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鄭大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澎湖縣議會第一屆民選議長
鄭大洽
出生1905年8月19日
 大清光緒31年
 大清福建省廈門
逝世1969年9月4日(1969歲—09—04)(64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澎湖縣馬公市
墓地 臺灣澎湖縣馬公市西文里
(現移轉至烏崁生命紀念館
居住地 日治臺灣澎湖廳馬公支廳馬公街北町(媽宮東甲)
國籍 大清帝國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中華民國臺灣
別名大脇洽一
語言臺灣閩南語日語中華民國國語
教育程度媽宮公學校
馬公商業補習學校
職業公務員、政治人物
活躍時期日治時期、二戰後
兒女五子六女
長子鄭澤雄因涉入白色恐怖李水井案被判決槍殺,英年早逝。
父母父:鄭少瑜
母:楊氏菊
親屬曾祖父:鄭步蟾(咸豐壬子科舉人)
祖父:鄭祖堯(漢醫)
祖母:鮑氏桑
配偶:鄭張春
岳父:張再興
岳母:張陳燕
兄弟:鄭大涇
姊妹:鄭綿、鄭緣
漢語名稱
簡化字 郑大洽
漢語拼音 Zhèng Dàqià
威妥瑪拼音 Cheng Ta-chia
白話字 Tīⁿ Tāi-hia̍p
受影響於

鄭大洽臺灣話Tīnn Tāi-hia̍p[註 1],1905年8月19日—1969年9月4日),日文姓名大脇洽一(日語:おおわき ひろいち),臺灣澎湖馬公鎮人,澎湖縣議會第一屆民選議長,也曾出任臺灣省議員[1],二戰後馬公政壇「北派」代表人物[2]

生平

[編輯]

鄭大洽父系先祖鄭應章,來自漳州府龍溪縣清代嘉慶年間移居澎湖[3],曾祖父鄭步蟾咸豐壬子科(即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偕諸位媽宮鄉紳等倡修東甲北極殿而留名。[1][4]

廈門時期

[編輯]

鄭大洽的祖父鄭祖堯(字子述)為鄭步蟾長子[5],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後,日本政府頒佈「住民去就決定日[6]」期限前,鄭步蟾的四名兒子曾相互商議:長子鄭祖堯與四子鄭祖年返回福建、二子鄭祖模與三子鄭祖揚續留澎湖;為此,鄭祖堯與鄭祖年另起新名為祖培和祖季,代表在新環境重新開始。[7]:77鄭祖堯後來攜子女搬遷至福建廈門,並以漢醫為業;其中,鄭祖堯長子鄭少瑜(本名掄昌)即為鄭大洽之父。[1][5]

澎湖廳第一回街庄吏員員講習會紀念

日治時期

[編輯]

鄭大洽九歲那年(即大正三年、1914年),鄭祖堯另娶細姨,元配鮑氏桑一氣之下便帶長孫鄭大洽攜回澎湖長居[註 2],並托養於叔祖父鄭祖揚(表字子清,曾任澎湖廳檢稅吏)膝下。[1][8][5]

後鄭大洽進入媽宮公學校(今馬公國小前身)就讀,畢業後又在馬公商業補習學校修習兩年,進入馬公支廳馬公街街役場(今馬公市公所前身)擔任工友,繼而受聘為雇員,陸續擔任書記、會計役(即主計主任)等職位,期間曾改過日本姓名大脇洽一,公職生涯深受當時馬公街長三浦光次的器重,在日治時期末期甚至被拔擢為總幹事[1]澎湖大空襲期間因職責所需留守馬公街,直到昭和20年(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註 2]

民國時期

[編輯]

二戰後,鄭大洽辭去公職,出任煙酒配銷會的常務理事,這一時期的鄭大洽日趨熱衷地方事務的推動,隨後踏上政途,便是憑藉長期在馬公市街累積的人脈和財力奠定從政的基礎。民國35年(1946年),鄭大洽首次投入選舉,順利當選馬公鎮第一屆的鎮民代表、第二屆則被推選為鎮民代表會的主席。[1][8][註 3]

