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兒
外觀
雁北耍孩兒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山西省大同市 |
分類 | 傳統戲劇 |
序號 | 185 |
編號項目 | Ⅳ-41 |
登錄 | 2006年5月20日 |
耍孩兒是流行於山西北部地區、以曲牌名稱命名的戲曲劇種。因其唱腔中咳腔較多,又被稱為咳咳腔[1]。
歷史
[編輯]耍孩兒的起源有待考證,一說為金、元《般涉調·耍孩兒》遺響,一說成於明、清俗曲。
據對應縣大臨河鄉北樓口村關王廟樂樓題壁的考察,耍孩兒在道光年間已在晉北廣泛流行。[2]光緒以後,活動區域逐漸擴展,南至繁峙、代縣,西迄寧武、神池,東達靈丘、廣靈,北向內蒙古河套一帶。
抗日戰爭時期,耍孩兒幾乎絕跡;1954年,大仁縣新成立的「工農劇團」(後改為「大同市民間戲劇團」)將耍孩兒重新搬上舞台。文化大革命時期,耍孩兒再度絕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年應縣耍孩兒劇團正式成立,1982年大同市耍孩兒劇團正式成立,耍孩兒重現舞台。[2]2006年,耍孩兒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
由於應縣耍孩兒劇團成立時間長、長年流動演出,在群眾中影響大,雁北的耍孩兒戲也稱為「應縣耍孩兒戲」。[4]
特色
[編輯]《中國戲劇志》對耍孩兒的表演特色總結為:
- 舞蹈性較強
- 誇張幅度較大,丑角尤為突出
- 生活氣息濃[2]
參考文獻
[編輯]- ^ 薛首中主編. 山西音乐史 The history of Shanxi music.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7.02: 214. ISBN 978-7-5440-8683-7.
- ^ 2.0 2.1 2.2 中國戲曲志編輯部. 中国戏曲志·山西卷.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0 [2014-08-05]. ISBN 7-5039-072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耍孩儿罗罗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華網(大同政府網). 2006-07-05 [201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 ^ 雁北耍孩儿. 中國文化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聯局). [201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