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格爾代利察列車轟炸事件

座標42°52′37″N 22°05′09″E / 42.87697°N 22.085953°E / 42.87697; 22.08595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格爾代利察列車轟炸事件
科索沃戰爭的一部分
格爾代利察列車轟炸事件
被轟炸的鐵路橋和旁邊的遇難者紀念碑
行動種類導彈轟炸
地點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格爾代利察
(今屬塞爾維亞
座標42°52′37″N 22°05′09″E / 42.87697°N 22.085953°E / 42.87697; 22.085953
目標鐵路橋
作戰單位北約
日期1999年4月12日 (1999-04-12)
時間11:40
標準時間UTC+1
死亡
多種說法
格爾代利察列車轟炸事件在塞爾維亞的位置
格爾代利察列車轟炸事件
轟炸發生的位置

格爾代利察列車轟炸事件是指1999年4月12日,由美軍發射的兩枚導彈擊中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格爾代利察一列正通過南摩拉瓦河鐵路橋的旅客列車的事件,是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之軍事行動的一部分。這起事件造成至少20人死亡,一些消息甚至指稱多達60人遇難。這是塞爾維亞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鐵路事故。[4][5]事故中受損的橋樑於1999年9月重新開通。[6]2007年4月12日是此事件發生八周年,事故地點為罹難者舉行了悼念儀式,並設立紀念碑。[7]

事件

[編輯]

轟炸在當地時間11:40發生。美軍一架F-15E戰機發射的兩枚精確制導的AGM-130導彈準確擊中了一列自貝爾格萊德開往弗拉涅的列車中心,此時該列車正在通過南摩拉瓦河鐵路橋。這次空襲沒有對橋樑造成損害。[8]

根據時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韋斯利·克拉克的說法,列車當時運行的速度很快,導彈離列車太近,來不及避開。第一枚導彈在很遠的距離發射,飛行員有可能看不清列車。雖然列車已中彈,飛行員為完成任務,以橋樑末端為目標發射了第二枚導彈,豈料同樣命中列車。[9]克拉克稱,列車第一次中彈後繼續在煙塵中行駛,進入第二枚導彈的瞄準範圍,留給飛行員的反應時間可能不到一秒。[10]北約後續公佈的機載鏡頭證實了此一說法。

爭議

[編輯]

儘管美國方面認定此次事件是誤炸,但還是在南斯拉夫內部引起軒然大波。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國營媒體新南斯拉夫通訊社發表社評,譴責北約加深了塞爾維亞人民的苦難。[11]空襲次日的發佈會上,克拉克稱這次事件是「自己、機務人員和所有人都倍感遺憾的不幸事件」,並承諾盡一切努力防止附帶損害發生。時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約翰·哈姆雷於當年7月在對國會的報告中說:「我們並沒有要破壞那輛列車或者奪取那些乘客的性命,只是想炸毀那座橋。我們對發生的一切表示遺憾。」[12]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2000年1月報道,北約當時公佈的影像資料是加速播放的,亦即轟炸當時的影像更慢一些,列車的速度沒有美國聲稱的快,由此引發了對轟炸列車事件的新一輪爭議。五角大樓和北約給出的解釋是,影像是為了轟炸損害評估英語bomb damage assessment的方便而加速,而發佈會上公佈的影像沒有再減速。[13][14]《法蘭克福評論報》根據後續調查確定影像被加速了4.7倍。[10]

合法性問題

[編輯]

南斯拉夫政府和部分西方組織把此事件定性為「罪行」[11],一些人權組織則批評美軍在第一枚導彈擊中列車後繼續襲擊,發射第二枚導彈的暴行。「大赦國際」認為列車第一次中彈後,空襲就應當停止,繼續襲擊違反了法律上的比例原則。該組織於戰後發表的聲明[15]中,稱此次襲擊違反了《日內瓦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英語Protocol I》第57條的有關規定,即「如果發現目標不是軍事目標或是受特殊保護的,或者發現攻擊可能附帶造成與預期的具體和直接軍事利益相比為過分的平民生命受損失、平民受傷害、民用物體受損害、或三種情形均有,該攻擊應予取消或停止[16]」。

