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27年-1945年
1949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種類步兵
駐軍/總部上海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是國民革命軍所轄的軍事力量,曾三度組建。[1]最初該番號為地方軍閥部隊所用,至抗戰期間中央化,最後成為中國青年軍運用的部隊番號。

安徽軍閥系統

[編輯]

1925年冬浙奉戰爭後,孫傳芳委陳調元安徽軍務善後督辦率江蘇陸軍第6師入皖,收編了皖軍第1混成旅,成為皖軍總司令。陳調元在1926年指揮江蘇陸軍第6師與安徽陸軍第1、2、4混成旅,任九江上游前敵總司令,與國民革命軍交戰。北伐軍攻打南昌時,陳調元在九江故意按兵不動。1926年11月敗於國民革命軍第七軍退回到南京。由於孫傳芳的主力在江西省的北伐戰役中遭到重創,認為孫傳芳統治已將不保的陳調元在1927年3月孫傳芳退往揚州後,即與武漢國民政府進行談判,並決定所部北洋陸軍第六師與安徽陸軍第1、2、4混成旅投誠改編,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改編時,所轄部隊包括:

蔣介石派黃埔一期王君培上校帶着80多個青年學生到該軍成立了政治訓練處。第三十七軍1927年6月北渡長江參與北伐,打到山東南部。1927年7、8月孫傳芳張宗昌組成聯軍反攻,第三十七軍撤回蕪湖。1932年11月,第三十七軍新增編一個教導師,軍參謀長李梅繼兼任師長,陳調元又任命原廣州國民政府駐上海的代表何成濬的同學兼同鄉范熙績為副軍長,來加強與蔣介石方面的聯繫。1928年4月,在第一集團軍第二軍團序列中參與二次北伐,北上一直打到河北灤縣

1928年編遣會議後,第三十七軍編制撤消,部隊縮編為一師一旅,其後續的情況如下:

  • 第三十七軍第二、第三師和教導師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6師,下轄136、137、138旅,由范熙績擔任師長。1930年開始在皖西剿共。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剿,紅一軍在東西香火嶺重創第四十六師三個團,俘1000餘人、繳槍支1700餘支。第四十六師退守六安城。1931年2月15日臘月廿八日午夜,46師第138旅第272團地下黨負責人、黃埔四期生、營長魏孟賢發動「六安兵暴」,擊斃安徽省警備第二旅旅長陳孝思及該旅參謀長、第272團團長楊慕銘,第四十六師前敵總指揮兼第138旅旅長陳眾孚被擊穿膝蓋,起以部隊改編為紅軍教導第2師第一團第一、第三營,1931年4月改編為紅四軍第十二師36團。[2]參加起義的營部傳令兵孔慶德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第138旅由於成建制叛變事件,剩餘官兵全部被遣散,重建新的第138旅;46師師長范熙績引咎辭職,岳盛宣接任師長。1932年春夏的蘇家埠戰役,第四十六師6個團被全殲,兩個旅長被俘殺,國民革命軍第55師在此戰役也損失了一個旅。46師留守部隊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43旅,旅長劉震清。1934年12月,紅十軍團出擊浙皖邊,55師和獨43旅奉命前去圍堵。1936年獨43旅編入駐浦鎮的國民革命軍第85師,並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255旅。
  • 第三十七第一師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旅,由岳盛宣擔任旅長。一年後,從原孫傳芳投降的九個師縮編整併的國民革命軍47師抽出三個團補入新1旅,使部隊擴編成2個旅規模,升格為國民革命軍第55師,由原本山東軍閥張宗昌直魯聯軍將領,同時也是北伐戰爭時代擔任三十七軍參謀長的阮肇昌擔任中將師長。1931年在贛東北圍剿方志敏紅軍。抗戰時該師擴編為第六十九軍,在淞滬會戰因折損重大軍級單位撤銷,部隊遭到陳誠的土木系收編,改隸於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四軍下,隨後調入第九十四第十八軍,1945年1月被裁撤,官兵全部補入十八軍編制下的國民革命軍第118師。

湖南軍閥系統

[編輯]

1926年8月,湖南軍閥賀耀祖所率領的湖南陸軍第1師先是與當時湖南省當權者趙恆惕合作擊敗唐生智,但是最後敗於國民政府北伐軍,賀耀祖的部隊最後投降新桂系,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獨立第2師。獨立第2師在後來從第七軍中獨立,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軍,賀耀祖因五三慘案牽連遭到撤職,四十軍指揮權由副軍長毛炳文接替,在北伐戰爭結束後四十軍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師,毛炳文擔任該師師長。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因江西剿共戰爭所需,軍隊編制擴張。8月,以國民革命軍第8師為基礎建立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所轄部隊包括:[3]

