 猶太人 | 其他 |
市內 | 335,921 | 327,827 | 1,108 | 6,788 | 99 | 22 | 77 |
附近地區 | 30,809 | 20,666 | 521 | 5,239 | 2,529 | 580 | 1,274 |
總計 | 366,730 | 348,493 | 1,629 | 12,027 | 2,628 | 602 | 1,351 |
百分比 | 100 % | 95,03% | 0,44 % | 3,28 % | 0,72 % | 0,16 % | 0,37 % |
但是,無論是波蘭還是德國,對這樣的安排都並不滿意。對於波蘭人來說,但澤自由市的存在在事實上阻塞了波蘭貿易,加上對定居該市的波蘭人的限制,於是波蘭政府決定在該市以西波蘭走廊的部位新建格丁尼亞港口,不久這個新港口就占據了波蘭海運出口總額的大部分份額。而對於德國人來說,失去了但澤和「波蘭走廊」地區,就使得德國領土被分成了不相連接的兩塊,連接德國大部分領土與東普魯士之間的咽喉被「掐斷」,位於「波蘭走廊」和但澤自由市之東的東普魯士成為一片孤島。當地占多數的德國人甚至無權向其他有爭議的地區一樣舉行公投,決定自己的歸屬。因此,許多德國人一直對此耿耿於懷,在戰後的德國引起了許多爭議和復仇思想。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兼併了捷克斯洛伐克,隨即要求波蘭歸還但澤、並解決波蘭走廊問題,獲得連接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的通道,把德國版圖統一,這個要求立即遭到波蘭的拒絕。4月3日,希特勒秘密制定了白色行動計劃,準備不惜用軍事手段奪取但澤。7月30日,法國外交部長和英國首相張伯倫分別警告希特勒,他如果真的這麼做的話,將導致一場戰爭。但澤危機日趨嚴重。當然,有關的各國都很清楚,將要發生的這場戰爭必然是一場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編輯]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成前來友好訪問的德國無畏艦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號突然炮擊駐紮在但澤西盤半島的波蘭軍隊,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但澤的戰鬥標誌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爆發。孤立無援的波蘭抵抗者在西盤半島堅持抵抗了將近一周,直到彈藥用盡。許多但澤波蘭人和卡舒比人被關進但澤附近的施圖特霍夫集中營或在皮亞斯尼卡森林處死。該市隨即被納粹德國收復,併入但澤-西普魯士帝國大區。
大部分但澤猶太人在戰鬥開始前夕得以迅速逃離。早在1936年,德國秘密警察已經開始監視波蘭人團體,1939年就根據搜集的情報,抓捕名單上的波蘭人。納粹侵入後,對波蘭人的大逮捕開始了。戰爭的第一天大約有1,500人被捕,主要是活躍在社會經濟生活和波蘭組織的成員的波蘭人。9月2日,其中150人被關進施圖特霍夫集中營,在那裡大部分人最終被殺害。[1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的1945年春,德國建立東普魯士軍團企圖保衛但澤,然而蘇聯紅軍通過猛烈的攻勢從納粹手中攻占該市,東普魯士軍團在但澤灣投降。激烈的戰鬥使得90%的城市在戰爭期間變為廢墟,25%的戰前人口死亡。根據雅爾塔和波茨坦協定,格但斯克在普魯士和德國統治了152年以後成為波蘭領土。
併入波蘭
[編輯]1945年以後,這座城市的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原有的主體居民——德意志人在戰爭中的死亡率達到25%,倖存下來的德意志居民被蘇聯紅軍驅逐到奧得河以西的德國剩餘領土(詳見奧得河-尼斯河線),取代他們的新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波蘭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從波蘭東部割讓給蘇聯的大片地區,特別是波蘭歷史名城利沃夫(今屬烏克蘭)遷來,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
格但斯克的老城在戰爭中幾乎完全成為廢墟,但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被精心地重建起來,因此仍然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和魅力。在波蘭共產黨的領導下,格但斯克被定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的主要航運和工業中心,發展了它的港口和3個主要造船廠。
