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行政學院
陝甘寧邊區行政學院,簡稱「行政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一所培養區、鄉基層行政幹部的學校。
歷史
[編輯]1940年4月開始籌建。7月1日行政學院在延安南門外張家崗村半山坡上修建了四排數百眼窯洞,窯洞下面方圓50來畝的平台上,建了一座能千人大禮堂,在此正式開學。學院依山面水,右上方是中共中央西北局駐地,左下方是當時延安最為繁華的商業區——新市場,新市場旁邊是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兼任校長。副院長王凌波,主持校務工作。林伯渠曾稱讚說:[1]「行政學院開辦初,困難很多。我掛名正院長,凌波同志從沒推過責任,也不肯告苦。」 後由李六如(原農業專科學校校長)繼任。[2]學院設政治處(主任陳行健兼邊區政府秘書、胡嘉賓)、教育處(教育科長袁家柯)、總務處(主任楊正齊兼邊區政府建設廳生產科長,設總務科、生產科、合作社、木器社)。學院黨總支書記王仲言。教學上分為普科與專修科,學制一年。專修科分行政系、財政經濟系、法律系。普科開設政治、黨的理論與政策、專業政策、文化課。
1941年6月24日第一期200多人舉行畢業典禮。1942年夏第二期畢業220多人。
1942年3月29日西北局常委會確定了行政學院的教學方針:「1.學習科目要與政府工作溝通;2.學習科目要與社會現實溝通;3.學習程序由具體到理論」,遵照「學的即用的」原則開戰日常教學活動,行政學院要學會集中收集和整理工作經驗材料,朝着「行政工作的研究機關」方向發展,學制由一年延長至一年半。9月3日王凌波在察看學生伙食時突發腦溢血病逝。9月24日三邊分區專員王子宜接任副院長,其主要任務是負責行政學院的整風審幹,此時行政學院共有五、七、八、十等4個班178名學員。其中,第五班主要是老幹部,進校前都在陝甘寧邊區各分區或縣政府擔任行政領導工作,七班其實除極少數小學教員外,都是從延大調來的知識份子,全班70餘人。第八班人數較少,共40餘人,絕大多數是保衛和教育工作方面的幹部,多數是陝北人,只有6人是外地幹部。行政學院調整了學院的整風領導班子。成立了由王子宜、高尚賢、楊玉亭3人組成的整風核心小組,隨後調整了院黨總支和各班支部的幹部,使一批整風積極份子進入了領導班子,隨後在全院各班用兩周時間進行分組集體討論,重點是解剖自己對革命的認識。同時,根據各組人員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檢討具體問題,如貪污腐敗、群眾關係、家庭觀念等等。
1943年1月,為了推廣張克勤的坦白經驗,行政學院決定由五班學員喬生瑞做坦白典型,以推動學校的坦白運動。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發佈《關於繼續開展整風運動的決定》(「四三」決定)[3],「一年的經驗證明:整風不但是糾正幹部錯誤思想的最好辦法,而且是發現內奸和肅清內奸的最好方法。」「糾正錯誤思想與肅清內奸份子,是在整風過程中互相聯繫著,但在性質上又互相區別,絕對不能混同的兩件事。」提出整風分為兩項:一是糾正幹部中的非無產階級思想;二是肅清黨內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整風是思想上清黨,審幹是組織上清黨。4月9日和12日,在延安分別召開了中直、軍直和陝甘寧邊區系統各機關兩萬多人的幹部大會。任弼時代表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會上作了《特務活動和中央對特務的方針》的報告,號召「誤入歧途者」坦白交待,同時警告說,寬大政策的反面就是無情的鎮壓,不願坦白的人是在走一種自己滅絕的死路。4月11日,行政學院全體師生參加了由康生親自主持的審幹動員大會,會上張克勤等「悔過自新份子」作了坦白示範。第二天行政學院就召開了一連四天的全院坦白大會。從1942年底到1943年4月下旬,行政學院共有32人被打成「特務」,其中10人被捕,22人因為報名自首,而且被認為「坦白得徹底」,因而受到寬大待遇,並且從這些人的所謂口供中,又抓出了23名「嫌疑份子」,其中院內4人,院外19人。4月下旬,康生視察了行政學院的審幹肅奸工作。5月5日至8日,行政學院曾召開過一次為期近一周的全院「歡迎特務份子自新大會」。
