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鐵血演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狂獵1870年》:普法戰爭的戰場上,普魯士首相俾斯麥舉着一面寫有「血與鐵/暴力優先於正義」的旗幟,左右陪伴着象徵死亡的骷髏。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乘坐凱旋戰車緊隨其後。這位君主向場邊半絕望半熱情的人群展示了自己勝利的勝利者。旗幟上出現的「血與鐵」——這是俾斯麥在 1862年9月30日的一次演講中所說的。此外俾斯麥於1863年1月27日發表演講,「強權先於公理」(Macht geht vor Recht)這句話正是出自他之口。在旗幟中,這句話被改為「武力高於法律」。這是由卡雷爾·克利奇(Karel Klíč)於1870年12月25日為奧地利諷刺報紙《跳蚤》(Der Flea)繪製的漫畫[1]

鐵血演說」(德語:Blut und Eisen)是一種語言意象,其早期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鐵質武器。在德國該術語主要自拿破崙戰爭以來一直被使用。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血與鐵」與通過軍事手段建立德意志民族國家或軍事強國的理念聯繫在一起。1862年9月30日普魯士憲政衝突期間,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在普魯士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發表的演講使「鐵血」這句口號發揚光大。無論是首相的反對者還是支持者,都將這對詞視為俾斯麥政治的一種策略:「鐵血」的目的是通過外交政策的成功來分散人們對國內政治緊張局勢的注意力。

在三場德國統一戰爭的影響下,這個詞後來發展成為德意志帝國的建國神話。俾斯麥因此用「血與鐵」暴力打破了歐洲其他列強對統一德意志國家長達數百年的抵抗,並通過共同的武器將德意志各邦焊接在一起。德意志帝國社會中軍隊和專制國家的統治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這種敘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鐵血」代表了右翼極端勢力與實力弱小的威瑪共和國政府的歷史對比。國家社會主義者試圖將自己置於俾斯麥「鐵血」政策的外交政策傳統之中。

歷史

[編輯]

1862年,普魯士議會拒絕通過威廉一世國王提出的增加軍費要求,國王遂委任俾斯麥為首相兼任外相。數日後,俾斯麥在議會預算委員會前,強調準備軍事的重要。他的演說總結如下:

儘管俾斯麥是出色的外交家,但他的外交政策也有時被稱為「鐵血政策」,因他偶爾訴諸戰爭,促使德意志統一和在歐洲大陸擴張。

參考資料

[編輯]
  1. ^ Heinrich Dormeier: Bismarck in der Karikatur des Auslands. Auswahl, Einleitung und Kommentar. Museumsverein des Deutschen Historischen Museums, Berlin 1990, S. 84.
  2. ^ German History in Documents and Images: Excerpt from Bismarck's "Blood and Iron" Speech (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