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皇國史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皇国史観
假名こうこくしかん
平文式羅馬字Kōkoku Shikan
日語舊字體皇國史觀

皇國史觀日本天皇為中心,評斷歷史人物、事件之於天皇是屬於忠誠或是叛逆之觀點而出發的思想。其肇始者為日本南北朝時期,隸屬南朝北畠親房為了發揚南朝之正統性所著之《神皇正統記》。江戶時代水戶學之《大日本史》亦繼承其觀點,設立叛臣逆臣傳,瘩罰謀逆之人。一如《大日本史·逆臣》傳序「弒逆,人神所共憤,而天地所不容也。一有弒逆之臣,則人人得而誅之。其得保首領、老死牅下,乃幸而免耳。異邦之史,臣弒其君者,歷世不絕。故歐陽脩創例於《唐書》,《元史》臣論列於二史,皆本《春秋》之意,而使生者膽落,死者骨驚,抑又嚴矣。」

明治維新後,其史觀變成主流,但隨著一部分國粹思想主義之國學者如大國隆正之流,而演變成自命為高人一等之天朝的變質局面。此者於二戰時期達到頂峰,卻也因二戰敗而被視為禁忌。如今隨口提起則恐有遭人側目之虞。然而,在少部份右翼勢力中仍然相當有其影響力,與左派進行意識形態相爭。

上述變質後的「皇國史觀」之核心思想是:神化大和民族日本天皇日本宗教文化;不顧日本二戰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一面,單純宣揚「自存自衛」和「解放亞洲」的「聖戰」、「正義之戰」之說。大東亞共榮圈亦將侵略戰爭中的犧牲者看作是效忠天皇、「為國捐軀」的「英靈」。

二戰後,「皇國史觀」這種軍國主義歷史觀,在美國占領日本初期的民主改革中已被否定。但隨着美國與蘇聯進入冷戰,美國占領當局認為,日本反軍國主義的政治勢力大多屬於日本左翼力量;於是,為了壓制左翼,美國占領當局改變了對日政策:一方面改變原先廢除天皇(美國當時認為天皇是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總代表)的想法,以壓制日本的左翼及減少日本右翼勢力對美軍占領的抵制;另一方面,又解除對日本的二戰戰犯及高官的清洗令,允許日本發展軍備;遭到「整肅」的前戰犯(例如岸信介)重新出現、活躍在日本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