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從沒喜歡過你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從沒喜歡過你
書籍封面
創作者切斯特·布朗
出版時間1994
出版社繪圖和季刊出版社
初版
初刊於美味皮草
期號26–30
出版日期1991年10月至1993年4月

從沒喜歡過你》(英語:I Never Liked You)是加拿大漫畫家切斯特·布朗創作的圖像小說,最初以《Fuck》之名在1991至1993年布朗旗下漫畫雜誌美味皮草》的第26至30期連載,1994年再經繪圖和季刊出版社集結成書發行。小說主要關注布朗的內向性格,為此他很難同他人交談,特別是包括母親在內的異性。書中幾乎沒有對話,敘述也寥寥無幾,是布朗畫風較為簡潔的作品,部分頁面甚至只有一小幅圖案。

布朗憑藉突破禁忌的超現實主義連環漫畫《快樂小丑埃德》在20世紀80年代另類漫畫領域打響名氣,但在1989年接觸朱莉·多塞特喬·馬特的自傳漫畫作品後決定中止前作連載,轉為創作以個人經歷為題材的作品。多倫多漫畫家賽斯是布朗的好友,他的作品促使布朗在20世紀90年代初簡化畫面風格。作者原計劃把上一部圖像小說《花花公子》寫得更長,將《從沒喜歡過你》的情節也納入其中,但在計劃階段發現這樣太過複雜而放棄。此外,《從沒喜歡過你》還是他的最後一部早期自傳作品。

《從沒喜歡過你》獲得普遍好評,是20世紀90年代早期自傳體另類漫畫熱潮的重要作品,對傑弗里·布朗艾麗爾·施拉格安德斯·尼爾森等漫畫家頗具影響。布朗起初在書籍頁面使用黑色背景,但是2002年加入註釋的「新權威版」改成白色。

背景

[編輯]

切斯特·布朗Chester Brown)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離島郊區沙托蓋Châteauguay)長大,這裏法語人口佔多數,但英語人口也不少[1],其中布朗就不會說法語[2]。他很小喜歡漫畫雜誌,自稱少年時是書呆子。他本打算靠創作超級英雄漫畫安身立命,但高中畢業後在漫威漫畫DC漫畫求職均告失敗。[1]移居多倫多後,布朗發現地下漫畫和眾多小媒體[3]。1983年[1],他開始個人出版迷你漫畫美味皮草》(Yummy Fur[4]

多倫多漫畫家賽斯(圖)的作品促使布朗簡化作品風格

1986年[5],多倫多的漩渦漫畫Vortex Comics)出版社開始發行《美味皮草》。憑藉超現實主義連環漫畫《快樂小丑埃德》(Ed the Happy Clown)在另類漫畫領域打響名氣後,布朗接觸朱莉·多塞特Julie Doucet)和喬·馬特Joe Matt)的自傳漫畫作品,決定自行創作[6]多倫多漫畫家賽斯Seth)是布朗的好友,他的作品促使布朗開始簡化創作風格[7]。布朗以短篇作品開始試水自傳體裁,畫面佈局逐漸放開,畫作漸趨簡明[8]

從1991年的第25期開始,《美味皮草》改在蒙特利爾的繪圖和季刊出版社(Drawn and Quarterly)發行,該社於1992年把布朗的第一部圖像小說《花花公子》集結成書出版[6]。他起初打算把《花花公子》寫得更長,情節在已有基礎上延續至《從沒喜歡過你》,但在計劃階段發現這樣太過複雜而放棄[9]。《花花公子》主要講述布朗少年時無法自控地用色情雜誌自慰,因此產生強烈的罪惡感和焦慮感。小說獲得漫畫愛好者、評論家及其他漫畫家讚譽並獲哈維獎肯定,但也有評論批評書中物化女人、美化色情內容。《花花公子》雜誌出版商休·海夫納致信布朗,對性革命後長大的他仍會遭受這些困擾和焦慮表示同情。[10]

情節概要

[編輯]

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蒙特利爾郊區沙托蓋,布朗此時正值青春期,在書中簡稱「切特」(Chet)。他體型消瘦,留一頭長髮,行為笨拙、性格內向、不善言詞,只有通過繪畫才能更自如地自我表達。他總是莫名其妙地拒絕與女孩交流,哪怕兩人相互喜歡也不例外。切特基本上只能在腦中想像如何向女子表達情感,甚至面對母親也是如此。她與切特和弟弟高德(Gord)談論的一些問題讓兩個孩子感到難堪,而且灌輸給孩子的宗教教義迫使切特無法說出髒話,導致他在學校受人捉弄。

