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亨利·比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亨利·比索
Henry Bishop
出生(1786-11-18)1786年11月18日[1]
 大不列顛王國倫敦
逝世1855年4月30日(1855歲—04—30)(68歲)[1]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倫敦
國籍 英國
知名作品120齣劇樂作品、歌曲《甜蜜的家英語Home! Sweet Home!
所屬時期/樂派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擅長類型歌劇輕歌劇清唱劇芭蕾舞劇
位於東芬奇利墳場(East Finchley Cemetery)上比索爵士的紀念碑,可見其出生及死亡年份與《大英百科全書》上的紀錄不同。

亨利·羅利·比索爵士(英語:Sir Henry Rowley Bishop,1786年11月18日—1855年4月30日)[1]英國作曲家編曲家。他一生共創作及改編了約120齣舞台作品,涵蓋了歌劇輕歌劇清唱劇芭蕾舞劇。他的作品曾經被英國各大歌劇院上演,包括皇家歌劇院皇家劇院佛賀公園英語Vauxhall Gardens乾草劇院等。他亦曾於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擔任音樂教授,然而,現時最廣為世人所認識的,是一首短小的歌曲甜蜜的家英語Home! Sweet Home!》(Home! Sweet Home!)。而他以莎士比亞戲劇錯誤的喜劇》所創作的同名劇樂,當中為花腔女高音阿德里安娜所寫的歌曲《看,那溫柔的雲雀》(Lo, Here the Gentle Lark)亦是不少聲樂家用作展示歌藝的作品。

生平

[編輯]

比索出生於倫敦的一個基層家庭。13歲時輟學,跟隨他的一名堂表親於音樂出版社內工作,亦曾於新市學習成為一名騎師。後來他於倫敦有機會跟意大利作曲家方濟各·白英奇英語Francesco Bianchi (composer)(Francesco Bianchi)學習音樂和和聲學,1804年他寫成了第一首作品:音樂鬧劇《安祖蓮娜》(Angelina),並於馬蓋特上演;隨後他於1806年寫成了芭蕾舞劇《帖木兒與巴雅澤》(Tamerlane et Bajazet),並獲得在國王劇場上演[2],從此他便以劇樂作曲家的身份創作。1810年完成的歌劇《狂想》(The Maniac)更成為了他的事業里程碑,在獲得好評如潮的情況下,比索被委任成為皇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兼駐團作曲家,並擔任達14年之久[3];1813年他成為了皇家愛樂協會英語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的創會成員之一。1825年經演員埃利斯頓英語Robert William Elliston的介紹下,轉投至皇家劇院工作。他於1826年完成的歌劇作品《阿拉丁》曾經是與韋伯的《奧伯隆英語Oberon (Weber)》爭奪另一家劇院的委約作品,可惜落選了。因為此經歷,比索不再創作歌劇,反而開始把其他作曲家的歌劇作品進行改編。例如1827年在高雲花園上演《費加洛的婚禮》時,便介紹是比索重新從莫扎特的其他歌劇作品中選取音樂,再加入自己的音樂而組成的版本。當中包括了由他所寫成的詠嘆調Follow, follow o'er the mountain》。

1841年,比索獲愛丁堡大學委任為「里德英語John Reid (British Army officer)音樂教授」,但只上任了兩年便辭任。1842年他被冊封爵士。1848年,他接替威廉·克羅奇,成為牛津大學的「希特英語William Heather音樂教授」,一直至1853年。

有傳比索是共濟會成員,但現時仍未有確實的文獻或其他個人書信等證實。而他的晚年也被眾多的醜聞纏繞。他與第二任妻子安娜英語Anna Bishop結婚時,安娜比他年輕33年,並為比索生了三個孩子[4]。但是在1839年,安娜將比索及其三個子女都拋棄,與法國的作曲家兼豎琴家博克薩私奔。他倆更離開英國,到世界各處表演,直至博克薩於1856年於澳洲悉尼去世為止[4]

雖然擁有可觀的收入,但最終比索仍然因為貧窮而在1855年於倫敦去世,享年68歲。他及後被埋葬於倫敦北部的東芬奇利墳場英語East Finchley Cemetery內。

軼事

[編輯]

比索於1809年完成的歌劇《高加索的新娘》(The Circassian Bride)在皇家劇院完成首場公演後,其原稿因後來劇場失火而被燒毀,後來作曲家憑記憶及經修整後,重新再發行[5][3]

註釋

[編輯]
  1. ^ 1.0 1.1 1.2 按《大英百科全書》的紀錄,比索的出生年份為1786年,逝世年份為1855年,但位於他埋葬的東芬奇利墳場(East Finchley Cemetery)上的紀念碑,出生及死亡年份均延後了一年:即1787年出生、1856年去世。本條目現時暫依《大英百科全書》的紀錄為準。
  2. ^ The Works of Sir Henry Bishop,第83頁。刊載於 The Musical Quarterly,Vol. 4, No. 1 (1918年1月)。
  3. ^ 3.0 3.1 Geoffrey Brace: "Bishop, Henry Rowley", in: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MGG), biographical part, vol. 2 (Kassel: Bärenreiter, 1999), cc. 1686.
  4. ^ 4.0 4.1 Norman Gilliland, Grace Notes for a Year: Stories of Hope, Humor and Hubris From the World of Classical Music (Madison, Wisconsin: NEMO Productions, 2002), p. 9.
  5. ^ 《高加索的新娘》的鋼琴譜[失效連結],由國際樂譜典藏計劃提供,其中作曲家親自寫的「致公眾」公開信,見第13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