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爾姆之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爾姆之戰
第三次反法同盟之戰的一部分

夏爾·戴維南英語Charles Thévenin畫筆下的烏爾姆之戰
日期1805年10月16日-19日
地點48°23′00″N 9°59′00″E / 48.3833°N 9.9833°E / 48.3833; 9.9833
結果

法國勝利

  • 法軍俘獲了整個奧地利軍團,控制了巴伐利亞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哈布斯堡君主國 哈布斯堡君主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蘭西第一帝國 拿破崙·波拿巴
法蘭西第一帝國 米歇爾·內伊
哈布斯堡君主國 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被俘)
哈布斯堡君主國 約翰一世·約瑟夫
兵力
80,000[1][2] 40,000[1][3][4]
傷亡與損失
1,500人受傷,陣亡及被俘[5][6][7] 4,000人傷亡
27,000人被俘[5][6][7]

烏爾姆之戰(法語:Bataille d'Ulm)是1805年10月16日至19日之間,由拿破崙指揮的法國軍隊和哈布斯堡軍隊的一系列軍事衝突,在烏爾姆戰役結束時,拿破崙以最小的代價包圍了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的哈布斯堡軍隊,並迫使其在巴伐利亞選侯國烏爾姆附近向法軍投降。[8]

背景

[編輯]

1805年,英國奧地利帝國瑞典俄羅斯帝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試圖推翻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9][8]巴伐利亞選侯國選擇支持拿破崙時,奧地利軍隊指揮官馬克帶領約有72,000人的奧地利人過早地向法軍進攻,而此時反法同盟的俄羅斯軍隊仍在波蘭行軍。[10]

1805年10月的烏爾姆戰役

奧地利人預測戰爭的主要戰鬥將發生在意大利北部,而不是德國境內,所以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保護阿爾卑斯山免受法國軍隊的攻擊。[11][3][4]

一個流行但未經證實的傳說是奧地利人在當時使用公曆,俄羅斯人則仍在使用儒略曆,這意味着他們的日期不一致,並且在俄軍抵達前線之前,奧地利軍隊就與法軍發生了衝突。[12]學者弗雷德里克·卡根(Frederick Kagan)將俄羅斯軍隊遠遠落後於奧地利軍隊的這種簡單但不可能的解釋斥為「一個奇怪的神話」。[13][14]

拿破崙手下由177,000名法國士兵組成的大軍團濱海布洛涅集結,準備入侵英格蘭[15][16]大軍團於8月27日向南行軍,並在9月24日就已經準備好從曼海姆穿越萊茵河到達斯特拉斯堡。越過萊茵河後,大部分法軍組成一個巨大的向右側行進的縱隊使其多個軍團可以同時到達多瑙河,面向南方。[17]10月7日,馬克得知拿破崙橫渡多瑙河後繞其右翼行軍,以切斷其與經維也納行軍的俄軍的聯繫。馬克相應地改變了戰線,將他的左翼部署在烏爾姆,右翼部署在雷恩,但法國人繼續在諾伊堡多瑙沃特英戈爾施塔特渡過多瑙河。[16]由於無法阻止法軍渡河,米夏埃爾·馮·金邁爾指揮的奧地利軍團放棄了沿河的陣地,逃往慕尼黑[18]

10月8日,弗朗茨·奧芬貝格英語Franz Xaver von Auffenberg的軍隊在韋爾廷根戰役英語Battle of Wertingen中被若阿尚·繆拉的法軍騎兵軍團和讓·拉納的第五軍團摧毀。第二天,馬克試圖越過多瑙河向北移動。他在金茨堡之戰中被仍在北岸作戰的米歇爾·內伊的第六軍的讓-皮埃爾·菲爾明·馬爾赫的軍隊擊敗。[16]在行動中,法國人在南岸奪取了一座橋頭堡。在首先撤退到烏爾姆後,馬克試圖向北突圍。他的軍隊在10月11日的哈斯拉赫-容金根戰役中被皮埃爾·杜龐·德·以利堂英語Pierre Dupont de l'Étang的第六軍團一些法國騎兵阻擋。[17][19]