由於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所推行的德國-波蘭和解政策(東方政策),1970年,波蘭與西德簽訂了華沙條約,承認奧德河—尼斯河線是波蘭的實際邊界。德國與波蘭邊界問題的最後解決尚要等到1990年11月14日,亦即《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簽署後不久,聯邦德國與波蘭簽署《德波邊界條約》,德國宣布正式放棄對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所有由波蘭管理的原德國領土的要求。至此,將近700年來對于格但斯克這座城市歸屬的長期爭議才終於劃上了句號。
團結工會
[編輯]戰後在共產黨統治下的格但斯克,由於集結了大批的產業工人,曾經多次成為工人運動的發源地,發生過多次罷工工人與政府之間的激烈對抗與流血事件。1970年,格但斯克成為波蘭反政府示威遊行的舞台,最終導致波蘭共產黨領導人哥穆爾卡的下台。10年後,1980年8月,這座城市的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成為世界聞名的團結工會(Solidarność)的發源地,當時數以萬計的造船工人在列赫·瓦文薩的領導下,組織了聲勢浩大的大規模罷工行動,與以往歷次大罷工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採取了更加大膽的步驟——組織了一個不受政府控制的獨立工會——團結工會 ,這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真正獨立的政治組織。該組織迅速成為強大的政治勢力,在9年後結束共產黨在波蘭的統治(1989年)的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1990年,瓦文薩當選成為波蘭共和國總統。
地理
[編輯]位置
[編輯]格但斯克位於波蘭的北部,地理坐標:北緯54°22′,東經18°38′。它的北面瀕臨波羅的海的格但斯克灣,這是一個略呈半圓形的海灣,位於波羅的海的東南部,部分以海爾半島與波羅的海的主體相分隔,有波蘭最大的河流維斯瓦河注入。維斯瓦河的河口分出許多道汊流,格但斯克的市區就位於幹流左側的一道汊流——摩特拉瓦河(Motława)兩岸,河岸地帶是這座港口城市的發祥地。
格但斯克市本身的面積是262平方千米。在20世紀,格但斯克附近新建了2座城市:索波特——國際休假勝地和文化中心;格丁尼亞——1920年代波蘭新建的港口城市。這3座城市連同其郊區,在20世紀後期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人口超過100萬的都市圈,稱為大格但斯克或三聯市(Tricity)。
地形
[編輯]格但斯克的地形與波蘭的大部分地區一樣,為大面積開闊的平原;並且,由於地處維斯瓦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區,這裡的地勢比波蘭其他地方更為低平,海拔高度只有7—13米。附近分布着大片的沼澤、濕地。不過,在距離但格但斯克不遠的圖爾姆伯格(Turmberg),也有海拔達到331米的丘陵,那是北德平原的最高點,從成因看則屬於典型的冰磧丘陵。
格但斯克所瀕臨的波羅的海是一個大型內海,鹽分極低,潮差極小,幾乎從未發生過巨大的暴風浪。格但斯克附近地區的海岸類型屬於沉積海岸,沿岸分布着眾多的沙嘴、沙洲、沙丘和沙灘,可以滿足大量海濱旅遊者的需要。
從20世紀後期開始,格但斯克附近的海平面平均已經上升了18.4厘米。波蘭科學家憂慮,在100年內,波羅的海的海平面還將上升至少50厘米,由此可能造成災難,波羅的海終將淹沒格但斯克附近的濕地。
氣候
[編輯]格但斯克位於西風帶,常年受到大西洋濕潤空氣的影響,因此雖然緯度很高,但氣候類型仍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2.8℃,1月平均氣溫為-2.4℃,一月平均日最低氣溫為-3.4℃,如果與大致同緯度的典型大陸性氣候地區,如中國最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相比,顯然要溫暖得多;而七月平均氣溫17.3℃,平均日最高氣溫為21.0℃,相當涼爽宜人。格但斯克的年均降雨日數高達162天,常常陰雨連綿,但年降水總量並不算太多,只有590毫米。降水以5—10月較為豐沛。
GDAÑSK-RÉBIECHOWO(1991–2020正常值,1975年至今極端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1.8 (53.2) |
15.1 (59.2) |
19.9 (67.8) |
28.4 (83.1) |
30.4 (86.7) |
34.6 (94.3) |
34.6 (94.3) |
35.7 (96.3) |
31.7 (89.1) |
21.8 (71.2) |
14.6 (58.3) |
12.3 (54.1) |
35.7 (96.3) |
平均最高溫 °C(°F) | 7.7 (45.9) |
8.5 (47.3) |
15.0 (59.0) |
22.1 (71.8) |
26.0 (78.8) |
28.8 (83.8) |
29.6 (85.3) |
30.2 (86.4) |
25.1 (77.2) |
19.1 (66.4) |
