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岡崎令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岡崎令治
岡崎 令治(おかざき れいじ)
出生(1930-10-08)1930年10月8日
大日本帝國廣島縣
逝世1975年8月1日(1975歲—08—01)(44歲)
國籍 日本
母校名古屋大學
知名於發現岡崎片段
配偶岡崎恆子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分子生物學
機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史丹福大學
名古屋大學
博士導師山田常雄
其他指導者阿瑟·科恩伯格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岡崎 令治
假名おかざき れいじ
平文式羅馬字Okazaki Reiji

岡崎令治(日語:岡崎 令治おかざき れいじ Okazaki Reiji,1930年10月8日—1975年8月1日),日本分子生物學家,曾任職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以及名古屋大學

岡崎教授是享譽世界的分子生物學先驅,生前被認為必將獲得諾貝爾獎,惟英年早逝未能如願。

生平與成就

[編輯]

1930年10月8日,岡崎令治出生於日本廣島。當他就讀廣島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現廣島大學附屬中學校及高等學校日語広島大学附属中学校・高等学校)二年級時,親歷了廣島原爆,身體淋到原爆後的「黑雨」,種下早逝的病因。其後,他陸續就讀岩國中學、第五高等學校(現熊本大學校園),1953年從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生物學科畢業。投入發育生物學學者山田常雄門下,進行組織形成研究。

1960年赴美,至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阿瑟·科恩伯格(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研究室作博士後研究,其後轉至史丹福大學。1963年返日,擔任名古屋大學理學部鈴木旺教授講座的助教授。

1966年,發現DNA合成前體的短片段「岡崎片段」,並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的《Sci USA》、冷泉港實驗室的研討會上發表,轟動全球學界[1][2] [3][4]。1967年升任名大教授。1972年發現連接岡崎片段之間的RNA,從而完成DNA的不連續合成的模型。

1975年,由於廣島原爆誘發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岡崎在訪美途中去世,享年44歲。其研究事業由妻子岡崎恆子(名大教授)賡續。

在教科書中,岡崎片段被譽為「日本分子生物學的金字塔」。

語錄

[編輯]
  • 想知道什麼是「essential」,要分析「essential」,就一定要作明確的實驗。

岡崎恆子&令治獎

[編輯]

為紀念岡崎夫婦的貢獻,名古屋大學理學部於2015年首度頒發「岡崎恆子&令治獎」(Tsuneko & Reiji Okazaki Award)。獲獎人為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張鋒博士[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R. Okazaki, T. Okazaki, K. Sakabe, K. Sugimoto, A. Sugino. Mechanism of DNA chain growth. I. Possible discontinuity and unusual secondary structure of newly synthesized chai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68-02, 59 (2): 598–605 [2019-05-25]. ISSN 0027-8424. PMC 224714可免費查閱. PMID 4967086. doi:10.1073/pnas.59.2.5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4). 
  2. ^ K. Sugimoto, T. Okazaki, R. Okazaki. Mechanism of DNA chain growth, II. Accumulation of newly synthesized short chains in E. coli infected with ligase-defective T4 phag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68-08, 60 (4): 1356–1362 [2019-05-25]. ISSN 0027-8424. PMC 224926可免費查閱. PMID 4299945. doi:10.1073/pnas.60.4.13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4). 
  3. ^ K. Sugimoto, T. Okazaki, Y. Imae, R. Okazaki. Mechanism of DNA chain growth. 3. Equal annealing of T4 nascent short DNA chains with the separated complementary strands of the phage 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69-08, 63 (4): 1343–1350 [2019-05-25]. ISSN 0027-8424. PMC 223470可免費查閱. PMID 5260937. doi:10.1073/pnas.63.4.13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4. ^ T. Okazaki, R. Okazaki. Mechanism of DNA chain growth. IV. Direction of synthesis of T4 short DNA chains as revealed by exonucleolytic degrad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69-12, 64 (4): 1242–1248 [2019-05-25]. ISSN 0027-8424. PMC 223275可免費查閱. PMID 4989398. doi:10.1073/pnas.64.4.12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5. ^ 岡崎恒子&令治賞. [2015-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