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現代主義
元現代主義是指通過後現代主義的方式表現出的後現代主義之後的一系列文化議題。許多元現代理論家將其描述為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的調解。也有人認為這個詞也包含一些前現代(土著的和傳統的)文化的元素。元現代主義是描述後現代之後文化的眾多嘗試之一。
詞語的歷史
[編輯]2002年,加拿大文學理論家琳達·哈欽表示,後現代主義之後出現的事務需要一個新的標籤。她寫道:「我們只能說:一切都結束了……後現代主義的時代已經過了,即使它的話語策略和意識形態批判仍在存在。就像現代主義一樣,仍存在於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後現代主義之後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新標籤。因此,斷言,留給讀者這一挑戰,為了新世紀找到它並命名。」 [3]
早期用法
[編輯]「元現代」一詞早在1975年就出現了,當時學者馬斯烏德·扎瓦爾扎德用它來描述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文學敘事中出現的一組文學技巧。 [4]
1999年,莫約·奧克迪吉使用了「元現代」一詞,將其應用於當代非裔美國藝術,提出「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延伸和挑戰」。 [5] 2002年,安德烈·弗拉尼在分析蓋伊·達文波特的作品時,將元現代主義定義為一種「在現代主義之後……既是一種背離,也是一種延續」的美學。 [6] [7]元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係被視為「超越了致敬,是與現代主義方法的重新結合,以解決遠遠超出現代主義者本身範圍或興趣的主題」。 [6]
2007年,亞歷山德拉·杜米特雷斯庫將元現代主義描述為部分與後現代主義的一致,部分是後現代主義的出現,部分是對後現代主義的回應,「擁護這樣一種觀點,即只有在它們的相互聯繫和不斷修正中,才有可能把握當代文化和文學現象的本質。」 [8]
韋爾默倫和范·登·阿克
[編輯]2010年,文化理論家Timotheus Vermeulen和Robin van den Akker使用「元現代主義」一詞,對後現代主義之後的理論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9] [10]在他們的論文中他們在《元現代主義筆記》中斷言,2000 年代的特點是典型現代主義立場的回歸,但並沒有放棄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的後現代心態。他們認為,元現代主義情感「可以被視為一種知情的天真、務實的理想主義」以回應氣候變化、金融危機、政治不穩定和數字革命等近期全球事件。 [9]他們斷言,「相對主義、諷刺和模仿藝術為主的後現代文化」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強調參與、情感和通過「諷刺的真誠」講故事的情感。 [11]
前綴「meta-」與其說是指反思立場或反覆思考,不如說是指柏拉圖說的 metaxy,它表示(元)對立的極點之間以及超越(元)極點之間的運動。 [9] Vermeulen 和 van den Akker 將元現代主義描述為一種「感覺結構」,它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搖擺,就像「在無數極點之間擺動的鐘擺」。 [12]
他們寫道:「在本體論上,元現代主義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搖擺。它在現代熱情與後現代諷刺之間搖擺,在希望與憂鬱之間搖擺,在天真與睿智之間搖擺,在同情與冷漠之間搖擺,在統一與多元之間搖擺,在整體與碎片之間搖擺,純粹和模糊。事實上,通過來回擺動,元現代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進行協調。」 [2]
根據 Vermeulen 的說法,對於元現代主義一代人,「宏大敘事既是必要的,又是問題所在,希望不是什麼能隨便懷疑的東西,愛也不一定是應該嘲笑的東西。[13]
浪漫主義情感的回歸被認為是元現代主義的一個關鍵特徵,Vermeulen 和 van den Akker 在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建築以及巴斯·揚·阿德爾、彼得·多伊格、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凱伊·多納奇、查爾斯·埃弗里和拉格納·基亞坦森等藝術家的作品中觀察到這一點。 [9]他們聲稱,元現代主義的新浪漫主義方法是本着「將平凡與意義、尋常與神秘、熟悉與看上去的陌生、有限與無限的外表重新表徵「的精神。通過這樣,這些藝術家試圖「重新感知從視線中消失的未來」。 [9]
Vermeulen 斷言: 「元現代主義並不是一種哲學——它意味着一種封閉的本體論——更像是一種大眾化的嘗試,或者一種開源文檔,將我們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聯繫起來,解釋它在政治經濟學和藝術領域中的作用。」[13]
參考文獻
[編輯]- ^ Kovalova, Mariia; Alforova, Zoya; Sokolyuk, Lyudmyla; Chursin, Oleksandr; Obukh, Liudmyla. The digital evolution of art: current trend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tamodernism (PDF). Revista Amazonia Investiga. 2022-10-18, 11 (56): 114–123. ISSN 2322-6307. S2CID 253834353. doi:10.34069/AI/2022.56.08.12 (英語).
- ^ 2.0 2.1 Vermeulen, Timotheus; van den Akker, Robin. Notes on metamodernism. Journal of Aesthetics & Culture. 2010, 2 (1): 5677. ISSN 2000-4214. S2CID 164789817. doi:10.3402/jac.v2i0.5677 (英語).
- ^ Hutcheon, Linda. 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181.
- ^ Zavarzadeh, Mas'ud. The Apocalyptic Fact and the Eclipse of Fiction in Recent American Prose Narratives.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9 (1). 1975: 69–83. ISSN 0021-8758. JSTOR 27553153.
- ^ Okediji, Moyo. Harris, Michael , 編. Transatlantic Dialogue: Contemporary Art In and Out of Africa. Ackland Museum,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1999: 32–51 [26 July 2014]. ISBN 97802959793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9).
- ^ 6.0 6.1 Furlani, Andre. Postmodern and after: Guy Davenport.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2002, 43 (4): 713. JSTOR 1209039. doi:10.2307/1209039.
- ^ Furlani, Andre. Guy Davenport: Postmodernism and Afte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7.
- ^ Dumitrescu, Alexandra. Interconnections in Blakean and Metamodern Space. On Space. Deakin University. [15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March 2012).
- ^ 9.0 9.1 9.2 9.3 9.4 Vermeulen, Timotheus; van den Akker, Robin. Notes on metamodernism. Journal of Aesthetics & Culture. 2010, 2 (1): 5677. ISSN 2000-4214. doi:10.3402/jac.v2i0.5677 (英語).
- ^ Eve, Martin Paul. Thomas Pynchon, David Foster Wallace and the Problems of Metamodernism (PDF). Journal of 21st-century Writings. 2012, 1 (1): 7–25 [28 July 2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3 February 2014).
- ^ Levin, K. How PoMo Can You Go?. ARTnews. 15 October 2012 [14 Jul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 ^ Kunze, Peter (編). The Films of Wes Anderson: Critical Essays on an Indiewood Ic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 ^ 13.0 13.1 Potter, Cher. Timotheus Vermeulen talks to Cher Potter. Tank. Spring 2012: 215.
外部連結
[編輯]- Notes on Metamodern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ebzine founded by Vermeulen and van den Akker)
- The Metamodernist Manifest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hat is Metamoder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log)
- Metamoder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log)
- After Postmodern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YouTube video 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