11.9 (53.4) |
8.5 (47.3) |
31.7 (89.1) |
平均高溫 °C(°F) | 1.2 (34.2) |
2.2 (36.0) |
6.1 (43.0) |
12.4 (54.3) |
17.3 (63.1) |
20.5 (68.9) |
22.5 (72.5) |
22.4 (72.3) |
17.8 (64.0) |
12.1 (53.8) |
6.2 (43.2) |
2.8 (37.0) |
11.9 (53.4) |
日均氣溫 °C(°F) | −1.4 (29.5) |
−0.8 (30.6) |
1.8 (35.2) |
6.9 (44.4) |
11.9 (53.4) |
15.5 (59.9) |
17.7 (63.9) |
17.3 (63.1) |
12.9 (55.2) |
8.0 (46.4) |
3.4 (38.1) |
0.1 (32.2) |
7.7 (45.9) |
平均低溫 °C(°F) | −3.7 (25.3) |
−3.2 (26.2) |
−1.1 (30.0) |
2.5 (36.5) |
6.9 (44.4) |
10.5 (50.9) |
13.1 (55.6) |
12.8 (55.0) |
9.2 (48.6) |
5.2 (41.4) |
1.6 (34.9) |
−1.5 (29.3) |
4.3 (39.7) |
平均最低溫 °C(°F) | −15.3 (4.5) |
−13.0 (8.6) |
−9.7 (14.5) |
−3.9 (25.0) |
0.1 (32.2) |
4.3 (39.7) |
7.9 (46.2) |
7.5 (45.5) |
3.2 (37.8) |
−2.1 (28.2) |
−5.3 (22.5) |
−10.1 (13.8) |
−18.6 (−1.5) |
歷史最低溫 °C(°F) | −26.1 (−15.0) |
−26.3 (−15.3) |
−18.5 (−1.3) |
−7.7 (18.1) |
−4.3 (24.3) |
1.5 (34.7) |
2.1 (35.8) |
4.5 (40.1) |
−0.9 (30.4) |
−6.0 (21.2) |
−14.1 (6.6) |
−19.7 (−3.5) |
−26.3 (−15.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8.1 (1.50) |
31.6 (1.24) |
35.5 (1.40) |
30.1 (1.19) |
53.4 (2.10) |
59.3 (2.33) |
96.3 (3.79) |
61.0 (2.40) |
66.0 (2.60) |
57.1 (2.25) |
51.2 (2.02) |
43.5 (1.71) |
622.1 (24.49) |
平均降水天數(≥ 1 mm) | 7.7 | 7.2 | 7.2 | 5.8 | 7.6 | 8.2 | 8.6 | 7.8 | 8.0 | 8.7 | 8.1 | 8.7 | 92.8 |
數據來源:meteomodel.pl |
GDAŃSK-RĘBIECHOWO(1951–1999)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0.8 (51.4) |
16.1 (61.0) |
24.5 (76.1) |
30.6 (87.1) |
32.3 (90.1) |
33.6 (92.5) |
36.0 (96.8) |
34.7 (94.5) |
31.4 (88.5) |
28.1 (82.6) |
21.1 (70.0) |
13.7 (56.7) |
36.0 (96.8) |
歷史最低溫 °C(°F) | −26.0 (−14.8) |
−29.8 (−21.6) |
−18.9 (−2.0) |
−7.5 (18.5) |
−3.5 (25.7) |
−0.5 (31.1) |
3.2 (37.8) |
4.4 (39.9) |
−1.9 (28.6) |
−7.0 (19.4) |
−16.9 (1.6) |
−21.0 (−5.8) |
−29.8 (−21.6) |
數據來源:meteomodel.pl |
政治
[編輯]格但斯克是波美拉尼亞省省會。這是一個1999年新成立的省份,由格但斯克省、斯武普斯克省的大部、埃爾布隆格省的西部和比得哥什省的霍伊尼采縣合併組成。和原格但斯克省相比,新成立的波美拉尼亞省的面積從7,394km²擴大到了18,293km²,人口也從1,333,800人(1980年)增加到了2,198,000人(2000年)。值得注意的是,新省份仍有幾乎一半的居民都居住在由格但斯克、格丁尼亞和索波特組成的大格但斯克都市區。
人口
[編輯]從14世紀初到1945年的600多年間,這座城市的絕大多數人口都是德意志人,德語是主要語言。在16世紀宗教改革以後,該市的居民以新教徒占絕對優勢。根據1923年的人口統計數據,95%的市民是德意志人,只有3%的人口是波蘭人。1945年以後,這座城市的民族結構和宗教信仰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原有的主體居民——德意志人在戰爭中的死亡率達到25%,倖存下來的德意志居民被蘇聯紅軍驅逐到奧得河以西的德國剩餘領土,取代他們的新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波蘭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從波蘭東部割讓給蘇聯的大片地區遷來,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
