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精舍
外觀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大林[1](巴利語、梵語:Mahāvana),或加「精舍」二字作大林精舍(巴利語、梵語:Mahāvanārāma)[2][3],位於毘舍離城附近。據《善見律毘婆沙》卷十[4]所載,其樹林非人所種植,自然生長,從迦毘羅衛相連至雪山,林區遼闊,故稱大林。大林中建有重閣講堂(巴利語:Kūtāgārasālā,梵語:Kūṭāgāraśālā,鳩咤伽羅沙羅,或作高閣講堂、樓閣講堂、高樓臺觀、重閣精舍等,竺佛念的譯作中作普集講堂、普會講堂、法講堂[註 1]),其堂形如雁子[6][7][8]。
按《大事》[6]、《撰集百緣經》[6]、《天譬喻》[6]、《出曜經》[9]、《雜阿含經》[8]、《中阿含經》[10]、《長阿含經》[11]、《五分律》[12]、《四分律》[13]等文獻[註 2]中的記載,此重閣講堂鄰接獼猴池岸(梵語:Markaṭahradatīra,末迦吒賀邏馱,或作獼猴江邊,「獼猴」亦作「彌猴」),又稱為彌猴池岸精舍[1]。《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16]說釋迦牟尼遊化毘舍離大林時,獼猴奪走佛鉢,至娑羅樹上取蜜,然後下樹奉佛[註 3],《大唐西域記》卷七[28]又說池是獼猴為佛所鑿。
《摩訶僧祇律》[29]和《巴利三藏》[6]提到大林中的重閣講堂時,則沒有出現有關獼猴池邊的訊息。
註解
[編輯]- ^ 忉利天善法堂(梵語:sudharmā nāma deva sabhā,巴利語:sudhamma sabhā)、寺僧集會之講堂(梵語:upasthānaśālā,巴利語:upaṭṭhānasālā)和大林中重閣講堂,竺佛念似有時一併翻作普集講堂、普會講堂、法講堂或法堂。如《釋提桓因問經》「我曾於忉利天『法講堂』上」和《馬王品·5經》「釋提桓因在『普集講堂』上坐」指忉利天善法堂,《世記經》「我等於食後集『法講堂』」、《善惡品·4經》「眾多比丘食後皆集『普會講堂』」、《放牛品·7經》「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阿難受佛教已,即集諸比丘集在『講堂』」和《四意斷品·10經》「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集諸比丘在『普集講堂』」指寺僧集會之講堂,《阿㝹夷經》「我在獼猴池側『法講堂』」、《大愛道般涅槃品·1經》「佛在毘舍離『普會講堂』所」[5]、《出曜經》「佛在毘舍離獼猴池側『普集講堂』所」指大林中重閣講堂。但前兩者也有直接譯為「善法堂/善法講堂」和「講堂」之例。
- ^ 《增壹阿含經》有二處提到「毘舍離獼猴池側」[14],一處提到「毘舍離獼猴林」[15],一處只提「毘舍離普會講堂」而沒提到獼猴池[5]。
- ^ 唐譯本《大毘婆沙論》[17]、《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18]、《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19]等,也提到獼猴取蜜奉佛,亦說地點是在毘舍離城附近。但《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20]說地點是在那地迦村(nādikā)群蛇林,其梵語本《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21]的原語作「nādikāyāṃ……guñjikāvasathe」。《破僧事》的「nādikā kuñjikā-vasatha」,即是涼譯本《毘婆沙論》[22]的「那提迦夜城矜迦精舍」(梵語:kuñjikā-vasatha,巴利語:giñjakā-vasatha,《藥事》作「群氏迦堂」,《別譯雜阿含經》作「群寔迦所住之處」或「瓫寔迦精舍」,《雜阿含經》作「深谷精舍」、「曲谷精舍」、「繁耆迦精舍」,《長阿含經》作「揵稚住處」、「揵椎處」)。《賢愚經》[23]則說舍衛城,《摩訶僧祇律》[24]說梨耆闍河邊,《五分律》[25]只說娑羅樹林,《小部·長老本行》[26]說地點是在雪山,取蜜的樹是菴婆樹,所供奉的佛是阿奴摩馱悉(Anomadassi,超見佛)[27]。《大唐西域記》提到兩處獼猴池遺跡,一處在毘舍離(卷七),一處在摩偷羅(卷四)。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大智度論》卷三:「毘耶離二處:一名摩呵槃(Mahāvana),二名彌猴池岸精舍。」
吉藏《維摩經略疏》:「大林中者是毗耶離城中大林,林中有彌猴池精舍。」 - ^ 《雜阿含經·1179經》:「一時,佛住毘舍離國大林精舍。……時,婆羅門為覓牛故,至大林精舍,遙見世尊。」對應至《別譯雜阿含經·93經》:「一時,佛在毘舍離國大林之中。……時,有一婆羅門……次第求覓,趣大林中,遙見如來。 」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時佛在毘舍離大林精舍重閣講堂。」對應至《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時佛住毘舍離大林重閣。」
《增壹阿含經·大愛道般涅槃品·6經》:「一時,佛在毘舍離摩訶婆那(Mahāvana)園(Ārāma)中。」 - ^ 古山健一. Maṅgalatthadīpanī について (PDF). 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 2015, 46 [2024-06-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6-16).
