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象徵天皇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象徵天皇制(日語:象徴天皇制しょうちょうてんのうせい Shōchōtennōsei)是指在日本國憲法規定之下,天皇作為日本國家以及國民整體象徵的制度,類似於歐洲國家的君主立憲制

概要

[編輯]

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乃日本國之象徵,亦為日本國民統合之象徵,其地位是基於主權所存在之日本國民的總意。關於國事之一切行為,必須經過內閣之助言與承認,而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為君主立憲制虛位元首

地位

[編輯]

明治憲法天皇舊制相比,天皇從神格國家元首降為一般國家象徵地位,天皇主權變更為國民主權,天皇職能大量限縮。現制天皇無舊制之統帥權、發布緊急命令(敕令)和命令等權力,國務大臣向國會負責而非舊制向天皇負責;現制天皇國事行為須經內閣助言與承認、才可被動行使與認證,不像舊制可主動行使、內閣輔弼副署之。舊制天皇總攬統治權集行政、立法、司法權於一身,現制三權分立歸於內閣、國會、最高裁判所及下級裁判所。

如據日本國憲法條文用詞及職權來看,天皇現制不但大幅弱化,且無明定國家元首之地位;然而,不能就此驟定天皇不具國家元首身分。不論解釋憲法或法律,得探求當初制憲、立法意旨。指導制定日本國憲法的麥帥三原則即指出,天皇為「國家元首」(head of the state)的地位。與一般君主立憲制相比,日本現行天皇制職能消極程度,僅次於1974年修憲後已不具行政權能及統治權的瑞典國王

第2次安倍內閣欲修憲明定天皇為國家元首,除執政的自民黨外,不光在野黨、就連其執政聯盟的公明黨也都表態反對[1]

評價

[編輯]

社論

[編輯]

在日本國憲法頒布施行前的1946年5月27日,《每日新聞》早刊發表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85%的受訪者支持「象徵天皇制」。

而根據NHK在2009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1.9%的受訪者認為「天皇應該就像現在一樣作為一種象徵」。 此外,當被問及「您認為現任天皇是否履行了象徵性的職責?」時,有85.2%的受訪者回答「充分履行了職責」和「在某種程度上充分履行了職責」。

政黨

[編輯]

日本自民黨在2010年發布的「平成22年綱領」中提及,「我們在象徵着日本和國家統一的天皇陛下之下,建設了今天和平的日本。」此外,在2012年公布的《日本國憲法修改草案》的《序言》中提到,「日本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並且擁戴作為國民整體象徵的天皇的國家」。其中第一條明確規定天皇為國家元首,並維持象徵天皇制這一政策。

在自民黨2012年的憲法修正案草案中,日本被定義為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

立憲民主黨在2017年宣布的政治綱領中表示,「在象徵天皇制下,我們將堅決維護憲法下的『國民主權』、『尊重基本人權』和『和平主義』。 我們將從深化立憲主義的角度進行憲法辯論」,表明了維持象徵天皇制的政策。

媒體評價

[編輯]

產經新聞》於2013年發表了名為《國民憲法》的憲法修正案草案,其中第一條提案「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的象徵,」,提議維持象徵天皇制的政策。 此外,同時在第2條明文提案「天皇是日本的元首,代表了日本」。

讀賣新聞》也發表了一項「憲法修正案提案」,也保留了象徵天皇制的政策。

註釋

[編輯]
  1. ^ 憲法9条 堅持すべき. 公明新聞 (公明党). 2013-03-15 [2016-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1) (日語).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書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