  • 軍長毛炳文、副軍長許克祥
  • 第8師,師長毛炳文兼任
  • 第24師,師長許克祥

三十七軍參加了對中央蘇區圍剿和紅軍南方三年游擊戰的清剿作戰。1936年由江西調甘肅阻擊紅軍三個方面軍會師、圍剿紅軍西路軍

民國二十六年(1937)8月,由甘肅調上海投入淞滬會戰。後因損失過重撤出上海戰場,在整補過程中部隊遭到拆分,第24師轉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第8師轉入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六軍

中央軍系統

[編輯]

1938年初,三十七軍編入部隊恢復戰力,隸屬國民革命軍第32集團軍:

重編後的三十七軍,雖然高層仍然是舊三十七軍時代人員,但下層部隊已非全湖南地方軍隊組成,成為半中央化部隊。1938年9月開赴湖北,轉隸屬湯恩伯指揮的第31集團軍參加武漢會戰。武漢會戰後調入江西省,轉隸第15集團軍,編入國民革命軍第95師(師長羅奇),民國二十八年(1939)初副軍長由黃埔軍校第一期生陳沛擔任後,部隊的湖南系高階將官已全面退場,成為中央化部隊。因黃國樑轉任國民革命軍六十五軍,軍長一職一度由15集團軍總司令關麟徵兼任,後由副軍長陳沛接任。

由於陳沛與陳誠的派系紐帶關係較深,三十七軍逐漸被土木系吸收,成為陳誠派系色彩較重的中央軍。三十七軍後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路會戰、常德會戰、常衡會戰和桂柳會戰、湘粵贛邊區之作戰。民國三十四年(1945)6月,在江西省西部因追擊日軍作戰指揮不利,軍長羅奇遭到撤職轉任陸軍第2集訓處副處長,三十七軍遭到裁撤。

中國青年軍系統

[編輯]

1949年春為固守大上海,青年軍第202、第204、第209師合編組成第三十七軍,隸屬淞滬警備司令部:[4]

  • 軍長羅澤闓(黃埔六期、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一期、胡宗南的十三太保之一)
  • 第202師,師長王大均(1948年12月)、孫金銘(1949年5月)
  • 第204師,師長藍嘯聲(1907-1982,廣東大埔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比照黃埔四期)、萬宅仁(1949年5月,1904-?,安徽東至人。黃埔六期步科。湯恩伯第十三軍出身,抗戰中期任暫編第16師副師長、師長。1944年任第89師師長。1947年4月3日在柳河縣紅石鎮遭伏擊被全殲。1948年到湯恩伯手下任浙江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9年任青年軍第204師(重建)師長。赴台)
  • 第209師,1948年1月由整編第202師第2旅改稱。師長方懋楷(1910-1962,安徽壽縣人,黃埔七期,後任中央軍校炮兵處少將教官)

上海戰役遭遺留上海

[編輯]

1949年4月渡江戰役時與第五十二軍第七十五軍擔任蘇州與上海的長江防線。解放軍渡江後,上海戰役中逐步退守上海西郊和浦東核心陣地守備。當時浦東有四個軍,從戰場上敗下來的第二十一軍第五十一軍殘部奉命掩護第三十七軍左右兩翼,第五十四軍被浦東兵團指揮官闕漢騫放在二線。

第二十一軍第五十一軍陣地先後被突破後,羅澤闓命令自軍長以下各級指揮官全都上一線帶着部隊衝鋒反擊,奪回了幾個陣地。羅澤闓向湯恩伯說浦東一定能守住。湯恩伯命令把這個軍調到浦西。

湯恩伯下達從上海撤軍的命令時,羅澤闓主動表示願意指揮該軍餘部堅守上海,給各路友軍爭取撤退的時間。湯恩伯臨走時告訴羅:等中央軍撤離後,一些雜牌部隊留下來掩護第三十七軍撤退。湯走後羅澤闓發現撤退計劃中沒有第三十七軍的任何部隊。羅召來副軍長和幾名幕僚登上了貨輪赴台,該軍部隊煙消雲散。

第三十七軍主官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中共裕安區委黨史辦:《除夕前夜的槍聲——六安兵變始末》,來源:六安市黨史和地方志辦公室網站,2014-6-11
  3.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4.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