2005年1月,格但斯克市的人口為459,072人(較2004年的460,524人略有下降),這個數字名列波蘭各大城市的第六位,次於華沙(1,692,854人)、羅茲(774,004人)、克拉科夫(757,430人)、弗羅茨瓦夫(636,268人)和波茲南(570,778人),而高於什切青(411,900人)。
至於包括索波特、格丁尼亞在內的大格但斯克都市區或三聯市(Tricity)地區,根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人口達到866,165人,是波蘭的第四大都市區,次於上西里西亞(2,540,503人)、華沙(2,255,708人)和羅茲(979,049人),而略高於克拉科夫(801,053人)。[2]
歷史上格但斯克的人口演變[12]
1000年 | 1,000 | |
1235年 | 2,000 | |
1308年 | 10,000 | |
1600年 | 40,000 | |
1650年 | 70,000 | |
1700年 | 50,000 | |
1750年 | 46,000 | |
1793年 | 36,000 | |
1800年 | 48,000 | |
1825年 | 61,900 | |
1840年 | 65,000 | |
1852年 | 67,000 | |
1874年 | 90,500 | |
1880年 | 103,701 | |
1885年 | 108,500 | |
1900年 | 140,600 | |
1910年 | 170,300 | |
1925年 | 210,300 | |
1939年 | 250,000 | |
1946年 | 118,000 | |
1950年 | ? | |
1960年 | 286,900 | |
1970年 | 365,600 | |
1975年 | 421,000 | |
1980年 | 456,700 | |
1990年 | 464,600 | |
1994年 | 464,000 | |
2000年 | 456,600 | |
2004年 | 460,524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但澤曾聚集了一批猶太人居民,以經商為主。他們在這座國際性港口城市曾活躍了數百年之久,對格但斯克、乃至整個波蘭的經濟、文化、政治和歷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13]。納粹收復該市以後,他們一部分逃亡,其餘大部分在集中營中死亡。戰後,猶太民族基本上已在格但斯克消失。
宗教
[編輯]格但斯克居民中絕大多數為羅馬天主教教徒。天主教格但斯克總教區升格於1992年,在該市設有許多本堂區,例如聖母聖天堂區、聖布里奇特堂區、聖尼古拉堂區、琴斯托霍瓦聖母堂區、基督君王堂區和基督救主堂區等。
在格但斯克還有其他類型的天主教會:東儀天主教會,有聖巴托羅繆與聖母堂區;波蘭共和國波蘭人天主教會(Kościół Polskokatolicki w RP),擁有基督聖體堂區。
波蘭東正教會在格但斯克擁有聖尼古拉教堂。
在格但斯克存在着多個新教的宗派,包括衛理公會、波蘭五旬節會(設有新生命教會)、基督徒自由教會、浸信會(第一浸信會堂、第二浸信會堂)、基督教福音教會(大衛的軍隊)。
此外,伊斯蘭教、猶太教和耶和華見證人在格但斯克都擁有自己的宗教場所。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但澤的猶太人在1923年11月1日時只有2500人擁有但澤的城市居民身份。
年份 | 信義宗 | 天主教 | 猶太教 | 其他 | ||||
---|---|---|---|---|---|---|---|---|
人口 | % | 人口 | % | 人口 | % | 人口 | % | |
1821 | 39,343 | 71.0 | 13,137 | 23.7 | 2,288 | 4.1 | ||
1852 | 43,957 | 71.7 | 14,410 | 23.5 | 2,550 | 4.2 | ||
1871 | 62,015 | 70.5 | 23,428 | 26.6 | 1,625 | 1.8 | ||
1890 | 80,723 | 67.1 | 35,851 | 29.8 | 2,535 | 2.1 | ||
1910 | 110,253 | 64.7 | 55,513 | 32.6 | 2,390 | 1.4 | ||
1910年12月1日 | 207,324 | 112,692 | 2,717 | 7,519 | ||||
1923年11月1日 | 218,137 | 130,174 | 7,282 | 11,137 | ||||
1924年8月31日 | 222,818 | 140,797 | 9,239 | 11,141 |
