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加拿大—德國關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加拿大-德國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加拿大

德國
位於柏林的加拿大駐德國大使館
位於渥太華的德國駐加拿大大使館

加拿大—德國關係是指加拿大德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這兩個國家都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

歷史

[編輯]

1776年之前

[編輯]

1663年至1763年間,許多德國移民前往新法蘭西定居。英國征服新斯科舍之後,又有許多德國人來到當地定居。

1776年至1900 年

[編輯]

美國革命後,許多效忠於大英帝國的德裔移民離開美國前往加拿大定居。

1900年至今

[編輯]

20世紀初,英國為了遏制德國,便決定將部署於加拿大的海軍調離至本國海域防衛。[1] 德意志帝國海軍因此一度計劃攻擊加拿大。 [2]

1908年至1909年,加拿大出現親英情緒和反德情緒。有人呼籲要援助祖國英國。 [3]羅伯特·萊爾德·博登領導的反對派保守黨要求加拿大當局向英國皇家海軍捐款,但一要求被自由黨籍的加拿大總理威爾弗里德·洛里埃[3]1909年8月,英國敦促加拿大人建立自己的海軍。1910年5月4日,加拿大皇家海軍成立。 [4]然而新的加拿大皇家海軍只有兩艘巡洋艦,一艘部署於大西洋沿岸,另一艘部署於太平洋沿岸。德意志帝國海軍負責人向德意志皇帝表示,加拿大皇家海軍對德意志帝國海軍來說完全沒有威脅。 [5]

1914年8月1日,德國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德國宣戰。許多加拿大境內的德國人逃到美國。 [6]

巴黎和會召開後,由加拿大總理羅伯特·萊爾德·博登率領的加拿大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在巴黎和會上,加拿大支持英國方面向德國提出的索賠。 [7]

威廉·萊昂·麥肯齊·金擔任加拿大總理期間認為《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過於苛刻,並認為條約需要修改。 [8]1937年6月,威廉·萊昂·麥肯齊·金首次訪問德國。威廉·萊昂·麥肯齊·金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 [9]麥肯齊·金於1937年6月19日在柏林會見了阿道夫·希特拉[10]威廉·萊昂·麥肯齊·金稱讚希特拉是一個熱情、有愛心的人、真誠的人、真正的愛國者,他還表揚希特拉關心普通民眾。 [10]

1939年7月,威廉·萊昂·麥肯齊·金寫信給希特拉,呼籲他不要發動世界大戰。 [11]

1933年至1939年間,加拿大隻接受了2000名來自德國的難民。 [12]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英國國王向德國宣戰一周後,加拿大同樣對德國宣戰。 [13]

加拿大派兵前往意大利和西北歐戰場作戰。在二戰期間加拿大有42,000人陣亡,另有55,000人受傷。 [14]

1946年5月,威廉·萊昂·麥肯齊·金宣佈從歐洲撤軍。 [15]

戰後

[編輯]

韓戰爆發後,許多國家擔心蘇聯趁機進攻西德。1951年1月16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訪問渥太華[16]之後加拿大政府決定向西德派駐兩個師。 [17] 不過最終出於成本等原因,加拿大隻向西德派出了一個旅。 [17]

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並且該組織的成員國開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這使得加拿大方面感到不滿,加拿大方面認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施加的關稅使得加拿大商品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18]鑑於加拿大已向西德派出了一支旅,許多加拿大官員向美國表示歐洲經濟共同體應降低來自北美的商品關稅。 [18] 1958年,加拿大駐西德大使向西德總理康拉德·阿登納提交了一份抗議信,加拿大方面在信中表示反對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19] 1959年加拿大國防部長訪問波恩期間,加拿大國防部長表示除非歐洲經濟共同體降低其對加拿大商品施加的關稅要否則加拿大的一支旅將撤出西德。 [20] 1969年4月3日,加拿大總理皮埃爾·特魯多表示加拿大在歐洲部署的部隊將削減50%。 [21]

1975年,赫爾穆特·施密特承諾遊說歐洲經濟共同體以降低該組織對加拿大商品徵收的關稅;皮埃爾·特魯多則承諾若歐洲經濟共同體降低關稅,加拿大會在北約方面投入更多資金。 [22]皮埃爾·特魯多擔任加拿大總理期間加拿大陸軍購買了128輛西德製造的豹式坦克[23]1975年8月1日,加拿大與東德建立外交關係。

1991年9月17日,加拿大國防部長表示加拿大將在1995年之前撤出該國在德國部署的旅,除非德國人希望該旅留下。 [24]最終所有加拿大軍隊於1993年7月30日離開德國。 [25]

領事館

[編輯]

德國除了在渥太華設有大使館外,還在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設有領事館。

人口

[編輯]

10%的加拿大人聲稱擁有德國血統。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arty & Hadley 1991,第22-24頁.
  2. ^ Sarty & Hadley 1991,第47頁.
  3. ^ 3.0 3.1 Sarty & Hadley 1991,第25-26頁.
  4. ^ Sarty & Hadley 1991,第27-28頁.
  5. ^ Sarty & Hadley 1991,第29頁.
  6. ^ Bloch 1992,第8頁.
  7. ^ MacMillan 2001,第187頁.
  8. ^ Graham Fry 1999,第300-305頁.
  9. ^ Teigrob 2019,第12頁.
  10. ^ 10.0 10.1 Ascher 2012,第84頁.
  11. ^ Ascher 2012,第85頁.
  12. ^ Bergen 2012,第36頁.
  13. ^ C.P. Stacey, Canada and the Age of Conflict: Volume 2: 1921-1948, The Mackenzie King Era (U of Toronto Press, 1981) .
  14. ^ Granatstein, Canada's War pp 419–420.
  15. ^ Campbell 2013,第12頁.
  16. ^ Morton 1999,第236頁.
  17. ^ 17.0 17.1 Morton 1999,第237頁.
  18. ^ 18.0 18.1 Campbell 2013,第82-83頁.
  19. ^ Campbell 2013,第82頁.
  20. ^ Campbell 2013,第171頁.
  21. ^ Campbell 2013,第180頁.
  22. ^ Bothwell & Granatstein 1991,第253頁.
  23. ^ Bothwell & Granatstein 1991,第253-255頁.
  24. ^ Morton 1999,第276頁.
  25. ^ Morton 1999,第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