切特與鄰近地區的小孩玩捉迷藏等遊戲,女孩嘉莉對他情有獨鍾,每天都邀請他到家裏一起洗碗。嘉莉的姐姐康妮比切特高一年級,長着一頭金髮,為人跋扈,捉迷藏時經常與切特躲進茂密的草叢聊天打發時間,不過兩人基本上沒什麼共同點。康妮邀切特去看電影,但切特看到學校的男同學後故意坐到離她很遠的地方,以免被人發現約會後受戲弄。電影結束後,兩人一路無話地走回家。

沙托蓋在Southern Quebec的位置
沙托蓋
沙托蓋
故事情節發生在魁北克省沙托蓋

切特很喜歡鄰居家比她小兩歲的黑髮女孩斯凱(Sky),她的乳房很大,切特有時會幻想她來自慰。他剛向她告白就感到後悔,根本無法表達情感。斯凱主動聯繫切特,想要嘗試交往,但他不知該如何應對情緒,不敢和她呆在一塊兒。切特為她繪畫,用骨架代表自己,朝代表斯凱的小鳥伸手。嘉莉發現畫作並猜到其中含義,但切特矢口否認,爭吵甚至有發展成肢體衝突的趨勢,憤怒的嘉莉稱「我從沒喜歡過你!」

切特和弟弟很少探視住院的母親,哪怕到了醫院,切特也沒法對她表達感情。某天她不知何故在迷茫地徘徊時從樓梯上摔落,然後臥床不起而且無法連貫表達,並在不久後去世。斯凱想要陪在切特身邊,但切特總是找藉口拒絕。故事最後,切特不肯陪斯凱去看展會,自稱寧願聽他新買的Kiss合唱團專輯。

出版

[編輯]

1991年10月至1993年4月,《從沒喜歡過你》採用標題《Fuck》在第26至30期《美味皮草》首發連載[11]。據作者本人透露,與他的早期作品相比,本作雖未事先編寫完整腳本,但基本沒有即興發揮,內容都是計劃好的[12]

1994年,繪圖和季刊出版社將連環漫畫集結發行收藏版,書名改成《從沒喜歡過你》。布朗調整頁面佈局,刪除部分畫面,其中最大的改動就是刪掉開頭切特解釋行為動機的內容。[13]

布朗從1995年的漫畫文章《我媽有精神分裂症》(My Mom was a Schizophrenic)開始加入尾注,而且用得越來越頻繁[14],2002年面世的《從沒喜歡過你》「新權威版」就增加兩頁上下文尾注[6]。1994年收藏版的背景是黑色,2002年改成白色並調整畫面順序。對此作者表示:「我喜歡簡樸,覺得白色背景看上去更簡樸」。[12]「新權威版」還向讀者提供簡短附錄,告知各情節發生的時間和地點[15]

布朗在第七期《路易·里爾》(Louis Riel)宣佈召回前600本「新權威版」《從沒喜歡過你》,原因是印刷用紙過於透明。與未召回的版本相比,召回的書中還多出一幅帶有文字「我決定啥也不說」(「I decide to say nothing」)的圖畫。[16]

風格與分析

[編輯]

學者查爾斯·哈特菲爾德(Charles Hatfield)認為,布朗的自傳體作品一直在通過不同角度傳達「環境改變人」的理念,其中既有「賈斯汀·格林Justin Green)的緊迫感」,又體現出「哈維·佩卡爾Harvey Pekar)特別的平凡感」,兩人作品對自傳體漫畫影響深遠。布朗用毫不留情的手法描繪自己少年時代不善交際[17],雖然身處反叛而混亂的20世紀70年代,但在保守性格和嚴格遵從教義的父母影響下[18],他的青春期不像許多同齡人那樣充斥性與毒品[19]

即便是在身患精神分裂症的母親垂死之時,切特依然無法用言辭向她表達情感,這種不善表達也令讀者對他難以認同

布朗的母親(1923至1976年)患有精神分裂症[20]。書中雖未明示[21],但可以從她與切特兄弟二人說起尷尬話題的情節推斷出來,兩個孩子不知所措的反應又令尷尬感更強[18]。布朗在1995年的漫畫文章《我媽有精神分裂症》中直面母親的精神疾病,並在文中表達反精神醫學立場[22]

切特在小說中幾乎完全沒有表情[23],讀者對之感到疏遠,難以產生同情或認同感[24]。漫畫家兼評論家佩珀·佩雷斯(Pepo Pérez)認為,這會導致讀者難以真正理解書中人物[25]。布朗在「新權威版」的附錄中表示,文中對話僅憑記憶創作,有可能與實際不符,位置及其他細節同樣受記憶影響。學者伊利沙伯·埃爾·雷菲(Elisabeth El Refaie)認為,作者的上述申明讓作品在真實的基礎上更顯深刻和真誠。[15]評論員麥克斯·馬吉(C. Max Magee)感覺書中對尷尬感和情感空虛的表述可與丹尼爾·克魯斯Daniel Clowes)與克里斯·韋爾Chris Ware)的作品相提並論[26]

