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喀琅施塔得級戰鬥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喀琅施塔得級戰鬥巡洋艦
Кронштадт
1942年6月1日,德空軍航空偵察時,所拍到的喀琅施塔得號,當時仍在建造中。
概觀
艦種重巡洋艦
擁有國 蘇聯
前型博羅季諾級戰鬥巡洋艦英語Borodino-class battlecruiser
次型史達林格勒級戰鬥巡洋艦
製造廠列寧格勒海軍部造船廠
尼古拉耶夫尼古拉耶夫北方造船廠英語Shipyard named after 61 Communards
動工1939年
服役從未服役
結局建造中止,1947年拆解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39,660公噸
滿載排水量42,831公噸
全長242.1米(794英尺3英寸)
全寬31.6米(103英尺8英寸)
吃水9.7米(31英尺10英寸)
動力3 × 蒸氣渦輪發動機
12 × 水管式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
最高速度32節(59公里/小時)
續航距離15,372公里(14.5
乘員1,819人
武器裝備3 × SK C/34 38釐米雙聯裝艦炮
4 × 152毫米雙聯裝艦炮
4 × 100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炮
6 × 37毫米四聯裝防空炮
裝甲上層甲板:90毫米
下層甲板:30毫米
水線裝甲帶:230毫米
炮塔:305毫米
炮座:330毫米
司令塔:330毫米
水密隔艙:275~330毫米
艦載機2 × 貝列耶夫Be-4水上偵察機英語Beriev Be-4
1 × 艦載機彈射器

喀琅施塔得級戰鬥巡洋艦俄語:Кронштадт;英文:Kronshtadt-class battlecruiser)是前蘇聯海軍於1930年代後期下訂的一款大型巡洋艦,正式開發代號為69型重巡洋艦(俄語:Тяжёлые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69:英文:Pr.69 heavy cruisers[1])。

根據1939年8月的建造計劃,計劃建造同型艦16艘,但在1940年7月和1940年10月分別縮減到4艘和2艘。該型艦計劃以重要軍事港口或城市命名,實際開工2艘:喀琅施塔得、塞瓦斯托波爾。

曲折背景

[編輯]

背景

[編輯]

自1922年蘇聯成立以來,受到俄國內戰和一戰的摧殘,原本沙俄時期的造船產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蘇聯也僅僅繼承了沙俄時期的一批老舊的軍艦。

也正是這樣的狀況,加上對共產主義的厭惡,當時的西方海軍大國完全沒有在意蘇聯,甚至是1922年簽訂限制海軍軍備競賽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時都沒有邀請蘇聯參加。

當然除了外部環境對蘇聯的輕視外,蘇聯內部在列寧領導時期對發展海軍也非常不重視。因為當時大力發展國內基礎經濟才是重中之重,並且列寧和托洛茨基都認為海軍是「資本主義的昂貴玩具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這也讓蘇聯成立初期海軍的發展極其緩慢。

但到了二十世紀30年代斯大林掌權時期,此時的大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外部,在經歷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十餘年短暫和平的「海軍假日」時期後,各個西方海軍列強眼看條約快到期了紛紛在私下裏又開始了海軍軍備競賽,雖然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延續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內容並加了更多的限制,但也擋不住各國私下裏積極發展;與其同時,在蘇聯內部環境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在1933年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蘇聯完成了「計劃經濟」的轉型以及工業化發展,國內生產力和經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國內資源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開始向軍工業傾斜,也為發展海軍鋪好了路。

此時正是蘇聯可以大力發展海軍的好時機,斯大林顯然不會錯過這麼一個大好機會,於是開始大力發展海軍。

前身 22型巡洋艦

[編輯]

不過蘇聯對於建造新型軍艦方面可以說是毫無經驗,於是後來在意大利安薩爾多公司(Ansaldo)的協助下設計了26型巡洋艦。

在吸收了一些造船技術和經驗後,斯大林開始了本國自研軍艦的道路,1934年他下令讓第一中央造船設計局設計一型可以擊敗所有《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的各國條約型重巡洋艦的大型巡洋艦,而由於蘇聯沒有簽署華盛頓條約,所以可以不受約束的自由設計。但設計局提交了諸多方案後,並沒有出現一款能讓海軍滿意的設計。