經濟
[編輯]今天的格但斯克,仍是一個重要的港口、貿易和工業城市,對於波蘭全國的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航運與貿易
[編輯]航運與貿易始終是這座城市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格但斯克位於維斯瓦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區,通過維斯瓦河方便的內河水運可以方便地到達波蘭60%的地區,腹地比其他任何波羅的海港口都更為寬廣,這樣有利的區位條件使得格但斯克很早就發展成為歐洲最繁榮的航運業和國際貿易中心之一。 同時,作為前漢薩同盟的重要成員,該市與其他前漢薩同盟城市,也保持着密切的經濟聯繫。格但斯克正在利用與上述地區的傳統聯繫,試圖重新成為中歐、東歐國家與北歐、西歐之間進行貿易的一個主要基地。
工業
[編輯]格但斯克的工業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早已形成相當的基礎,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造船、煉油、化學(磷肥、顏料、油漆)和食品加工,其中造船業尤其具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重要的造船業中心之一。格但斯克原列寧造船廠是波蘭規模最大的造船企業,擁有全國50%的造船能力。同時,諸如電子、通信、IT工程、化妝品和製藥等新興產業也正處於上升狀態。
琥珀加工業對當地經濟來說同樣非常重要。波蘭北部盛產波羅的海琥珀,是世界琥珀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格但斯克則是琥珀加工作坊的主要集中地和世界上最大的琥珀集散地。
建築
[編輯]從漢薩同盟時代以來,格但斯克是波蘭最具歷史意義的藝術城市之一,擁有不少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優秀建築。但是事實上,目前幾乎整個市中心都是在二次大戰後重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格但斯克城市的55%被蘇聯軍隊摧毀,而最具價值的市中心區建築和街區被毀達到80%。[來源請求]
格但斯克的歷史街區包括格但斯克主城區和老城區[16]、韋斯特普拉特和奧利瓦。
主城
[編輯]格但斯克最重要的歷史建築都集中在在格但斯克主城(Główne Miasto)。大多數遊客的注意力集中在沿着或鄰近長街和長廣場(Dlugi Targ)的地區,所謂的長街並不長,只是從金門(Zlota Brama[17],西面不遠處還有高地門,Brama Wyzynna)到綠門(Zielona Brama[18])短短的一段,但過去是波蘭國王巡幸的「皇家之路」,沿街有許多精美的建築和雕塑,以及藝術品和珠寶商店,是每一個來到格但斯克的遊客不會錯過的觀光目的地。沿街主要的景點有:監獄塔、金屋[19]、市政廳、亞瑟庭院等。
該市最大的教堂,聖母升天聖殿共主教座堂 (聖瑪利亞教堂[20])也位於主城,興建於15世紀,是世界最大的磚砌教堂之一。
老城
[編輯]在格但斯克老城(Stare Miasto),有著名的大磨坊和格但斯克最古老的教堂格但斯克聖凱瑟琳教堂。
其他
[編輯]在格但斯克造船廠的展覽廳,開闢了有關團結工會「自由之路」的內容豐富的展覽,成為格但斯克用來吸引遊客的新的熱點。此外,該市的景點還有西盤半島,以及奧利瓦區,在那裡有著名的奧利瓦主教座堂,是羅馬天主教格但斯克總主教的駐地,以華麗的管風琴和巴洛克式的裝飾聞名。
交通
[編輯]格但斯克港
[編輯]格但斯克是一個圍繞港口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城市,港口也是該市生存與繁榮的命脈所在。格但斯克港是波蘭第一大港口,也是波羅的海沿岸最大的港口之一。港口年吞吐量達23,300萬噸(2004年)。出口物資以煤、糧食、化肥、木材、鋼鐵為大宗;大宗進口物品有石油、鐵礦石、磷礦等。
作為一個河口港,格但斯克港分為兩大部分:
- 內港:包括維斯瓦河河口,以及港口運河和卡舒比運河。
- 外港(又名北港):直接位于格但斯克灣南岸。
格但斯克港設有自由貿易區。
陸路和航空
[編輯]此外,格但斯克也有方便的陸路和航空交通。格但斯克在19世紀已經建成了密集的鐵路網,其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有5條:與海岸線平行向西通往什切青;向西南方直通德國首都柏林;向正南方經過比得哥什通往西里西亞工業區;向東南方通往波蘭首都華沙;向東通往原德國東普魯士首府、現在俄羅斯的重要海軍基地加里寧格勒。主要車站包括格但斯克火車總站。
格但斯克也是歐洲高速公路網的一個重要樞紐。E28歐洲高速公路、E75歐洲高速公路和E77歐洲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波蘭的1號國道以此為起點,與7號國道和S6高速公路在此交匯。
格但斯克地區的主要機場是格但斯克萊赫·瓦文薩機場,以著名工人運動領袖、前波蘭總統瓦文薩命名。
體育
