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河北民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河北民軍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承認的一支軍級部隊。

歷史

[編輯]

抗戰爆發後,河北省冀中平原自發組織了多支抗日武裝,包括呂正操的人民自衛軍、孟慶山的河北游擊軍、張仲翰的津南自衛軍、江東升的華北民眾自衛軍等,以及張蔭梧的河北民軍。[1] 1938年初,程潛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正式承認河北民軍番號,河北民訓處也被改編為河北民軍總指揮部:[2]

1939年10月張蔭梧主動辭去了民軍總指揮的職務,喬明禮指揮河北民軍殘部,害怕被石友三吞併,於1939年底撤退至豫西,經過第一戰區點驗,河北民軍被整編為兩個支隊5個團共7,000餘人。

1940年1月1日,張蔭梧之第七抗日縱隊在靈壽遭中共反擊,縱隊長趙侗陣亡。1940年1月12日,共產黨乘勝追擊在晉縣包圍第二師喬明禮殘部,至此,徹底消滅國民黨張蔭梧所屬敵後抗日部隊[3]

1941年5月,喬明禮指揮河北民軍參加了中條山會戰,損失慘重。1941年6月撤至陝州,只剩3個團共2,000餘人。河北民軍第3團團長夏正商帶百餘人回中條山,收攏了1,000餘人。河北民軍在黃河河防陣地上駐守3年。

1944年5月日軍發起豫中會戰,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秦逸民帶千餘人投敵。正在重慶受訓的喬明禮緊急趕回部隊,在第39集團軍總司令高樹勛的幫助下,率民軍殘部及收編的各部潰兵,恢復到4個團3,000餘人的規模。1944年10月,高樹勛的第39集團軍被改編為冀察戰區,高樹勛代理戰區總司令,河北民軍歸冀察戰區建制,縮編為2個團。[4]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高樹勛指揮新八軍和河北民軍,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1945年10月30日,高樹勛宣布戰場起義,喬明禮和河北民軍跟着起義,被改編為民主建國軍第二軍,喬明禮任軍長。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3. ^ 中華民國建國史,第四篇,教育部主編,郭華倫,1431
  4.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