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 (意識狀態)
意識狀態意義上的清醒(英語:Sobriety)是指沒有因受酒精或藥物而產生的可測量的影響的情形。[1]清醒也被認為是人出生時的自然狀態。諸如禁酒運動等組織致力於清醒在社會中的常態化。[2]
在戒酒治療中,清醒是最終的目標,為達成清醒需要一種持續的自制能力。在戒酒初期,戒斷反應可能會對後續的行為造成阻礙。有些人即使完成了戒酒,但仍維持着對再次飲酒的渴求,這種狀態被稱為「Dry Drunk」,處於這種狀態的人仍不被認為是清醒的。這些人可能仍有着對酒精的強烈需求,但受制於多種因素(例如醫療或法律層面的考慮)而不被允許飲酒。[3]
清醒在特定語境中可能有更具體的含義,例如藥物成癮戒斷項目、執法部門或是心理學流派,他們對於清醒的定義各不相同。在某些情況下,清醒意味着「生活的平衡」。[4]
康復支持項目
[編輯]清醒可被定義為不受任何藥物的短期或長期心理影響的狀態。所以清醒康復支持項目主要關注一些特定的藥物,例如酒精、煙草、大麻、鴉片等。[5]在這類項目中,人們常使用「乾淨且清醒」這個短語,意思是某人長時間未使用、體內無殘留酒精或其它藥物。
康復可以始於不同方式,例如去戒毒所、排毒中心或結交一個清醒的同伴。酗酒者也可以藉助書籍、播客和在線資源來輔助康復。
節制行為倡導組織
[編輯]禁酒運動組織鼓勵清醒的生活狀態,並倡導將其作為社會的規範。[6]基督教婦女節制聯盟傳播有關清醒生活方式的文本,[7]而諸如利甲族獨立協會和國際禁酒會等兄弟組織則為戒酒者提供了一個社交空間。[8]
執法部門
[編輯]清醒程度現場檢測和呼氣測試是執法部門常用的兩種酒精檢測方法。除了這兩種簡便的現場測試方法外,人們還可使用尿液測試或血液測試來檢查酒精使用情況。[9]
在美國可使用的其它標準化測試包括:
- 單腳站立測試
- 步行與轉向測試
- 水平凝視(HGN)測試
非標準測試包括:
- 龍伯格測試
- 手指(檢測者)到鼻子(受試者)測試
- 數指頭
- 拍手測試
- 背誦字母表
- 到向數數
這些測試的結論取決於檢測者的主觀判斷,並且可能有許多其它因素會導致測試結果的偏差,例如骨科或神經系統疾病,或是疲勞。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WHO - Lexicon of drug terms publish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ww.who.in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4 July 2004.
- ^ Sonnenstuhl, William J. Working sober :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occupational drinking culture. 978-1-5017-1121-3. Ithaca, N.Y. 1996. OCLC 1037273016.
- ^ "Scientific grounding for sobriety: Western experie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D Basharin K.G., Yakutsk State University"(PDF).
- ^ "TWELVE STEPS and TWELVE TRADIT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rchived 27 March 2012 at the Wayback Machine
- ^ Alcohol Support Groups & Alcohol Recovery Programs. Alcohol.org. [202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美國英語).
- ^ Sonnenstuhl, William J. Working sober :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occupational drinking culture. Ithaca, N.Y. 1996. ISBN 978-1-5017-1121-3. OCLC 1037273016.
- ^ Chase, Fanny DuBois (1899). Glimpses of a Popular Movement; Or, Sketches of the W.C.T.U. of Pennsylvania. Leeds Press. p. 60.
- ^ Logan, Norma Davies (1983). "Drink and Society: Scotland 1870–19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University of Glasgow. p. 34. Retrieved 24 October 2020.
- ^ "Field Sobriety Tes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7 Jul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