- ^ 《善見律毘婆沙》:「『大林中於高閣講堂者』,此林無人種自然而生,從迦惟羅衛國連至雪山,故名大林。『高閣講堂者』,於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為佛作此堂也。」
- ^ 5.0 5.1 《增壹阿含經·大愛道般涅槃品·一經》:「一時,佛在毘舍離普會講堂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大愛道遊於毘舍離城高臺寺中,與大比丘尼眾五百人俱,皆是羅漢,諸漏已盡。……還諸比丘尼眾中……時,大愛道閉講堂門,擊乾椎(Ghaṇtā),於露地敷坐具。……爾時,毘舍離城內有大將名曰耶輸提,將五百童子集普會講堂有所講說。……爾時,耶輸提遙見阿難來,皆起前迎。……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往至大愛道比丘尼寺中。」對應《佛母般泥洹經》:「一時,佛在維耶離國,行在獼猴水邊拘羅曷講堂上。大愛道比丘尼者,即從佛母也,時在維耶離國。與女除饉五百人俱,皆是應真,獲六通四達神足變化,年耆德尊,神曜巍巍,其精舍在王園。……還乎精舍,布五百座,皆各就坐。……理家時在高觀與樂人相娛,聞阿難來,心怖毛竪,即下觀疾出。……奉舍利詣佛所。……佛起至大愛道舍利所,千比丘從。」和《大愛道般泥洹經》:「一時,佛在墮舍利國,行在獼猴水邊拘羅曷講堂。是時,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行在墮舍利國,與五百比丘尼俱,皆是阿羅漢,皆為大神足,為諄那須、摩訶離、惟讖彌、優波羅洹、卑耶俱曇彌,是輩長年比丘尼大弟子,行在墮舍利王國比丘尼精舍。……還到墮舍利國,入王園比丘尼精舍,便從一處布五百座。……時耶陀迦羅越在高樓上,與妓女共相娛樂,聞門者言如是,即恐怖,衣毛皆竪,即下樓出與阿難相見。……俱取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并五百比丘尼舍利到佛所。……佛便與千比丘僧俱,到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舍利所。」
- ^ 6.0 6.1 6.2 6.3 6.4 Kūtāgārasālā. Buddhist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202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6).
