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序曲
《1947序曲》 | |
---|---|
蕭泰然作品 | |
作品號 | 56 |
創作 | 1994年7月 |
首演 | |
日期 | 1995年6月3日 |
位置 | 美國奧克蘭市 |
表演者 | 指揮Wes Kenney,奧克蘭青少年管弦樂團,灣區台灣百人合唱團 |
《1947序曲》是台灣音樂家蕭泰然第56號作品,作於1994年7月[1]。創作目的是為了紀念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
背景
[編輯]《1947序曲》之於台灣歷史,猶如《芬蘭頌》之於芬蘭,《1812序曲》之於俄羅斯,既是以音樂描述台灣四百年的歷史[2][3],也是蕭泰然表達對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追思與哀悼,撫平創傷的作品[4]。蕭泰然曾回憶二二八事件的高雄現場:
“ | 外面整條街都是中國兵,我們都在家裡沒人敢出門,不時聽到外面槍聲、抓人的一陣混亂。我好奇地一下又一下探出頭張望,因為(我家)牙科鋪面門板的上半截是玻璃窗。我這麼看了幾下,立刻,一陣機關槍子彈連續掃在腳邊,然後急急狠狠地打門抓人。⋯⋯[5] | ” |
1993年耶誕節前夕,蕭泰然因為大動脈血管瘤破裂而開刀住院,不過在其努力下,作品順利在1994年7月完成[1]。作曲時所選用的民謠,取材自陳敏庭所改編的室內樂作品《台灣組曲》,並加以修飾而成[6]。
2000年,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首次舉辦受難者家屬藝文展,《1947序曲》手稿被贈予該館,音樂也於紀念館二樓播放[7]。
此章節需要擴充。 |
首演
[編輯]1995年6月3日,美國奧克蘭市,Wes Kenney指揮美國奧克蘭青少年管弦樂團,與灣區台灣百人合唱團[8]
分析
[編輯]蕭泰然曾談及《1947序曲》的創作理念:
“ | 一開始就銅管齊鳴,低沉而長嘯二句悲嘆的齊鳴,暗示台灣人長期被統治的無奈與哀怨。以鋼琴代表台灣人民的骨氣,強有力的氣勢加入反抗外來政權的行列。將民謠《悲歌》寫入,隨後在哀怨的弦樂樂句之後,用抗日時期的嘉義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描寫家破人亡的慘景。⋯⋯鋼琴與弦樂時而對抗,時而和諧地交匯呈現。樂曲終於進入主題,且以細膩的手法描寫二二八的悲慘史實,台灣人經過歷史風暴,女高音用充滿慈悲的感嘆,唱出詩人李敏勇的「愛與希望」⋯⋯[9] | ” |
本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藉由管弦樂佈置出1947年時,台灣動盪混亂的社會,並雜糅了台灣民謠作為元素;第二部分則唱出詩人李敏勇所寫的愛與希望;第三部分依然是合唱,藉著鄭兒玉牧師作詞的《台灣翠青》,表達自身對於台灣未來的期盼與想法。
手法上,包括弦樂部門使用顫音技巧(象徵戰爭),女高音與鋼琴,以及合唱團(象徵大眾)之加入,都是綜合了西方音樂的作曲特色而來[10]。樂曲開始,「銅管齊鳴」的音色,足以顯出俄羅斯國民樂派(強力集團等)對蕭泰然的影響,尤其對低音域樂器的使用,與《天方夜譚》頗有相近之處[11]。《1947序曲》的樂器編制如下:
|
|
|
|
評價
[編輯]作家、前台南市文化局局長林衡哲,以及法律學學者李鴻禧皆認為,《1947序曲》的確可以媲美《芬蘭頌》與《1812序曲》等歐洲藝術音樂名作,堪稱為《台灣頌》[3]。
參考資料
[編輯]- 參照
- 專書論文
- 陳宏略. 蕭泰然《1947序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