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糙節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糙節龍屬
化石時期:晚侏羅世,154.8 Ma
糙節龍的骨頭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科: 叉龍科 Dicraeosauridae
屬: 糙節龍屬 Dystrophaeus
Cope, 1877
模式種
險路糙節龍
Dystrophaeus viaemalae

Cope, 1877

糙節龍屬學名Dystrophae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牠們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晚侏羅紀啟莫里階早期,約1億5480萬年前。[1]。糙節龍可能屬於梁龍科

模式種D. viaemalae,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77年所描述、命名。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粗糙的關節」,意指關節表面的小凹處,生前應為軟骨的附著處。種名在拉丁文意為「不好道路的」,意指化石發現處難以到達[2]正模標本(編號USNM 2364)是一個尺骨、76公分長的肱骨肩胛骨、部分橈骨、以及一些掌骨,是在1859年由 John Strong Newberry所發現。莫里遜組的糙節龍化石,發現於第1地層帶[3]。另一個發於牛津階卡洛維階地層的化石,可能也屬於糙節龍。糙節龍是最早被發現的北美洲蜥腳類恐龍之一。最早的是星牙龍的一些牙齒化石,發現於1855年。

糙節龍有非常曲折的分類歷史。科普在1877年命名糙節龍時,提出牠們是某種三疊紀恐龍。在1882年,Henri-Émile Sauvage發現糙節龍是種蜥腳類恐龍,蹦將其歸類於載域龍科。在1895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提出不同意見,將糙節龍歸類於劍龍科。在1904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首次提出糙節龍是種侏羅紀恐龍,並認為糙節龍是種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同時建立糙節龍科(Dystrophaeidae)以包含糙節龍屬[4]。在1908年,馮·休尼修正他的錯誤,將糙節龍改歸類於蜥腳下目的鯨龍科;之後在1927年改歸類於鯨龍科的央齒龍亞科(Cardiodontinae)。在1966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提出不同的分類法,將糙節龍歸類於腕龍科鯨龍亞科(Cetiosaurinae)。

根據David Gillette在1996年的研究,糙節龍被歸類於梁龍科[5][6]。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糙節龍的化石過少,是個疑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Biostratigraphy of dinosaurs in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Interior, U.S.A." Pp. 77–114 in Gillette, D.D. (ed.),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in Utah. Utah Geological Survey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99-1.
  2. ^ E. D. Cope, 1877, "On a dinosaurian from the Trias of Utah",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6: 579-584
  3. ^ Foster, J. (2007). "Appendix." Jurassic West: The Dinosaurs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and Their Worl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327-329.
  4. ^ F. v. Huene, 1904, "Dystrophaeus viaemalae Cope in neuer Beleuchtung", Neues Jahrbuch für Mineralogie,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19: 319-333
  5. ^ Gillette, D.D., 1996,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s of North America -- the type locality and 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Dystrophaeus viaemalae Cope 1877", In: Huffman, A.C., Lund, W.R., and Godwin, L.H. (eds), Geology and resources of the Paradox Basin, Utah Ge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book, 25: 313-324
  6. ^ Gillette, D.D., 1996, "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the sauropod Dystrophaeus viaemalae Cope and its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In: Morales, Michael, editor, The continental Jurassic, Museum of Northern Arizona Bulletin 60: 59-6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