民國39年(1950年),鄭大洽的長子鄭澤雄涉入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李水井叛亂案[9][10],於住處中被提押去台灣本島拘禁。鄭澤雄(1926年-1950年)是日治時期第一位保送臺灣師範大學的澎湖籍學生,畢業後返回澎湖水產職業學校任教英文,鄭澤雄被拘押消息傳出,澎湖民眾對鄭大洽同情之聲四起,乃有勸進鄭大洽參選議員、以便奔走救子的聲浪;同年9月18日,鄭大洽順利當選澎湖縣第一選區[註 4]的議員,並出任第一屆民選議會的議長[11],惟不幸鄭澤雄仍被判處死刑,於11月29日執行槍決,得年僅25歲,遺留一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兒。[註 2][1][12]

包含民國39年(1950年)的議員選舉在內,鄭大洽分別於民國41年(1952年)、民國47年(1958年)和民國50年(1961年)當選第1、2、4、5屆的澎湖縣議會議員,並且全數出任議長。任內提案有「促請增加馬公來回臺南的航班」、「協助《澎湖日報》創刊」、「倡議修建順承門孔子廟」、「西嶼鄉電氣化」、「擴建馬公商港」等等。[1][11]

蔣介石巡視澎湖時召見鄭大洽議長後合影

民國50年(1961年),獲得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召見,並攝有合照留念。[8]

民國52年(1963年),鄭大洽當選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省議員,由於當時鄭氏第五屆議長任期尚未結束,議長一職經補選後由莊東遞補 。鄭大洽任職臺灣省議員期間,提出多項促進澎湖地方發展的建議,諸如「促建澎湖跨海大橋」、「興建離島教師及警察會館」、「澎湖發電廠遷址案」、「增設公務員離島加給」等等。[1][11]

民國58年(1969年)9月4日,鄭大洽因糖尿病辭世,享壽65歲。[1]

家族

[編輯]
  • 鄭大洽曾叔祖父鄭步雲(1854年-1916年)曾於日治時期出任澎湖廳的媽宮街街長多年。[7]:73、76
  • 鄭大洽九歲起便隨祖母鮑氏桑移居澎湖,其母親楊氏菊、同胞弟弟與姊妹仍定居廈門,母子分居兩地。[註 2]
  • 祖母鮑氏桑過世後,鄭大洽不願與叔公鄭子清家人同住,21歲即入贅來自嵵裏的張家,與岳家家族同住媽宮南甲海濱的張宅,與妻張春生有五子六女[1],但子女全數姓鄭。[註 2]
  • 鄭大洽次子鄭輝雄娶林聯登長妹陳金鳳為妻,雙方互為姻親。

佳城

[編輯]

鄭大洽之墓,原長眠於東衛里、西文里交接一處公墓,2016年被拆毀,現安奉於烏崁生命紀念館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澎湖媽宮腔偏泉州同安腔,作「Tīnn」。
  2. ^ 2.0 2.1 2.2 2.3 2.4 參酌鄭大洽後代子孫的訪談。
  3. ^ 民國70年(1981年)馬公鎮始升格為馬公市
  4. ^ 當時的第一選區包括馬公鎮、湖西鄉白沙鄉。(顏尚文:200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許, 雪姬. 《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118–120. ISBN 986001521X (中文(臺灣)). 
  2. ^ 蔡, 明惠. 〈戰後澎湖地方派系興衰之研究〉 (PDF). 選舉研究. 1994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3. ^ 蔡光庭. 〈媽宮東甲鄭姓〉.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中文(臺灣)). 
  4. ^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 《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10: 114–117. ISBN 9789860262797. 
  5. ^ 5.0 5.1 5.2 鄭紹裘. 《漳龍衍派鄭家世系族譜資料》. 澎湖: 鄭紹裘. 1990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6. ^ 編輯部. 〈臺灣歷史的十個轉捩點:(五)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 故事 gushi.tw|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2015-08-01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5) (中文(臺灣)). 
  7. ^ 7.0 7.1 高, 啟進. 《西瀛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臺灣)). 
  8. ^ 8.0 8.1 8.2 蔡, 平立. 《增訂新編澎湖通史》. 台北市: 聯鳴文化. 1987: 1177-1178 (中文(臺灣)). 
  9. ^ 藍, 博洲. 《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 台中市: 晨星. 2000: 267–268. ISBN 9575838548 (中文(臺灣)). 
  10. ^ 藍, 博洲. 《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 新北市: 印刻. 2015. ISBN 9789863870401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11.2 顏, 尚文. 《續修澎湖縣志.政事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73–75. ISBN 9860015112 (中文(臺灣)). 
  12. ^ 周, 家豪. 〈總統府前顧問鄭紹良病故 陳婉真:獨立運動中公認的革命聖人〉. 新頭殼newtalk. 2019-08-19 [2020-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