文中情節以小插曲形式展開[27],基本沒有任何畫面說明事件背景。哈特菲爾德稱,「雖然故事是以平凡的日常事務為背景……但(這些小插曲)就像做夢一樣無處不在地彈出一大串……有時讓人毛骨悚然」。[28]與作者前一部圖像小說《花花公子》相比,布朗在本作中極少採用第三人稱敘事,情節幾乎完全通過圖像和非常有限的對話表述[28]。書中頁面佈局也很稀疏,有時一整頁都只有很小的單幅畫面[29],但也有七到八張圖畫組成的頁面[30]。畫面重複和佈局會影響節奏,令情節放緩或加快[18]

布朗不再沿用早期作品的網格佈局,使用各種有機形式排版[31]。他用背景奠定氣氛,有時與畫面內容協調,有時形成對比。以切特和康妮從電影院回家的畫面為例,路上冰雪覆蓋、天空星光璀璨,本是十分浪漫的情境,但畫面中尷尬的沉默在對比之下漸趨強烈,令人物看起來更顯微不足道[18]

《從沒喜歡過你》的繪畫風格遠比布朗早期作品簡潔,而且更注重肢體語言和表情而非文字細節[13]。圖案採用畫筆繪製,比布朗其他絕大多數作品更簡明和稀疏,但還是有大量陰影線[32],背景貼近自然,與瘦小而扭曲的人物對比顯著[33]。布朗從《花花公子》開始簡化繪畫風格,對早期風格很不滿意,打算找到中意的新途徑。他在《從沒喜歡過你》中繼續沿用簡明風格,而且要比前作更進一步。[32]書中部分沒有生命的事物成為畫面焦點,用於表達特殊含義,如切特放學後打包蘇打餅乾的習慣,以及家裏的房子。評論員達西·沙利文(Darcy Sullivan)認為,這所房子在《從沒喜歡過你》和《花花公子》中擁有同等地位。[34]

布朗創作時先完成圖案,之後再繪製邊框,這樣邊框就是圍繞圖片手繪而成,不可能保持規則形狀,類似埃爾南德斯兄弟Hernandez brothers)和羅伯特·克朗姆的創作風格。[35]他先畫好每幅圖畫,之後再分配到各個頁面組合[30]。最初的連載和第一個收藏版採用黑色背景,2002年版改為白色[28]

評價和影響

[編輯]
布朗(攝於2009年)於2011年推出頗具爭議的圖像小說《付出代價》,再度涉及他和女人的關係,提倡賣淫業合法化

布朗的自傳體作品是從20世紀70年代取材,經過持續發展,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達到高潮。他毫無掩飾和敢於自嘲的創作態度對漫畫家傑弗里·布朗(Jeffrey Brown)和艾麗爾·施拉格(Ariel Schrag)頗具影響,稀疏的頁面佈局深得安德斯·尼爾森(Anders Nilsen)青睞[7]。沙利文在小說連載完成時稱讚本作是布朗「向前邁出一大步,是成人漫畫的引領之光」[13]。美國漫畫家吉爾伯特·埃爾南德斯Gilbert Hernandez)斷言,《花花公子》和《從沒喜歡過你》很可能是除《鼠族》外最優秀的視覺文學作品[36]。英國漫畫家埃迪·坎貝爾Eddie Campbell)稱三部作品是「史上最敏感的漫畫」[37],美國漫畫作家海蒂·麥克唐納Heidi MacDonald)稱讚《從沒喜歡過你》堪稱「傑作」,「與任何成年禮電影相比也不遑多讓」[38]

哈特菲爾德讚揚布朗的誠實、敏銳的觀察力和敘事能力[17],表示他非常喜歡書中頁面「跟我藏起來」(「hide with me」)[39][28]。評論員奧斯卡·帕爾默(Óscar Palmer)認為小說堪稱「清醒與克制的典範之作,」「無論和任何媒體作品相比,書中對少年時代的描繪都極其殘酷、令人絕望」[25]。編劇兼評論家聖地亞哥·加西亞(Santiago García)表示,《從沒喜歡過你》證明布朗堪稱漫畫大師[25]。挪威漫畫家傑森Jason)聲稱,《從沒喜歡過你》是他最喜歡的自傳作品[40]