到了11日,拿破崙的軍團組成一張大網,以誘捕馬克的軍隊。 讓·德迪厄·蘇爾特的第四軍團到達萊希河畔蘭茨貝格並向東將馬克提洛伯切斷。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團和路易·尼古拉·達武的第三軍團在慕尼黑匯合。奧古斯特·德·馬爾蒙的第二軍團駐紮在奧格斯堡繆拉內伊拉納的軍團和帝國衛隊開始逼近烏爾姆馬克命令弗朗茨·馮·韋內克英語Franz von Werneck的軍團向東北進軍,而約翰·西吉斯蒙德·里施英語Johann Sigismund Riesch則在埃爾興根掩護其右翼。奧軍指揮官將弗朗茨·傑拉西奇的軍團向南派往蒂羅爾,並讓剩餘的軍隊留在烏爾姆。[20]

戰鬥

[編輯]
Mack surrenders to Napoleon at Ulm by Paul-Emile Boutigny
馬克烏爾姆拿破崙投降

10月14日,內伊埃爾興根戰役中擊潰了里施的小部隊,並將殘兵趕回烏爾姆繆拉發現了韋內克的部隊,並與他的騎兵展開追逐戰。在接下來的幾天裏,韋內克的部隊在朗格瑙黑布雷希廷根訥德林根內雷斯海姆的一系列戰鬥中不堪重負。10月18日,韋內克帶着剩餘的部隊向法軍投降,只有斐迪南·卡爾·約瑟夫大公和其他幾位將軍帶着大約1,200名騎兵逃往波希米亞[21]與此同時,蘇爾特梅明根戰役接受了4,600名奧軍的投降,並轉向馬克的軍隊。傑拉西奇的部隊躲過了蘇爾特並逃往南方,但在11月中旬的多恩比恩議降英語Capitulation of Dornbirn中被皮埃爾·奧熱羅遲到的第七軍團追捕並俘虜。到10月16日,拿破崙在烏爾姆包圍了馬克的全軍,四天後,馬克帶着25,000名士兵、18位將軍、65門大炮和40面皇家旗幟投降了。[22][21]

大約有20,000名奧軍成功逃脫,10,000人陣亡或受傷,其餘的被俘。[6]大約有500名法國人陣亡,1,000人受傷,對於這樣一場決定性的戰鬥來說,這個數字很少。[21][23]在不到15天的時間裏,大軍團消滅了60,000名奧軍和30名奧軍指揮官。在投降時,馬克獻出了他的劍,並在拿破崙面前稱自己為「不幸的馬克將軍」。[24][25][5][6]馬克在戰後被軍事法庭判處兩年監禁。[26]

法軍第二軍團在奧格斯堡

戰後

[編輯]
拿破崙一世在奧軍投降後向負傷的奧軍致敬

通過在烏爾姆擊敗奧地利軍隊,拿破崙確保了他在一個月後在維也納的勝利。[7][26]

奧斯特利茨戰役一樣,烏爾姆戰役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軍事學校教授,[27][28][29]並繼續影響當今的軍事領導人,一個顯着的例子是德國制定的施里芬計劃[30]

