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做十六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七娘媽生,做十六歲
出鳥母宮-臺南做十六歲的特色
位置臺南市
官方名稱七娘媽生,做十六歲
類型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風俗
評定時間2008年6月18日
詳細登錄資料

做十六歲(臺語偏漳腔:tsò-tsa̍p-la̍k-huè;偏泉腔:tsuè-tsa̍p-la̍k-hè/tserè-tsa̍p-la̍k-hèr),為福州人閩南人虛歲十六歲為成年的成年禮習俗。民眾會在小孩十六歲生日時,擺設神案,炊煮油飯麻油雞酒圓仔湯等,祭祀七娘媽臨水夫人床母等神,感激神佑孩子平安健康,成為大人,但只是民宅簡單舉辦,少見由廟方統一盛大辦理。因十六歲成人禮是閩地共有風俗,本條目以閩南人的十六歲成人禮風俗為主。

臺南此習俗盛行,起源清治時期五條港工作的苦力,在十六歲成年前僅能領半薪,故在十六歲當年的七夕時分,敬謝兒童守護神七娘媽而衍生的民間傳統文化,故以主祀七娘媽開隆宮最為鼎盛,臺南市政府近年推動成為重要觀光節慶之一。

起源

[編輯]

做十六歲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大致上是襲用泉州舊俗,並與七夕習俗結合,由於做十六歲習俗在臺南經過長期演變,已與其他地區成年禮有顯著不同,成為特色文化。 據傳,五條港苦力工人以十六歲為成人,滿十六歲即為成人,領全薪;未滿十六歲則為童工,薪資差距極大。

發源

[編輯]

16歲舉行成年禮,據考據在1754年(乾隆十九年)《福州府志》即載:「近世於冠禮鮮能行者,郡中惟一二禮法之家偶一舉行。民間則男女年十六延巫設醮,告成人於神,謂之做出幼,是失禮愈遠也[1]。」由此可知,行於祖廟、男[2]的古禮,在當時早已式微多時。

另一方面,道教味濃厚的成年式大為風行,在閩浙方誌中屢見做出幼出童子等風俗,學界認為做十六歲可能與之有同源關係[3]

七夕當日的開隆宮

泉州

[編輯]

臺南部分廟宇自認做十六歲襲承泉州習俗成丁,民間稱做做十六歲晉江惠安南安安溪一帶皆有,但是在該小孩的生日,而非七夕舉行。其餘習俗如祭祀七娘、拜床母搓圓仔湯、炊油飯、燒紙橋等類似,也設有出鳥母宮等儀式。[4]

五條港

[編輯]

七夕即為兒童守護神七星娘娘誕辰,臺南很早就有祭拜的記載。康熙年間巡台御史燕京黃叔璥曾在《臺海使槎錄》赤崁筆談中提及:「家供織女,稱為七星娘。紙糊綵亭,晚備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鴨蛋七收、飯七碗,命道士祭獻畢,則將端午男女所結絲縷剪斷,同花粉擲於屋上[5]。」今日彰化縣鹿港鎮仍有七夕拜七娘媽的風俗[6],但在臺南尚有出鳥母宮等儀式,為最大相歧處。

相傳雍正乾隆嘉慶年間,五條港[7](今中西區一帶)貿易興盛。因當時河港苦力需成年(16歲)方可領全薪,故發展出在16歲成年的七夕,祭拜七星娘娘以感謝16年來順利成長的習俗。[8]

五條港沒落後,做十六歲的儀式反而逐漸繁複,一度成為有錢人家才有能力舉辦的習俗。連橫台灣通史》:「富厚之家,子女年達十六歲者,糊一紙亭,祀織女,刑牲設醴,以祝成人,親友賀之。入夜,婦女陳花果於庭,祀雙星,猶古之乞巧[9]。」臺灣通史同卷冠婚篇更稱「成人之禮,男冠女笄,臺灣多以婚時行之。唯富厚之家,子女年達十六歲者,七夕之日,祀神祭祖,父師字之,戚友賀之,以紙製一亭,祀織女,以介景福。」這裏可以看到連橫明白表示「唯」富厚之家做十六歲。連橫即為府城人,其家距離五條港甚近,若此俗起源於五條港之工人,很有可能順帶一提風俗之起源。

