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蒙古語西里爾字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古」一詞在蒙古語西里爾字母中的寫法

蒙古語西里爾字母蒙古語Монгол Кирилл үсэг),漢語稱新蒙文,指的是一種以喀爾喀蒙古語為發音標準的文字,屬於源自保加利亞西里爾字母的一個分支。目前,蒙古西里爾字母是蒙古國官方的兩大文字之一,另一大官方文字是傳統蒙古文

蒙古西里爾字母是為了解決橫向排版、掃除文盲的需要才被發明出來的,由當地親蘇聯的蒙古人民黨受俄羅斯的西里爾字母表的啟發所創,因為當時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在外交、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皆受到以俄羅斯人為主體民族的蘇聯的影響。由於蒙古語和俄羅斯語的語音差異,兩種語言的正字法不同,所以蒙古語與俄語中的相同西里爾字母發音只能大致相通,並非完全一致。

另外,中國境內的內蒙古自治區採用的是漢語簡體字老蒙文並行制,大多數中國內蒙古的蒙古族並未接受過該西里爾字母的正式教育。僅在與蒙古國有經貿往來的二連浩特等地有所使用。[1]

歷史

[編輯]

1930年11月,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制定拉丁蒙古文方案,30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步培訓拉丁蒙古文師資、嘗試在出版物中使用拉丁化的蒙古文,但由於蒙古人民革命黨內部在以拉丁文取代回鶻蒙古文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以總理阿南德·阿瑪爾為首的反對派與以喬巴山為首的改革派之間鬥爭異常激烈,十餘年間始終沒有正式頒布相關決議。

1939年8月,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以日本間諜罪名逮捕阿瑪爾,並於1941年由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審判庭對其定罪後,才讓蒙古國文字改革方向集中於拉丁字母。

1941年2月,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政治局和部長會議聯席會議頒佈了使用拉丁蒙古文的決議,然而受蘇聯文字改革政策變化的影響旋即改為西里爾文。1941年3月25日,在宣布實施拉丁文暫行方案不足一個月後,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政治局和部長會議聯席會議又頒布了新的文字決議。稱拉丁蒙古文在標音蒙古語方面存在技術缺陷,為「鞏固蒙蘇兄弟友誼、掌握蘇聯人民豐富的文化」,決定不以拉丁字母而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創製新文字。隨後蒙古國採用了曾德·達木丁蘇倫等專家創製的西里爾蒙古文方案。

1946年1月1日,西里爾字母拼寫的蒙古文正式使用。西里爾文字與傳統的胡都木蒙古文字相比有很多優勢,傳統蒙古文個別字母如t和d、o和u常常混淆,且字母在詞首中尾的書寫不一,學習時要先學習「字頭表」(音節表)單獨記憶語言中所有音節的形狀增加負擔;由於傳統蒙古文字母結構(俗稱「牙」)的原因,字母之間辨識度低,如有些字母詞尾形式,一些是向左的,有些是向右的,導致行間距不一致且增加了紙張的使用;豎排的舊蒙古文字又很難適應現代社會需要。拼寫改革後,蒙古語的每個音節均能和西里爾字母一一對應,且更有利於學習蘇聯和歐洲的先進文化。更換舊蒙古文字的運動持續了10餘年,蒙古國全民掃盲用了21年,在文字改革後,識字率從之前的2%左右增長到97%以上,極大促進了蒙古現代文化的發展[2][3]

1990年,蒙古國民主化後,一定程度上恢復使用傳統的回鶻式蒙古文,但僅在民間使用。回鶻蒙古文並未獲得官方文字的地位,只是被賦予「蒙古民族文化之象徵」的含義,在一些公章、書法、匾額等特定用途上使用等[4]

2020年3月,蒙古政府宣布計劃自2025年起,在官方文件中同時使用西里爾字母和回鶻式蒙古文,因為目前電腦已經能解決老蒙文的豎向排版問題[5][6][7]