1943年7月15日康生在中央直屬機關「挽救失足者動員大會」上作《搶救失足者》的運動報告(印發各解放區),使審幹工作變成「搶救失足者運動」。大部分審幹對象的審查工作在本單位進行;少數一時弄不清的審幹對象,邊區政府機關、各分區的行政系統的受審查人員集中送學入「陝甘寧邊區行政學院」(代院長、院長王子宜),中直系統的到「西北公學」。[4]1943年7月,行政學院開始大規模集訓幹部。1943年8月8日,中共中央總學習委員會(簡稱總學委)宣佈停止搶救運動。在搶救運動中毛澤東還特意點了行政學院的名。同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第二部開學典禮講話時,由於當時對搶救運動擴大化的嚴重性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講到:[5]黨校也要爭取領導權,2500人中,伙夫、馬夫在內,有250個特務,聽說還有,恐怕是250到350的數目;行政學院,除了一個人外,教員、職員全部都是特務,主要堡壘在人家手裏,學生中很多是特務,恐怕是過半數,這是很嚴重的爭取領導權的鬥爭。1943年8月15日,中央作出《關於審查幹部的決定》,重申必須堅持審幹工作的「九條方針」:即首長負責、自己動手、領導骨幹與廣大群眾相結合、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調查研究、分清是非輕重、爭取失足者、培養幹部、教育群眾。[6]1943年10月9日毛澤東指示堅持「一個不殺,大部不抓」的原則。1943年秋季,行政學院的學員們自己動手,建造校舍,建成大禮堂。1943年11月,行政學院集中了邊區政府各機關54位文化程度較高的知識份子,成立了研究室,由羅邁親自主持進行審查甄別。到1943年底,已有學員和訓練班幹部2000多人。行政學院原來的班建制改為系的建制,設行政系(系主任譚生彬)、教育系(系主任張宗磷)、財經系(系主任彭平)、司法系(系主任何思敬)。
1944年5月行政學院併入延安大學,改為延安大學行政學院,學制延長至兩年。延大校部搬至行政學院院址辦公。1944年5月24日,延安大學與行政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延安大學在邊區參議會大禮堂舉行開學典禮時,毛澤東親自出席了大會,並發表了長篇的講話,專門講了整風和審幹:「搶救運動那時候,空氣緊張得很,『搶救』了好些人,許多是搞錯了的,非則非,今天要行脫帽禮,脫去給人戴錯的帽子。」1944年6月14日到19日,行政學院在各班開展了一場關於審幹問題的漫談活動,由於領導上做出了「盡情暴露思想認識」不予追究的承諾,因此,許多人都大膽地講了一些真話。
舊址
[編輯]行政學院舊址,位於延安南關半山腰的「西北局路」上,今稱「延安大學舊址」,設有「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
參考
[編輯]- ^ “王凌波:共产党员的模范”,《延安日报》2019年5月14日第08版。. [2021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1月5日).
- ^ 劉佳欣:「延安時期的邊區行政學院」,《時代人物》,2021年第3期,第34-36頁。
- ^ 錢建平, 王虹鈰:「延安整風運動中的西北公學」,《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6):9-12.
- ^ 吳民斌:「在延安棗園的一段難忘經歷」,《百年潮》, 2017(3):31-36.
- ^ 王玉貴:《兩位傑出領導人的共識與分歧:毛澤東與陳雲》,湖北人民出版社。
- ^ 「中央關於審查幹部的決定(1943年)」,《組織人事工作辭典》山東人民出版社,第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