1936年7月,斯大林批准了蘇聯國防部制定的「大艦隊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在1937-1943年內建造533艘各類艦艇,打造一支足以與任何資本主義國家艦隊匹敵的蘇聯艦隊。雖然這個計劃不切實際,但在當時沒人敢對斯大林提出質疑。

之前研製的打擊條約巡洋艦的大型巡洋艦的項目在「大艦隊計劃」中被正式定為「22工程」,也就是「22型巡洋艦」。這次蘇聯為「22型巡洋艦」定下了確切的指標:排水量2~2.3萬噸,航速34節左右,搭載三座三聯裝254毫米口徑主炮炮塔,這種設計指標在當時對蘇聯依舊是非常苛刻難以實現。

不過,隨着1937年「大清洗」運動的開始,負責22型巡洋艦項目的幾名設計師先後被捕並被處決,導致22型項目因停滯不前再加上指標問題被取消。

建造

[編輯]

在「22項目」夭折後,蘇聯海軍認為還是需要一款能專門對付敵軍巡洋艦的高速艦船,後將「22項目」改為「69項目」,並按照老指標重新開始設計,設計於1938年6月完成。不過此時斯大林又提了一條新的要求,他要求69型巡洋艦的性能可以超越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戰鬥巡洋艦。由於沙恩級配備的是九門283毫米主炮,所以這意味着老指標中的254毫米主炮必須得換為大於283毫米的主炮,整個設計也要因此推倒重來。設計部門在研究沙恩級的設計後,將新設計的指標定為32870噸排水量,主炮口徑升到12英寸(305毫米),但航速從34節下降到32節。新設計在1938年10月完成。但是這次在向海軍部提交設計草案審核時,海軍部提出該級的裝甲設計太過於薄弱,需要修改。於是設計部門在繼續研究了法國鄧寇克級戰艦以及日本海軍的金剛型戰艦以後,再次對設計進行了修改,最終設計方案為排水量35000噸,和沙恩級相當,主炮依舊是九門305毫米主炮,航速32節。

這次的設計得到了斯大林本人和海軍雙方的滿意,隨後69型首艦喀琅施塔得號和二號艦塞瓦斯托波爾號在1939年11月開始建造,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 1939年,本級開始動工,預計於1944年完工。然而,斯大林的「海軍建設計劃」遠比造船和武器工業所能承擔的更為雄心勃勃。這些艦船的設計過程相當複雜且漫長,這是由於不斷變換的要求和大清洗造成的。在建造工程開始,一路到兩年後的1941年6月22日,武器和機械的模型甚至都還未完成。因此,海軍部像是遇見後來的事實,先於1940年從德國購買了12門380毫米SK C/34主炮,以及雙聯裝炮塔——與俾斯麥級所使用的那款相似。為裝上這些艦炮,海軍部將部分區域重新設計。然而,實際上,直到隔年,即納粹入侵的那年,都未曾有炮塔運到蘇聯。

至1941年6月21日,喀琅施塔得、塞瓦斯托波爾已經分別完成了將近10.6%和11.6%的工程進度。在戰爭期間,喀琅施塔得的裝甲板在列寧格勒圍城戰中被大量拆解用來建造不同種類的防禦工事;塞瓦斯托波爾則因尼古拉耶夫淪陷,艦上鋼材被大量拆解,其中一部分運往了德國。德國人在撤離時還炸毀了其艦體導致完全報廢。

基本配置

[編輯]

喀琅施塔得級的艦體總長250.5米,寬31.6米,水線長240米。滿載時的吃水為9.45米。按設計,其標準排水量為35240公噸,滿載則為41539公噸。由於其設計圖的反覆修改,本級的排水量在日後則增加到標準36250公噸、滿載42831公噸。由於額外的吃水淹沒更多的船體體積,使得滿載的吃水深度增加到9.7米,而水線長度更是增長到242.1米。然而,縱使有更大的吃水面積,卻未影響機動性,由於蘇聯研發出更高效的馬達,和調整螺旋槳配置,令增重的影響得到緩解,讓航速仍舊保持不變[2]

