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彥 (作家)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6月19日) |
魯彥(1901年—1944年8月20日),原名王衡、王燮臣,字返我、忘我,曾用筆名王魯彥、魯彥,浙江鎮海人,中國現代作家。他創作了以《柚子》和《黃金》為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說,以鄉村小有產者和農民的生活為描寫對象,深刻地刻畫了受資本主義文明親戚的東南沿海傳統社會的世態炎涼,被認為是「鄉土文學」的代表。
生平
[編輯]魯彥生於浙江鎮海一個商人家庭。六歲入私塾讀書,少年時期曾受過高小教育。1918年到上海當學徒。1920年,在北京參加由李大釗、蔡元培等創辦的工讀互助團,課餘到北京大學旁聽,並學習世界語,受到五四運動影響,開始走上文學之路。1922年工讀互助團解散之後,和朋友組成文學團體「明天社」,開始發表由世界語轉譯的作品,還曾參加文學研究會。
1923年夏,魯彥先後到湖南長沙平民大學、周南女學和湖南省第一師範任教。同年,在11月號的《東方雜誌》發表處女作《秋夜》。此後陸續發表不少小說,其中包括描述軍閥殺人暴行的早期代表作《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漢《民國日報》副刊編輯。1928年春至南京國民政府國際宣傳部任世界語翻譯。同年小說集《黃金》出版。1930年,魯彥至福建廈門任《民鍾日報》副刊編輯。此後輾轉在福建、上海、陝西等地的中學任教。抗戰前夕,魯彥的唯一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野火》出版。
全面抗戰爆發後,魯彥到武漢的軍委會政治部任職,創作了《炮火下的孩子》、《傷兵醫院》等短篇小說並結集出版。1939年去廣西桂林行營政治部工作,主編大型文學刊物《文藝雜誌》,將其辦成了為抗戰時期大後方最有影響力的文學期刊之一。同年並在《廣西日報》副刊《灕水》上連載長篇小說《春草》,但未完成。1941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組織工作。1942年出版了最後一部小說集《我們的喇叭》,其中的《陳老奶》《千家村》等篇獲得好評。1944年於貧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主要作品
[編輯]- 《秋夜》(1923)處女作,揭示軍閥混戰中人民的苦難。
- 《柚子》
- 《黃金》(1927)發表於1927年7月號的《小說月報》,描寫了一個小有產者不斷遭逢災禍的境遇,深刻的反映了舊社會的人情世態。魯彥在《柚子》和《黃金》兩部句集子中採用浪漫、象徵等不同手法進行創作探索,逐漸成為鄉土寫實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受到魯迅的稱讚。
- 《童年的悲哀》(1931)
- 《關於我的創作》(1933),魯彥在其中總結了自己的創作,認為「《柚子》時期,我的熱情讓我詛咒一切……《黃金》時期,這種傾向漸漸淡了,開始去追求另一方面的善的好的;到了《童年的悲哀》時期又逐漸改變了,開始體驗一切壞的惡的一面」
- 《鄉下》(1936)
- 《野火》(1937)作品描寫了江南農民的悲慘生活和走向自發反抗鬥爭的真實圖景。
- 《傷兵旅館》(1938)
- 《春草》(1939,未完成)為計劃中的三部曲的第二部
- 《惠澤公公》(1941)
- 《我們的喇叭》(1942)
參考文獻
[編輯]- 魯彥. 鲁彦代表作-鲁彦小传. 華夏出版社. 200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