[編輯]格但斯克和三聯市地區有許多非常受歡迎的職業運動俱樂部。業餘體育活動在數以千計的格但斯克市民和各級學校(小學、中學、大學)中都廣泛開展。
在職業運動俱樂部中,水平較高的有:列治亞(Lechia)男子足球俱樂部(參加2008/2009賽季波蘭足球甲級聯賽)、列治亞橄欖球俱樂部、格但斯克(Gedania)女子排球俱樂部(參加2006/2007賽季女排聯賽)、女子手球俱樂部、男子手球俱樂部、男子冰球俱樂部、摩托車賽車俱樂部。以上這些運動隊都曾在波蘭全國比賽中取得過較好成績。
波蘭獲得了2012年歐洲足球錦標賽承辦權,格但斯克是4個主辦城市之一,將承辦小組賽和四分之一決賽。2008年12月15日,開工修建能容納4.4萬名觀眾的波羅的海體育場。
格但斯克還是歐洲自行車9號路線的起點,然後穿過波蘭、捷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終點是亞得里亞海濱克羅地亞的普拉。
文化
[編輯]格但斯克是波蘭北部最大的文化中心。擁有數家劇院、7座電影院、波羅的海愛樂音樂廳、波羅的海歌劇院。在格但斯克擁有眾多的博物館,記錄這座城市的過去,吸引了許多遊客。在格但斯克托倫斯卡街國家博物館的分館裡,有一幅漢斯·梅姆林的畫作《最後的審判》[22]. 該市在過去擁有許多活躍的文化社團。例如在1743年成立了但澤研究學會,是世界上最早的同類組織之一。在16世紀,該市就主辦了莎士比亞戲劇的巡迴演出。現在,莎士比亞劇院已經計劃在其歷史遺址重建。為了提高城市的聲望,該市增加了各種各樣的節日和活動,從格但斯克莎士比亞戲劇節,到聖多明我集市,以及幽默藝術節。夏季,在長廣場還有露天音樂會演出。
教育
[編輯]格但斯克是波蘭重要的高等教育和學術中心之一,共有14所高等院校,2001年在校學生的總數達到60,436人,當年畢業學生10,439人。下列是該市主要的高等院校:
- 格但斯克工業大學(Politechnika Gdańska):波蘭最古老的理工大學,成立於1904年10月6日。
- 格但斯克大學(Uniwersytet Gdański):成立於1970年3月20日,由索波特財經學院和格但斯克師範學院合併成立。
- 格但斯克醫學院(Akademia Medyczna):波蘭第一所獨立的醫學院,1945年成立。
- 格但斯克體育學院(Akademia Wychowania Fizycznego im. Jędrzeja Śniadeckiego),設在奧利瓦區。
- 斯坦尼斯莫紐什科音樂學院(Akademia Muzyczna im. Stanisława Moniuszki),成立於1947年。
- 格但斯克美術學院(Akademia Sztuk Pięknych),1945年成立。
科學與區域組織
[編輯]作為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城市,格但斯克的海洋研究機構有相當的聲譽和實力。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兩個機構是格但斯克科學學會和波羅的海學會,後者於1925年創立於托倫,後遷到格但斯克。
友好城市
[編輯]格但斯克擁有以下友好城市[23]:
名人
[編輯]-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德國軍事家。
- 叔本華: 德國哲學家。
- 君特·格拉斯: 德國作家,著有但澤三部曲--《鐵皮鼓》、《貓與老鼠》、《狗年月》。
- 列赫·華勒沙: 波蘭政治家,團結工聯發起人,198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波蘭總統。
事件
[編輯]- 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海難事件:1945年1月20日,25893噸位的德國郵船「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在但澤灣受到蘇聯S-13潛艇的魚雷攻擊,9300人死亡。
- 1980年8月,在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誕生了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獨立於共產黨的權力中心——團結工會。
- 2005年9月4日,德國駐格但斯克總領事烏特·明克-柯尼希與其丈夫在該市街頭遇襲受傷。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革但斯克总领事馆. [202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5).
- ^ 2.0 2.1 World Gazetteer: Poland - largest cities (per geographical entity). [2009-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6) (英語).
- ^ Hubert Gurnowicz. Gdańsk. Nazwy miast Pomorza Gdańskiego (Ossolineum, Wrocław). 1978 (波蘭語).
