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外交
外觀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維基百科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21年8月19日) |
蘇聯政府與政治 系列條目 |
政府 |
政治 |
1918年,布爾什維克通過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國,但是舊政權參與對德作戰使得國家陷入巨大的困境中,蘇俄最終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從而退出了一戰。1922年,在列寧的領導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由於蘇聯在成立之初否認沙俄時代與各國的債務,其並未獲得其他主要國家的承認,並且蘇聯對外宣傳的世界革命與徹底摧毀資本主義的目標也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其抱有敵意。後來,蘇聯漸漸淡化所謂的「世界革命」,並且積極同資本主義國家開展外交與貿易活動。1933年,美國正式承認蘇聯。
1924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通過一系列權力鬥爭掌握了蘇聯大權。面對英法對納粹德國的綏靖政策,斯大林也開始調整蘇聯的外交政策。1939年8月,蘇聯與納粹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德國在日後可能的軍事行動。同時根據這一條約,蘇聯在德國入侵波蘭後,奪回了沙俄時期曾經控制的區域。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全面入侵蘇聯。由於斯大林並不相信德國會在西歐戰事結束後緊接着進攻蘇聯,導致蘇聯在戰爭初期因準備不足遭遇慘敗,德軍甚至一度進攻到莫斯科郊外。但依靠一系列關鍵戰役的勝利以及英美在此期間給予的援助,蘇聯最終聯合其他同盟國擊敗了納粹德國,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1945年,蘇聯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這是一篇與歷史或歷史學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這是一篇與政治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