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05年拉斐爾·納達爾網球賽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5年是納達爾開始橫掃網壇、戰績彪炳的一年,同時,亦為當時單季奪得ATP巡迴賽單打冠軍數目最多球員。(2005年11冠,和球王費德勒並列第一位。)

澳網,在第四輪本以兩盤在手領先,不過最後卻連輸二盤,以5-7, 6-3, 6-1, 63-7, 2-6遭到後來奪得亞軍的地主與前世界第一休伊特所淘汰,但也取得當時的生涯最佳成績。邁阿密大師賽,納達爾在決賽再次與世界第一費德勒交手,儘管在第三盤一度只差兩分取得勝利,最終卻連失三盤遭到費德勒逆轉,在這段期間的表現,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納達爾的突破[1][2]

在法網之前的紅土賽季,納達爾在這段期間開始稱霸紅土賽季,他先在蒙地卡羅捧起生涯第一座ATP大師系列賽冠軍(決賽以6-3, 6-1, 0-6, 7-5擊敗科里亞),隔週在家鄉巴塞隆拿公開賽舉起冠軍(決賽以6-1,7-64,6-3擊敗前法網冠軍費雷羅),之後又贏得羅馬大師賽冠軍(決賽以6-4, 3-6, 6-3, 4-6, 7-66擊敗科里亞)。同年5月,納達爾的單打排名已躍升到世界前5名[3],是自1993年以來最年輕的 Top 10球員。

5月,挾著17連勝的不敗之身,納達爾初次挑戰法網,相繼擊敗兩位備受期待的地主選手,接着在準決賽力挫費德勒,成為當年四位戰勝費德勒中的其中一位運動員(其他三位以序是薩芬加斯奎特納爾班迪安),更在決賽以66-7, 6-3, 6-1, 7-5打敗阿根廷選手普爾塔,排名上升到世界第三[3],是繼前世界第一山普拉斯1990年拿下美網之後,又一位未滿20歲的球員奪得大滿貫獎盃。納達爾更是繼1982年韋蘭特(Mats Wilander)以後,第一位首次參加法網便能奪冠的球員。

法網之後,納達爾的連勝紀錄停留在24場,打破了1988年美國名將阿格西創下網球公開賽年代青少年球員的最長連勝紀錄(23場)[4]

德國哈勒草地網球賽,納達爾首輪便遭到地主選手瓦斯克淘汰[5],隔週溫網第二輪以4-6, 6-4, 3-6, 4-6敗給盧森堡選手穆勒。同年7月,19歲零一個月又22天的納達爾,未滿20歲就竄升到男單世界第二,在他之前僅有博里貝克爾兩位網壇巨星有此成就。

8月,納達爾在加拿大大師賽擊敗阿格西奪冠,並以第2種子身份前進美網,取得當時的生涯最佳成績(第三輪以4-6, 6-4, 3-6, 1-6敗給地主布雷克),並在美網後拿下兩個硬地賽事冠軍。

9月,中國公開賽決賽再次擊敗科里亞,以及在台維斯盃贏得對意大利的比賽。10月的馬德里大師賽,又以五盤大戰辛苦擊退柳比西奇,拿下本年度第四個大師賽冠軍頭銜。年終網球大師盃,納達爾因為受傷以致於無法參賽[6]

納達爾是繼費德勒後,自1990年起,為ATP大師系列賽(ATP Masters Series)歷史上,第二位在單季中拿下4個大師賽(不計算ATP年終賽(大師盃))的男子單打冠軍的球員。(2005年,蒙特卡洛大師賽、意大利電訊大師賽(羅馬大師賽)、羅傑斯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前兩者屬紅土賽事,後兩者屬硬地賽事。)

總計這一年,納達爾勇奪11個ATP巡迴賽單打冠軍,打破韋蘭特在1983年9個的20歲以下球員一年奪標數目最多紀錄。

參考資料

[編輯]

註釋

[編輯]

參考新聞

[編輯]
  1. ^ Brave Hewitt battles past Nadal. BBC Sports. 24 January 2005 [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1). 
  2. ^ Nadal proves to be the real deal. BBC Sports. 5 April 2005 [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1). 
  3. ^ 3.0 3.1 TP Rankings History: Rafael Nadal. ATP Tour. [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8). 
  4. ^ Teen Nadal gives Spain reign over French Open. Associated Press (USA Today). 5 June 2006 [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2). 
  5. ^ Waske snaps Nadal's winning streak. Associated Press. 10 June 2005 [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4). 
  6. ^ Linden, Julian. Foot injury delays Rafael Nadal's comeback. Reuters. 5 January 2006 [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