- ^ Kazimierz Rymut. Gdańsk. Nazwy Miast Polski (Ossolineum, Wrocław). 1987 (波蘭語).
- ^ Baedeker's Northern Germany. Karl Baedeker Publishing , Leipzig. 1904 (英語).
- ^ Poland. Chronology.. [200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3) (英語).
- ^ Danzig - Gdansk until 1920. [2007-01-29] (英語).[永久失效連結]
- ^ Geschichte Danzigs, Danzig Museum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ntoni Walewski: Geschichte der hl. Ligue und Leopolds I. vom Umschwung im ...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Year Book 1938. : 524 (英語).
- ^ Museums Stutthof in Sztutowo. [2007-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8-24) (波蘭語).
- ^ Für 1821, 1831, 1852, 1861, 1871, 1890, 1900, 1910: Leszek Belzyt: Sprachliche Minderheiten im preußischen Staat 1815–1914. Marburg 1998. S.95;
für 1880 und 1929; http://www.geschichte-on-demand.de/dan_danzig.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ür 31. Dez. 2005; Główny Urząd Statystyczny; http://www.stat.gov.pl/dane_spol-gosp/ludnosc/stan_struk_teryt/2005/31_12/tablica8.xls - ^ 楊友孫. 论17-18世纪犹太人在格但斯克的贸易及其影响.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6, (01): 42–44 [2022-03-04]. ISSN 1008-29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 ^ Leszek Belzyt: 1815–1914年普魯士王國的語言少數民族.馬爾堡 1998. S. 95
- ^ 1926年的國家手冊
- ^ Gdańsk Starówka'.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3) (波蘭語).
- ^ Złota Brama w Gdańsku'.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3) (波蘭語).
- ^ Zielona Brama w Gdańsku'.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30) (波蘭語).
- ^ Złota Kamienica'.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3) (波蘭語).
- ^ Bazylika Mariacka w Gdańśku'| 2023 [http://www.suerteprzewodnicy.pl Biuro Usług Turystycznych SUERTE] (波蘭語). 外部連結存在於
|title=
(幫助) - ^ 鄂希特,薩繆爾: 在但澤的猶太人的歷史, 勞騰貝格出版社, 東弗裡斯蘭 1972.
- ^ "Sąd Ostateczny" Hans Memling'.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波蘭語).
- ^ Gdańsk Official Website: 'Miasta partnerskie'. © 2009 Urząd Miejski w Gdańsku. [2009-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英語).
論文
[編輯]- 楊友孫. 论17-18世纪犹太人在格但斯克的贸易及其影响.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6, (01): 42–44 [2022-03-04]. ISSN 1008-29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