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桃花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桃花扇》西園刻本,康熙、雍正年間據康熙重刻本再刻,另有多種覆刻本。
1962年戲劇《桃花扇》的李香君鄭振瑤扮演)

桃花扇》是初戲曲家孔尚任經十餘年創作,三易其稿而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1],共有44齣,通過男主人公侯方域(字朝宗)和女主人公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了明朝崇禎末年至南明弘光年間的史實。作者自稱「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桃花扇》因其較高的藝術成就,與《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並稱中國古典四大名劇

創作背景

[編輯]

孔尚任山東曲阜縣人,出生於順治五年,其父孔貞璠為崇禎六年舉人,明亡不仕,曾參加過抗清活動[2]。其岳父秦光儀為了躲避明朝末年的亂局,曾在南京居住三年,依附孔尚任堂兄孔尚則(曾任南明刑部主事),因此了解弘光一朝的興衰故事。孔尚任成年後從秦光儀處得知二十多年前南明舊事,其中李香君「面血濺扇,楊龍友以畫筆點之」之事讓其印象深刻,隨後逐漸萌生寫作《桃花扇》的願望。為了拓寬《桃花扇》的劇情思路 ,孔尚任在長江南北訪遺問老,與冒辟疆鄧漢儀張瑤星等人交往,並實地考察南明史跡[2]。蘇州老曲師王壽熙為孔尚任的創作提供了音律方面的幫助。康熙三十八年六月,《桃花扇》在多次修改後終於定稿。由於本劇完成於文字獄酷烈的康熙年間,孔尚任對南明弘光這一敏感歷史時期作出了一些曲筆。例如劇中未對清軍進行正面描寫,着重刻畫漢人勢力內部矛盾;稱清軍入關是為崇禎皇帝報仇;將史可法殉難揚州城改為出城投江而死等。儘管如此,劇本的考證相當詳實,所寫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甚至精確到某月某日。

故事背景

[編輯]

明朝末年,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吳三桂清兵入關華北大亂。鳳陽總督馬士英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皇帝,建元「弘光」。弘光皇帝不思北伐,耽於聲色;朝臣賣官鬻爵,搜刮銀錢;武將擁兵自重,互相攻伐。閣部史可法受到排擠,離開南京督師江北。清軍南下,圍攻揚州,史可法帶領殘兵三千堅守,但孤立無援,戰敗身死。清軍長驅直入,渡江攻克南京,南明朝廷土崩瓦解。

出場人物

[編輯]

全劇有30名主要演員,作者將其分為「色部」、「氣部」和「總部」。

  • 色部是貫穿全劇表現「離合之情」故事主要情節的人物,又分為以男主角侯方域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右部」。「左部」和「右部」都分爲「正色」、「間色」、「合色」、「潤色」四種,共16人。
  • 氣部是表現背景歷史「興亡之感」的人物,又分為「奇部」和「偶部」。「奇部」和「偶部」又各分爲「中氣」、「戾氣」、「餘氣」、「煞氣」,共12人。
  • 總部只有2人;「經星」張瑤星道士,「緯星」南京太常寺贊禮,作為全劇幕中穿插,同時介紹背景,以情節外人補充交代敘事的人物。
色部 左部 右部
正色 間色 合色 潤色 正色 間色 合色 潤色
侯朝宗 陳定生 柳敬亭 沈公憲(外) 李香君 楊龍友(末) 蘇崑生(淨) 寇白門(小旦)
吳次尾小生 丁繼之(副淨 張燕築( 李貞麗小旦 卞玉京老旦 鄭妥娘(丑)
蔡益所(丑) 藍田叔(小生)
氣部 奇部 偶部
中氣 戾氣 餘氣 煞氣 中氣 戾氣 餘氣 煞氣
史道鄰(外) 弘光帝(小生) 高傑(副淨) 田雄(副淨) 左崑山(小生) 馬士英(淨) 袁臨侯(外) 劉良佐(淨)
黃虎山(末) 阮大鋮(副淨) 黃仲霖(末) 劉澤清(丑)
總部 經星 緯星
張道士(外) 老贊禮(副末)

情節梗概

[編輯]
李香君

崇禎癸未戶部尚書侯恂之子侯方域正寓居南京莫愁湖畔,參加了反對閹黨的「復社」。此時,做過光祿卿阮大鋮也在南京,因曾投靠閹黨而遭到復社學子們群起攻擊,急於自救。阮大鋮的結拜兄弟楊文驄要將秦淮歌妓李香君介紹給侯方域,勸阮大鋮匿名贈送梳攏所用的妝奩以拉攏侯方域。不久,侯方域得見李香君,兩人一見傾心,陷入愛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題詩扇,梳攏了香君。但李香君得知妝奩出自阮大鋮之後,堅決退回,由此得罪了阮大鋮。

癸未七月,鎮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因缺少軍餉,意欲移兵就食南京。楊文驄請侯方域以其父侯恂(左良玉之師)名義寫書勸止左良玉,並使柳敬亭遞書前去。阮大鋮藉此機會,在諸官議事時誣陷侯方域勾結左良玉,背叛朝廷。馬士英派人捉拿侯方域,楊文驄提前通風報信,侯方域遂留李香君在南京,自己逃走投奔史可法。

甲申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消息傳到南京,鳳陽總督馬士英與阮大鋮等人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弘光帝。弘光帝即位後,重新啟用阮大鋮,阮趁機報復復社黨人,強將李香君許配給黨羽田仰。李香君堅決不從,撞頭欲自盡未遂,血濺定情詩扇,其養母李貞麗無奈冒名代嫁。楊龍友將扇上血跡點染成折枝桃花,香君使蘇崑生寄扇與侯方域。侯方域此時與高傑同在河南,然高傑為許定國設計所殺,侯方域逃向南方,於黃河巧遇蘇崑生與李貞麗,得知此事後返回南京。