本級的船體非常的飽滿,具有0.61的方形系數,這比法國鄧寇克級的0.54,還有德國O級的0.52,以及美國阿拉斯加級的0.5266還要高,這代表:需要很多馬力才能開出設計上的速度。為解決此情況,史達林決定讓本級使用三軸螺旋槳,增加了軸承載和減少了推進效率,減少整體排水量,但縮短了裝甲中心部的長度。鉚接的船殼由24個橫向隔板細分,中心部分使用縱向骨架,而中心部前後的結構則使用橫向骨架。305毫米艦炮艦船的穩心高度為2.8米,而380毫米艦炮艦船的穩心高度則降至2.58米。戰術直徑(迴轉圓半徑)英語Tactical diameter估計約為1200米[3]

喀琅施塔得級艦艇配備兩架貝列耶夫Be-4水上偵察機英語Beriev Be-4,這些水上飛機會由放置在煙囪之間,並由位在該處的飛機彈射器發射[4]

裝甲

[編輯]

該級的裝甲設計部分比較一般,主裝甲帶厚230毫米。下邊緣有弧度,向外傾斜6度。水線裝甲帶長185米,覆蓋了76.8%的水線部分,橫向艙壁厚330毫米,後艙壁厚275毫米,並且擁有一個防魚雷凸起和縱向艙壁.

該級水平裝甲比較薄弱,上層甲板只有14毫米厚,下面由90毫米厚的裝甲和30毫米厚的碎片裝甲。

主炮塔有305毫米厚的正面和背面裝甲,125毫米厚的側面和頂部裝甲。副炮塔有100毫米的裝甲。防空炮有50毫米厚的裝甲。

結局

[編輯]

由於主炮沒有就位,這級的建造,基本上已胎死腹中。所以旗艦喀琅施塔得號只完成艦體(建造進度10%),就被擱置在船廠的角落。旗艦都如此對待,更別提二號艦(塞瓦斯托波爾)了。戰爭期間,蘇聯曾考慮將其改裝為航空母艦,但很快地,這個想法被否決。最終,等待兩艘船的結局是:戰爭結束後(1947年)報廢。

資料來源

[編輯]
  1. ^ Васильев А. М., Морин А. Б. Суперлинкоры Сталина.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Кронштадт», «Сталинград» 3500 экз. М.: Коллекция, Яуза, ЭКСМО. 2008: 39 и др. ISBN 978-5-699-28259-3 (俄語). 
  2. ^ McLaughlin1,第107, 112頁.
  3. ^ McLaughlin1,第107, 112, 115頁.
  4. ^ Usov & Mawdsley,第382頁.

參考書目

[編輯]
  • Budzbon, Przemysław. Soviet Union. Chesneau, Roger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318–346. ISBN 0-85177-146-7. 
  • Budzbon, Przemysław; Radziemski, Jan & Twardowski, Marek. Warships of the Soviet Fleets 1939–1945. I: Major Combatant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22. ISBN 978-1-68247-877-6.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459-4. 
  • Garzke, William H. Jr. & Dulin, Robert O. Jr. British, Soviet, French, and Dutc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I. London: Jane's. 1980. ISBN 0-7106-0078-X. 
  • McLaughlin, Stephen. Project 69: The Kronshtadt Class Battlecruisers. Preston, Antony (編). Warship 2004. London: Conway's Maritime Press. 2004: 99–117. ISBN 0-85177-948-4. 
  • McLaughlin, Steve. Question 52/90: Kronstadt and Stalingrad Class Battlecruisers.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91, XXVIII (4): 408–411. ISSN 0043-0374. 
  • Usov, V. Iu. & Mawdsley, Evan. The Kronshtadt Class Battle Cruisers.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91, XXVIII (4): 380–86. ISSN 0043-037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