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於1999年5月成立專門委員會裁定北約有無開展違反國際法的軍事行動。委員會在其最後的報告中,認定此次襲擊是「恰當」的[17]

儘管委員會成員在機組人員是否行為魯莽的問題上各執一詞,但整體還是建議國際刑事法庭不要調查這起事件。法律專家A·P·V·羅傑斯在其文章《什麼才是合法的軍事目標?》中評論稱,委員會一定把第一次空襲當作了針對軍事目標的適當行動,由此推斷造成平民目標受損害不屬不當行為,而第二次空襲是源自機組瞬間的判斷失誤。[18]

遇難者名單

[編輯]
遇難者紀念碑

除以下人員外的遇難者都已無法辨認。[19]

姓名 年齡 出身
Zoran Jovanović 35 尼什
Petar Mladenović 46 尼什(一家)
Verka Mladenović 47
Ana Marković 25 萊斯科瓦茨
Ivan Marković 26
Jasmina Veljković 28 拉辛那
Vidosav Stanijanović 45 阿萊克西那茨(一家)
Divna Stanijanović 41
Branimir Stanijanović 5
Simeon Todorov 31 拉辛那
Svetomir Petković 64 阿萊克西那茨
Radomir Jovanović 45 尼什

參見

[編輯]
  • 五八事件(北約轟炸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事件)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Human Rights Watch: Kosovo: Civilian Deaths in the NATO Air Campaign. February 1, 2000 [July 17,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2. ^ The Irish Times: A long litany of NATO mistakes hits a new low. May 10, 1999 [July 17,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0). 
  3. ^ Jeffrey St. Clair, Alexander Cockburn. CounterPunch: Who NATO Killed. June 15, 1999 [July 17,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4. ^ Grdelica: Obeleženo 15 godina od raketiranja putničkog voza. NOVOSTI. [2021-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塞爾維亞語). 
  5. ^ Годишњица бомбардовања моста у Грделици. RTS. 2010-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塞爾維亞語). 
  6. ^ Reconstruction of rail bridge in Grdelica Gorge. Borba English daily. 1999-09-15. 
  7. ^ Serbian Railways. News.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9) (英語). 
  8. ^ Booss, Bernhelm; Høyrup, Jens (編). More or Less Exposed Non-combatants and Civilian Object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odern Warfare'. Mathematics and war (Basel: Birkhäuser). 2003: 287. ISBN 3-7643-1634-9. OCLC 52920480. 
  9. ^ NATO Speech: Press Conference SACEUR, NATO HQ, 13 April 1999. www.nato.int. [2021-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10. ^ 10.0 10.1 Film NATO iz Grdeličke klisure ubrzan skoro pet puta. arhiva.glas-javnosti.rs. [2021-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7) (塞爾維亞語). 
  11. ^ 11.0 11.1 BBC News | Monitoring | Children's choir leads Serb TV offensive. news.bbc.co.uk. [2021-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5). 
  12. ^ Statement of the Honorable John J. Hamre, 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se (rtf). 1999-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13. ^ "DefenseLink News Transcript: DoD News Briefing – Mr. Crowley, PDASD PA and RADM Quigley, DASD PA.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0-01-06 [2021-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9) (美國英語). 
  14. ^ BBC News | EUROPE | Nato missile video 'no distortion'. news.bbc.co.uk. [2021-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5). 
  15. ^ NATO/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Collateral damage" or unlawful killings (PDF). Amnesty International.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11-10). 
  16. ^ 連結至維基文庫 日内瓦公约/1949年/附加议定书/第一附加议定书. 維基文庫 (中文). 
  17. ^ Final Report to the Prosecutor by the Committee Established to Review the NATO Bombing Campaign Against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6). 
  18. ^ Rogers, A.P.V. What is a legitimate military target?.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Security Law: Essays in Memory of Hilaire Mccoubr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67. ISBN 0521845319. 
  19. ^ Yugoslavia. Savezno ministarstvo za inostrane poslove. Nato Crimes in Yugoslavia: Documentary Evidence, Volume 1. Belgrade: Federa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999: 307. ISBN 86-7549-124-7. OCLC 4348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