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
上巳節 | |||||||
漢語名稱 | |||||||
---|---|---|---|---|---|---|---|
繁體字 | 上巳節 ‧ 三月三 | ||||||
簡化字 | 上巳节 ‧ 三月三 | ||||||
| |||||||
日語名稱 | |||||||
漢字 | 雛祭り ‧ 上巳 | ||||||
|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三月節、三日節,是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見於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有些人在三月初三有掃墓習俗,順便踏青,故又稱小清明[1][2][3]、古清明[4][5]。
歷史
[編輯]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而「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有個很獨特的風俗,它同時是政府為男女青年舉辦的狂歡節,《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其中的「奔」便是指男女於戶外各自約會,在河邊的男男女女除了臨水沐浴,此時於聚會期間的私情歡愛並不算違反常禮規範。
上巳節也有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之說,用蘭湯以驅除邪氣。蘭草被用作靈物,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進行齋戒,其中包括當時最好的洗浴方式「蘭湯沐浴」。
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是一種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笄禮」。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采蘭,着新裝,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
上巳節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6]。《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當時的情形。
魏晉以後,由於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上巳節祓除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游之意越發濃郁。西晉《夏仲御別傳》形容上巳時的洛陽「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上巳節的節期定在了陰曆三月三日。至此,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士大夫、文人雅士等臨水宴飲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即禊飲。
近代以來,三月三日上巳節逐漸銷聲匿跡,但在中國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區依舊流傳。
習俗
[編輯]上巳節即春浴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潔身心。禊為修整、淨身,又有驅除災厄的意思。上巳春浴的習俗源於周代水濱祓禊,後由朝廷主持,並專派女巫掌管此事,成為官定假日。[7]祓除畔浴,修禊之事,既是清潔身體,也是去除身上的晦氣。 據《晉書·禮儀》記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 《後漢書》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文中說的即是以流水潔淨身體、讓災厄與疾病隨水同去的一種風俗。
此外,祓禊還有祈求生育之意。相傳殷商部族的祖先契就是其母祓禊後所生。《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後世甚至尊簡狄為生育之神。
這天也是文人臨水宴飲、吟詩作賦的節日,並會舉行曲水流觴遊戲,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曲水流觴,也叫臨水浮卵(臨水浮卵最為古老,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曲水流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故溪流則要彎曲才行。《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着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觴的風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邊外,混合着自然的美景,魏晉以來由於文人文化的興起,貴族多在優雅的庭院,莊嚴的宅院裏,假亭山石,人工彎彎的曲水。人們整齊的正座於草上席塌,擺上屏風,還有持扇的侍從,設有香爐等。喝水後寫詩,應人相對。
射雁司蠶,上巳節期間進行的一種弋射活動,即利用一種帶絲線的箭射擊野雁,射中後即索絲而取雁。這種雁與其說是獵物,莫如說是送禮的最好贈品。南方勞動婦女則開始育蠶,採桑餵蠶。
春遊踏青也是上巳節的習俗,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人們又會野餐、採花。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好時機。
在古代,此時野合有所不禁,後漸禁止。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森嚴,上巳風俗在漢人文化中可說是幾乎難得一見。不過在偏遠地區偶有出現,如清光緒《善化縣志》中就有記載。
各族情況
[編輯]漢族
[編輯]郊外遊春,泡溫泉,吃花煎,喝花茶,吃烏米飯,互贈香草(因古人認為,香草有驅邪之功,於身體大有裨益。)
中國傳統中歷代祭祀伏羲與女媧的太昊陵廟會(又稱人祖廟會)也於農曆三月三結束[8][9]。
在臺灣、閩南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連雅堂《台灣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近年一些上巳節習俗式微的漢族地區也有復興上巳節的趨勢,亦因為有春遊踏青、男女相會談情的傳統,部份人認為相比傳統沒有約會習俗的七夕,上巳節更適合稱為「中國情人節」。
一些地方的漢族在三月三也保存有特殊的習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薺)菜煮雞蛋」的傳統,而安徽等地有吃粑粑的傳統。[10]
朝鮮族
[編輯]朝鮮半島及朝鮮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由中國傳入,但已發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節日。
大和族
[編輯]在日本,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之節句」(桃の節句),亦是雛祭(雛祭り)。不過在明治維新後,這個節慶被移送到西曆的3月3日舉行。
琉球族
[編輯]京族
[編輯]其他
[編輯]苗族、土家族、黎族、壯族等都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活動。「三月三」是壯族、侗族、苗族等的傳統歌唱節日,海南省將三月三定為本省黎族、苗族傳統節日,節日放假的具體辦法由民族自治地方規定[11]。而廣西壯族自治區自2014年起更將三月三設為地方性法定假日,全區放假兩天。[12][13]
分佈於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的亦有「三月三」節日,它是稻穀的生日。是日畲族家家戶戶都吃傳統的烏米飯。雲南大理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活動中,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
參考資料
[編輯]引用
[編輯]- ^ 3/3日本是女兒節 台灣是小清明?!. [2020-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2).
- ^ 逢節祭祀,增福造運(三月初三--清明掃墓). [2016-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 ^ 【清明冷知識】清明分大中小,小清明是古代的情人節. [2019-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2).
- ^ 張靖委/為什麼客家人都提早掃墓?六堆客家人「掛紙日」的擇定. [2020-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 ^ 古清明掃墓 江家500人聚大肚山. [2020-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2).
- ^ 《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 ^ 上巳节. 中國政府網. 2007年11月15日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中國大陸)).
- ^ 人祖祭. [2011-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 ^ 三月三,祭女娲. [2017-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 ^ Shangsi Festival food (in Chinese).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 ^ 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_地方性法规_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www.hainan.gov.cn. [2023-04-23].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迎来首个地方性法定节假日“三月三”. 新華網. 2014-04-02 [2015-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9).
- ^ 南宁铁路局日均补充19对客车服务广西“三月三”. 南寧鐵路局. 2015-04-15 [2015-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書籍
[編輯]- 龍海清 (編). 《中國民俗大系·湖南卷》.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3年.
- 劉曉峰. 〈上巳节与日本的女儿节〉.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