位於埃爾興根修道院附近的埃爾興根戰役遺址

註腳

[編輯]
  1. ^ 1.0 1.1 Fisher & Fremont-Barnes 2004,第41頁.
  2. ^ Maude 1912,第43–73頁,Chapter II. The French Army.
  3. ^ 3.0 3.1 Maude 1912,第1–43頁,Chapter I. The Austrian Army.
  4. ^ 4.0 4.1 Fisher & Fremont-Barnes 2004,第32頁.
  5. ^ 5.0 5.1 5.2 Nafziger 2002,第282頁,Ulm, Capitulation of. (-U-).
  6. ^ 6.0 6.1 6.2 6.3 Chandler 2009,第399頁,35. Strategic Triumph-Ulm (Part Seven. From the Rhine to the Danube).
  7. ^ 7.0 7.1 7.2 Maude 1912,第252–264頁,Chapter IX. Conclusion.
  8. ^ 8.0 8.1 Connelly 2012,第118–141頁,9. Subduing the European powers: Austerlitz – Jena-Auerstädt – Friedland, 1805–07.
  9. ^ Connelly 2012,第107–117頁,8. Marengo and the Grand Armée, 1800–1805.
  10. ^ Ralby, Aaron. Hamilton, Jill; Moore, Damien; Baile, Philippa; Youel, Duncan; Cardon, Nanette , 編. Europe (The Napoleonic Period 1799–1815). Bath, England: Parragon/Moseley Road Inc. 2013: 274–278. ISBN 978-1-4723-1236-5. 
  11. ^ Chandler 2009,第382頁,34. Plans and Preparations (Part Seven. From the Rhine to the Danube).
  12. ^ Schneid 2012,第35–50頁,3. The Campaigns.
  13. ^ 存档副本. [202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8). 
  14. ^ Fisher & Fremont-Barnes 2004,第31頁.
  15. ^ Mikaberidze 2020,第173–187頁,Chapter 9. The Elephant Against the Whale: France and Britain at War, 1803–1804.
  16. ^ 16.0 16.1 16.2 Chandler 2009,第382–389頁,34. Plans and Preparations (Part Seven. From the Rhine to the Danube).
  17. ^ 17.0 17.1 Chandler 2009,第390–401頁,35. Strategic Triumph-Ulm (Part Seven. From the Rhine to the Danube).
  18. ^ Chandler 2009,第186頁,16. Grand Tactics on the Battlefield (Part Three. Napoleon's Art of War).
  19. ^ Mikaberidze 2020,第188–227頁,Chapter 10. The Emperor's Conquest, 1805–1807.
  20. ^ Forster Groom & Co. Ltd. Map of Central Europe showing the routes taken by Napoleon to defeat the allied Russo-Austrian army at the Battle of Ulm on 16–19 October 1805 and the Battle of Austerlitz in December 1805 (Military map). Sketch Map illustrating Napoleon's Campaign in 1805 (Ulm & Austerlitz). 1:1,600,000. Whitehall Campaign Series. Cartography by Forster Groom & Co. Ltd. London: Forster Groom & Co. Ltd. 11. 1912 [2021-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7) –透過Trove (澳洲國立圖書館). 
  21. ^ 21.0 21.1 21.2 Chandler 2009,第400頁,35. Strategic Triumph-Ulm (Part Seven. From the Rhine to the Danube).
  22. ^ Gerges, Mark T. Leggiere, Michael V.; DeVries, Kelly; France, John; Neiberg, Michael S.; Schneid, Frederick , 編. Napoleon and the Operational Art of War: Essays in Honor of Donald D. Horward. History of Warfare 110 1st. Leiden, South Holland, Netherlands: Brill Publishers. 2016: 221–2482020-11-26 [2022-01-07]. ISBN 978-90-04-43441-7. LCCN 2015042278. doi:10.1163/9789004310032_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23. ^ Horne 2012,第105頁,7. Ulm: 2 September–21 October (Part Two: Austerlitz).
  24. ^ Blond, G. La Grande Armée. Castle Books, 1979. p. 59.
  25. ^ Haythornthwaite 1995,第68頁.
  26. ^ 26.0 26.1 Horne 2012,第116–128頁,8. On to Vienna and Austerlitz: 21 October–28 November (Part Two: Austerlitz).
  27. ^ Macgregor, Douglas A. Lloyd J. , 編. Future Battle: The Merging Levels of War (PDF). 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 (USAWC). Parameters: Journal of the US Army War College (Carlisle Barracks (Carlisle,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 December 1992, XXII (4): 33–46 [2022-01-07]. ISSN 0031-17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08). 
  28. ^ Allsbrook, John T. Dustin , 編. Napoleon Bonaparte's Peak of Military Success: Ulm and Austerlitz. Inquiries Journal (Boston,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 Inquiries Journal/Student Pulse LLC/Northeastern University): 1–2. ISSN 2153-57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6). 
  29. ^ Thompson, Philip S. U.S. Army Deception Planning at the Operation Level of War (報告). United State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11–23. 1991-04-09. 
  30. ^ Brooks 2000,第156頁
    "It is a historical cliché to compare the Schlieffen Plan with Hannibal's tactical envelopment at Cannae (216 BC); Schlieffen owed more to Napoleon's strategic maneuver on Ulm (1805)"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