- ^ 《善見律毘婆沙》:「爾時佛住毘舍離大林中,於高閣講堂中。」
《大般涅槃經》:「佛在毘耶離大林中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可語,此大林中,重閣講堂,諸比丘眾,皆悉令往大集講堂。」」
《大悲經》:「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池邊大林精舍重閣講堂。」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時佛在毘舍離大林精舍重閣講堂。」 - ^ 8.0 8.1 《雜阿含經·81經》:「一時,佛住毘耶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有離車,名摩訶男,日日遊行,往詣佛所。」對應至《相應部·22相應·60經》「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vesāliyaṃ viharati mahāvane kūṭāgārasālāyaṃ. Atha kho mahāli licchavi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時,離車人摩訶利來詣世尊之住處。)
《雜阿含經·110經》:「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在大林中,依一樹下,住於天住。」對應至《中部·35經》:「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vesāliyaṃ viharati mahāvane kūṭāgārasālāyaṃ……bhagavā mahāvanaṃ ajjhogāhetvā aññatarasmiṃ rukkhamūle divāvihāraṃ nisinno」(一時,世尊在毘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彼世尊入大林矣,為日中安息坐於一樹下。) - ^ 《出曜經》:「阿難曰:「吾從佛聞如是,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池側普集講堂所。」」
- ^ 《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獼猴水邊高樓臺觀。」
- ^ 《長阿含經·阿㝹夷經》:「昔我一時在毗舍離獼猴池側集法堂上。」
- ^ 《五分律》:「後之毘舍離,住獼猴河邊重閣講堂。」
- ^ 《四分律》:「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江邊樓閣講堂上。」
- ^ 《增壹阿含經·七日品·五經》:「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池側。」
《增壹阿含經·力品·十一經》:「爾時,世尊遊在獼猴池側……是時,毘舍離城內,有六師在彼遊化……是時,六師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此沙門瞿曇住此毘舍離城。」」 - ^ 《增壹阿含經·善聚品·十經》:「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林中。」
- ^ 《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大林之中,爾時,諸比丘置鉢露地。時,世尊鉢亦在其中,有一獼猴持佛鉢去,諸比丘訶:『恐破佛鉢。』佛告諸比丘:『止!止!莫訶!不破鉢也。』時,彼獼猴持佛鉢去,至一娑羅樹,徐徐上樹,於娑羅樹上取蜜滿鉢,徐徐下樹,還詣佛所,即以蜜鉢奉上世尊,世尊不受。時,彼獼猴卻在一面,取𣚰去蟲,既去蟲已,還持上佛,佛復不受。獼猴復卻在於一面,取水著蜜中,持還上佛,世尊便受。獼猴見佛取蜜鉢已,歡喜踴躍,卻行弄舞,迴旋而去。若世尊令彼獼猴見世尊取蜜鉢已,歡喜踴躍,卻行弄舞,迴旋去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一時佛住廣嚴城獼猴池側重閣精舍。時諸苾芻以世尊鉢及彼自鉢皆置露處。有一獼猴下娑羅樹來趣鉢所。」
-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摩頭惒律致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昔於惟耶離,身為大獼猴,趣往取佛鉢。」
-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於時蜜性即說頌曰:昔於廣嚴側,我為猴中主;見多鉢在彼,我便持佛鉢。」
-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佛在那地迦村群蛇林中。此時多有諸苾芻鉢及世尊鉢在於露地,有一獼猴從娑羅林下來而取於鉢。……因茲為名未度婆悉瑟吒(Madhu-Vāsiṣṭha),此名最勝蜜」
- ^ 梵語本《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uddho bhagavān nādikāyāṃ viharati guñjikāvasathe; tena khalu samayena saṃbahulāni pātrāṇy abhyavakāśa upari kṣiptāni; bhagavataś ca pātram; athānyatamo markataḥ śālavṛkṣād avatīrya yena pātrāṇi tenopasaṃkramati;」
- ^ 《阿毘曇毘婆沙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佛住那提迦夜城矜迦精舍時,眾多比丘置鉢在露地,及世尊鉢亦在露地。爾時有一獼猴從娑羅樹下,往詣眾多鉢所。」
- ^ 《賢愚經·師質子摩頭羅世質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國中有一婆羅門,字曰師質……佛與眾僧往詣其家……眾會食竟,佛及眾僧還歸所止,路由一澤,中有泉水,甚為清美,佛與比丘僧便住休息。諸比丘眾各各洗鉢,有一獼猴來從阿難求索其鉢。」
- ^ 《摩訶僧祇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佛住梨耆闍河邊,時世尊鉢、比丘鉢共在露處,時有彌猴行見樹中有『無蜂熟蜜』來取世尊鉢。」
- ^ 《五分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爾時世尊遊娑羅樹林。時有一獼猴,從樹上下,取佛鉢欲持去。」
- ^ 《小部·譬喻經·菴婆達耶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時吾為彌猴,秀岩之雪山,吾見阿諾瑪(Anomadassi),至心信仰佛。雪山路不遠,爾時菴婆熟,從樹採其果,布施蜜、菴婆。」
- ^ Therāpadāna 68. Ambadāyaka. [2024-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25).
- ^ 《大唐西域記》:「吠舍釐國……石柱南有池,是群獼猴為佛穿也。在昔如來曾住於此。池西不遠有窣堵波,諸獼猴持如來鉢上樹取蜜之處;池南不遠有窣堵波,是諸獼猴奉佛蜜處;池西北隅猶有獼猴形像。」
- ^ 摩訶僧祇律. [202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