弘光帝貪戀聲色,阮大鋮以所作《燕子箋》獻媚,李香君被選入宮唱曲。侯方域與蘇崑生返回南京後,不見香君。後侯方域與陳貞慧吳應箕於書坊選書時,被阮大鋮所捕。蘇崑生赴左良玉處求救,左草發兵「清君側」,馬、阮乃調黃得功等將堵截左兵。長江無人防守,清兵長驅直入,僅史可法率三千兵守揚州城,終不敵清兵,戰敗沉江自殺。南明朝廷覆滅,君臣各自逃散(此時李香君在宮中,侯方域在獄中)。侯、李歷經波折後在棲霞山相會,但國已破,何以為家?經道士張瑤星指點,二人分別出家。

名段

[編輯]

《桃花扇》最後一出中,蘇崑生自敘南明覆滅之後舊地重遊,憑弔南京故都,作了一套曲子《哀江南》,抒發胸中黍離之悲。全曲蒼涼悲慨,是明清傳奇中的名段。以下為《哀江南》的最後一曲:

【哀江南·離亭宴帶歇指煞】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桃花扇·續四十齣·餘韻

影響

[編輯]

《桃花扇》於康熙三十八年六月脫稿後,立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康熙帝專門派內侍向孔尚任索要劇本[1]。當年除夕,在得知《桃花扇》作成後,戶部侍郎李枏派人贈予孔尚任歲金,索取《桃花扇》曲本。閱讀後,李枏「擊節叫絕」,並花錢雇來當時「名噪時流」 的李天馥私家戲班——金斗班對此劇進行排演。前戶部尚書李霨之孫李敏啟「不惜物力」,在自家別墅「寄園」中演出桃花扇,「名公巨卿,墨客騷人,駢集者,座不容膝。」(《桃花扇本末》)

然而, 隨着孔尚任罷官、隕歿之後,該劇在舞台上演出之熱潮逐漸褪去,近人吳梅認為,《桃花扇》之所以演出不盛,是因為其「有佳詞而無佳調」,即其唯適宜案頭欣賞而非宜於舞台搬演[3]。此後《桃花扇》的全本戲亦失傳,只余《訪翠》《眠香》《卻奩》《題畫》等幾齣戲時有演出。

近代戲劇改革先驅汪笑儂(1858-1918)將《桃花扇》改編為京劇,重啟《桃花扇》「勾欄爭唱」之時代序幕,此後《桃花扇》被文人先後改編為京劇話劇桂劇越劇粵劇話劇閩劇晉劇黃梅戲等。

抗日戰爭時期,知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先生曾改編過這部劇本,將結尾改成侯方域剃髮留辮,改換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後,李香君憤而和其斷交,以諷喻當時誤入歧途的士子如汪兆銘(歷史上的侯方域在順治年間參加了清朝的鄉試[4]

1964年劇作家梅阡、孫敬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採用的是歐陽予倩劇本的結尾,由著名演員王丹鳳馮喆主演,並以崑曲曲調作插曲,有的唱段選了牡丹亭的詞,更烘托出悲壯的氣氛。但由於寫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指為「懷念失敗的國民黨政府」而受到嚴厲的批判,文革後被平反。

評價

[編輯]

洪昇、孔尚任均交好的金埴(1663-1740),撰有《<桃花扇>題辭》詩云:「兩家樂府盛康熙,世御均叨天子知。縱使元人多院本,勾欄爭唱孔洪詞。」

梁啓超:「論曲本當首音律,余不嫻音律,但以結構之精嚴,文藻之壯麗,寄託之遙深論之,竊謂孔雲亭之《桃花扇》冠絕前古矣。」「《桃花扇》於種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蓋生於專制政體下,不得不爾也。然書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一讀之使人生故國之感。……讀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義之思想者,必其無人心者也。」[5]

王國維:「吾國之文學中,其具有厭世解脫之精神者,僅有《桃花扇》與《紅樓夢》耳。……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國民的也,歷史的也;《紅樓夢》哲學的也,宇宙的也,文學的也。」[6]「元人雜劇,辭則美矣,然不知描寫人物為何事,至國朝之《桃花扇》,則有人格矣!」[7]

刻本

[編輯]

《桃花扇》自問世以來,各家競相翻刻影抄,其所成的版本較為繁雜,優劣水平亦參差不齊。 康熙四十七年的介安堂刻本為學界所認為的最早刻本。此後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有西園本、沈氏本、蘭雪堂本和暖紅室本。

註釋

[編輯]
  1. ^ 1.0 1.1 《洪昇年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載:「六月孔尚任《桃花扇》成,遂盛行於世。秋,康熙索《桃花扇》觀之,其後孔尚任罷官,世多疑其系以《桃花扇》賈禍。」
  2. ^ 2.0 2.1 吳新雷.論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思想[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7(03):107-114+143.
  3. ^ 吳梅:《曲學通論》,見《吳梅全集•理論卷(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7 頁。
  4. ^ 汪兆銘與侯方域殊不同。侯方域父恂,崇禎中官戶部尚書。汪兆銘父祖與國民革命無瓜葛,且彼未脫黨。
  5. ^ 梁啓超:《小說叢話》,載《新小說》1903 年第 7 期,第 174-175 頁。
  6. ^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載《教育世界》1904 年七十六至七十八號、八十至八十一號。
  7. ^ 王國維:《王國維文集》,北京:線裝書局 2009 年版,第 115 頁。

擴展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