《從沒喜歡過你》與賽斯的《堅持生活就美好》(It's a Good Life, If You Don't Weaken),以及馬特的《可憐蟲》(The Poor Bastard)是20世紀90年代自傳體漫畫熱潮的重要作品[25]。1999年,《漫畫期刊》評選20世紀百佳英語漫畫,「《美味皮草》刊登的自傳體漫畫」排在第38位,其中包括《花花公子》、《從沒喜歡過你》及多部短篇[17]。2001年,史蒂芬·韋納(Stephen Weiner)將《從沒喜歡過你》列入《101部最佳圖像小說》(The 101 Best Graphic Novels),推薦所有喜歡傑羅姆·大衛·沙林傑小說《麥田捕手》的讀者欣賞[41]

布朗從第19期《美味皮草》刊登的《海爾德》(Helder)開始創作自傳漫畫,《從沒喜歡過你》則是收尾之作,連載完成後《美味皮草》再發行兩期便停刊。繪圖和季刊出版社業主克里斯·奧利弗羅斯(Chris Oliveros)說服布朗從1994年開始直接在該社發行《水下》(Underwater)。2011年,布朗推出圖書小說《付出代價》(Paying for It)回歸自傳題材,再度涉及他和女人的關係,書中為賣淫業合法化搖旗吶喊[42]

參考資料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1.0 1.1 1.2 Bell & 2006,第144頁
  2. ^ Epp & 2013,第120頁
  3. ^ Juno & 1997,第132頁
  4. ^ Juno & 1997,第131頁
  5. ^ Bell & 2006,第146頁
  6. ^ 6.0 6.1 6.2 Køhlert & 2012,第378頁
  7. ^ 7.0 7.1 Køhlert & 2012,第381頁
  8. ^ Grace,Hoffman & 2013,第xviii頁
  9. ^ Juno & 1997,第140頁
  10. ^ Grace,Hoffman & 2013,第xx頁
  11. ^ Lefèvre & 2010,第313頁
  12. ^ 12.0 12.1 Verstappen & 2007
  13. ^ 13.0 13.1 13.2 Sullivan & 1994,第53頁
  14. ^ Park & 2011
  15. ^ 15.0 15.1 El Refaie & 2012,第166頁
  16. ^ Boluk & 2004,第88頁
  17. ^ 17.0 17.1 17.2 Hatfield & 1999,第67頁
  18. ^ 18.0 18.1 18.2 18.3 Sullivan & 1994,第54頁
  19. ^ Bell & 2006,第158頁
  20. ^ Sim & 2003
  21. ^ Hatfield 2008; Williams.
  22. ^ Birch 2012,第174頁; Williams.
  23. ^ El Refaie & 2012,第202頁
  24. ^ El Refaie 2012,第197頁; Serrano 2007.
  25. ^ 25.0 25.1 25.2 25.3 Serrano & 2007
  26. ^ Magee & 2006
  27. ^ Grace,Hoffman & 2013,第xxi頁
  28. ^ 28.0 28.1 28.2 28.3 Hatfield & 2008
  29. ^ Lefèvre & 2009,第161頁
  30. ^ 30.0 30.1 Køhlert & 2012,第380頁
  31. ^ Santoro & 2010
  32. ^ 32.0 32.1 Juno & 1997,第135頁
  33. ^ Køhlert & 2012,第379–380頁
  34. ^ Sullivan & 1994,第54–55頁
  35. ^ Wolk & 2007,第153頁
  36. ^ Bell 2006,第156頁; Gravett; Thompson 2004,第84頁.
  37. ^ Bell & 2006,第156頁
  38. ^ MacDonald & 2011
  39. ^ Brown & 2002,第33頁
  40. ^ Heater & 2009
  41. ^ Weiner & 2001,第7頁
  42. ^ Grace,Hoffman & 2013,第xxi, xxv頁

書籍

[編輯]

期刊雜誌

[編輯]
  • Hatfield, Charles. Spurgeon, Tom , 編. No. 38: The Autobiographical Stories in Yummy Fur. The Comics Journal (Fantagraphics Books). 1999-02, (210): 67. ISSN 0194-7869. 
  • Sim, Dave. "Getting Riel", part 1. Cerebus (Aardvark-Vanaheim). 2003-10, (295) [2020-08-04]. ISSN 0712-77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 Sullivan, Darcy. The Four Letter Heart. The Comics Journal (Fantagraphics Books). 1994-11, (172): 53–55. ISSN 0194-7869. 
  • Thompson, Kim. Gilbert Hernandez interview. The Comics Journal (Fantagraphics Books). 2004-02, (158). ISSN 0194-7869. 

網頁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