直至近年經濟水準提高,做十六歲[10]已經普及且不分男女貴賤。市政府甚至會在少年16歲時,寄函邀請參與活動。

程序

[編輯]

做十六歲早期並未有固定儀式,而是隨着家中貧富或行業有所不同。甚至在家中舉行,或是不做的家庭亦不在少數。直至1991年開隆宮才提出一套祭祀程序如下:

祭品舖張

[編輯]

祭拜七娘媽

[編輯]

祭拜七娘媽(求子平安)需準備的供品:竹篾紙糊的「七娘媽亭」、油飯、麻油雞、糖粿(湯圓中央指壓成凹狀,代表用來「裝織女的眼淚」)、胭脂水粉、千日紅(為祈求多子多孫)、雞冠花、茉莉花、樹蘭。[11][12][13]

出鳥母宮

[編輯]

父母手持七娘媽亭立於神案前,由將滿16歲的未成年子女匍匐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次,女孩則往右繞三次。又由於臺語中,白讀的「宮」與「間」同音,故也作出鳥母間,另有出婆姐間之名。

傳播

[編輯]

做十六歲原先僅是臺南城外五條港一帶的習俗,城內不流行此俗。現在十六歲則以城內的開隆宮為主,並接受市府輔導。而臨水夫人廟則是由民間主動發起,直到文化局積極推動後,才改由廟方主辦。

隨着近年政府部份的提倡,其他地區也開始仿效類似做法,並稍稍淡化宗教色彩。1999年,安平天后宮始辦做十六歲,形成府城三廟同時舉辦做十六歲局面,並在同年由文化局開始主辦做十六歲及七夕節。及2002年時,除上述三廟,尚還有五條港發展促進會[14]。而在臺南市縣合併之後,原屬臺南縣境的寺廟也開始舉行類似活動。例2011年下營區上帝廟開始舉辦做十六歲,改以百年歷史的玄天上帝、觀音媽兩座神轎,供學生鑽轎腳[15]。2012年,東山碧軒寺有150年歷史的「迎佛祖」活動也增加做十六歲活動[16]

除此之外,五條港當地的基督教也加入類似活動。例如看西街基督長老教會也有舉辦。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彭美玲,《臺俗「做十六歲」之淵源及其成因試探》
  2. ^ 生涯之旅的起點–做十六歲. 民俗思想起. [201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5). 
  3. ^ 同上
  4. ^ 新華網-泉州在線,《民俗典故》,http://www.fj.xinhuanet.com/dszx/2005-12/21/content_5868374.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臺南七夕故事館
  6. ^ 進學采風隊,《做十六歲專題網頁》,真相大公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李仲維. 遊南台灣古城 台南大力推廣“做十六歲”. 中國評論新聞. 2008-08-09 [201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7) (中文). 
  8. ^ 【台語原來是這樣】七夕除了過情人節之外,還可以做什麼?. [2015-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5). 
  9. ^ 連橫,《臺灣通史.卷二十三
  10. ^ 府城做十六歲 傳統習俗成年禮. 公視新聞. 2008-05-12 [2010-03-09] (中文(繁體)). 
  11. ^ 七夕要吃油飯、雞酒 原因是‧‧‧ (新聞稿). [2018-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7) (中文(繁體)). ,自由時報
  12. ^ 台灣民俗兒童的守護神-如何拜七娘媽、床母. [2018-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中文(繁體)). 
  13. ^ 【七夕】七娘媽生,教你求子怎麼拜!台灣七夕求子廟宇大公開. [2018-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中文(繁體)). 
  14. ^ 府城開隆宮拜契與做十六歲儀式之研究[永久失效連結]》,方雅玳,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3
  15. ^ 「下營首做16歲」鑽轎腳 上帝廟送證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自由時報
  16. ^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 新增轉大人儀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時電子報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