字母表

[編輯]
順序 西里爾 名稱 IPA[8] ISO 9 標準羅馬化
(MNS 5217:2012)[9]
國會圖書館
1 Аа а a a a a
2 Бб бэ p, pʲ b b b
3 Вв вэ w̜, w̜ʲ v v v
4 Гг гэ ɡ, ɡʲ, ɢ g g g
5 Дд дэ t, tʲ d d d
6 Ее е ji~jө e ye e
7 Ёё ё ë yo ë
8 Жж жэ ž j zh
9 Зз зэ ts z z z
10 Ии и i i i i
11 Йй хагас и i j i ĭ
12 Кк ка kʰ, kʲʰ, x, xʲ k k k
13 Лл эл ɮ, ɮʲ l l l
14 Мм эм m, m m m
15 Нн эн n, , ŋ n n n
16 Оо о ɔ o o o
17 Өө ө ө~o ô ö ö
18 Пп пэ pʰ, pʰʲ p p p
19 Рр эр r, rʲ r r r
20 Сс эс s s s s
21 Тт тэ tʰ, tʰʲ t t t
22 Уу у ʊ u u u
23 Үү ү u ü ü ü
24 Фф фэ, фа, эф f, pʰ f f f
25 Хх хэ, ха x, xʲ h kh kh
26 Цц цэ tsʰ c ts ts
27 Чч чэ tʃʰ č ch ch
28 Шш ша, эш ʃ š sh sh
29 Щщ ща, эшчэ (ʃt͡ʃ)[10] ŝ sh shch
30 Ъъ 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ʺ i ı
31 Ыы эр үгийн ы i y y y
32 Ьь 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 ʲ ʹ i i
33 Ээ э e~i è e ê
34 Юю ю jʊ, ju û yu iu
35 Яя я ja â ya ia

其中Үү和Өө在現代俄語字母表中沒有,因此在最初的計算機和手機通訊中也可以不規範的寫成 Її(或Vv)和Єє(均為烏克蘭語字母),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這些字母也可以在互聯網和手機中正常顯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关于举办语言培训班的函. 內蒙古師範大學二連浩特國際學院.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8). 
  2. ^ 馮福林. 蒙古国教育发展史研究. 河北大學. [2023-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3. ^ 阿澤吉爾嘎拉. 20世纪苏联对蒙古国的影响. [2023-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4. ^ 王浩 郭藝華:蒙古國提倡恢復回鶻蒙古文的意味,《世界知識》,2020年第二期,ISSN 0583-0176
  5. ^ Mongolia to promote usage of traditional script. China.org.cn (March 19, 2020). [2022-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6. ^ Official documents to be recorded in both scripts from 202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ntsame, 18 March 2020.
  7. ^ Mongolian Language Law is effective from July 1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ogo, 1 July 2015. "Misinterpretation 1: Use of cyrillic is to be terminated and only Mongolian script to be used. There is no provision in the law that states the termination of use of cyrillic. It clearly states that Mongolian script is to be added to the current use of cyrillic. Mongolian script will be introduced in stages and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is to conduct their correspondence in both cyrillic and Mongolian script. This provision is to be effective starting January 1st of 2025. ID, birth certificate, marriage certificate and education certificates are to be both in Mongolian cyrillic and Mongolian script and currently Mongolian script is being used in official letters of President, Prime Minister and Speaker of Parliament."
  8. ^ Svantesson, Jan-Olof, Anna Tsendina, Anastasia Karlsson, Vivan Franzén. 2005. The Phonology of Mongoli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40.
  9. ^ Монгол кирил үсгийн латин хөрвүүлгийн шинэ стандарт батлагдлаа [New latinization standard for Mongolian cyrillic script approved]. 18 February 2012. GoGo.mn. [20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5) (蒙古語). 
  10. ^ www.Omniglot.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ote that this evidence is based on a pronunciation of the alphabet, not of a word in context.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