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琛」號無防護巡洋艦
姊妹艦「南瑞」號
| |
歷史 | |
---|---|
大清帝國 | |
船名 | 南琛 |
下訂日 | 1883年初 |
建造方 | 德國基爾霍瓦茲一德意志造船廠 |
下水日期 | 1883年12月12日 |
結局 | 1919年拆解 |
技術數據 | |
船型 | 南琛級無防護巡洋艦 |
排水量 | 2,200長噸(2,200公噸) |
船長 | 275.5英尺(84.0米) |
型寬 | 37.5英尺(11.4米) |
吃水 | 15英尺(4.6米)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 |
載重 | 600噸燃煤 |
乘員 | 250名軍官和士兵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水線處的軟木帶 |
「南琛」號無防護巡洋艦是為清朝新式海軍建造的一艘無防護巡洋艦。該艦艦體由德國基爾的霍瓦茲船廠建造,而艦載武器則由英國埃爾斯威克的岩士唐·惠特沃斯安裝。本艦是以「開濟」號為原型設計建造的南琛級中的首艦,另有一艘姊妹艦為「南瑞」號。在設計建造期間,該艦就已經被西方列強認為過時。
在1884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本艦最初隸屬於駐紮在南京的江防艦隊。戰爭爆發後「南琛」號隨即加入海軍巡洋艦部隊,南下參與瓦解法國海軍對台灣島的封鎖。其中參加的最著名戰事就是石浦戰役。戰鬥結束後,「南琛」號被困鎖在寧波港直到戰爭結束。1911年,該艦被革命軍海軍部隊收編,隨後加入辛亥革命。該艦最終在1919年被廢棄。
設計
[編輯]與當時從歐洲船廠訂購的其他清政府新式海軍艦艇相比,南琛級無防護巡洋艦的設計相對簡單。該艦級兩艦與「開濟」號巡洋艦很相似,但是由鋼鐵建造而不是木材。「南琛」號及其姊妹艦「南瑞」號在建造時都已經被西方各國認為過時了。同時期清政府海軍還向西方各國訂購了裝甲巡洋艦以及防護巡洋艦,如「致遠」號。[1]
「南琛」號總長275.5英尺(84.0米)[a],舷寬37.5英尺(11.4米),吃水深15英尺(4.6米)[b],排水量2,200長噸(2,200公噸)[c],通常配有250名軍官和士兵[d][5]。除了一條安裝在艦體吃水線位置上的軟木帶之外,本艦沒有安裝裝甲[5]。
動力
[編輯]本艦動力來自8台鍋爐為1台複合膨脹蒸汽機提供蒸汽,產生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e]動力驅動單軸螺旋槳。最高速度可達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f][6]。與作為藍本的開濟級不同,前者僅有一根煙囪,「南琛」號則有兩根[5]。
武裝
[編輯]「南琛」號最初的武器裝備包括兩門8.2英寸(21厘米)岩士唐後膛炮,8門4.7英寸(12厘米)岩士唐後膛炮以及一些霍奇基斯炮[6]。兩門大口徑火炮被安裝在煙囪前方的舷台上,而較小口徑的岩士唐炮則作為舷側火力安裝在艦中部、艏樓和艉樓上,以及艉樓前方的舷台上[5]。雖然本級兩艦都是在德國下水的,但是艦載武器則是由岩士唐·惠特沃斯公司在英國埃爾斯威克的造船廠進行安裝[6]。到了1884年,艦上又裝備了一艘魚雷艇[7]。本艦級兩艘艦都配備了撞角,並提高了艏樓和船尾甲板[5]。
服役
[編輯]1883年早些時候,清政府向德國基爾的霍瓦茲-德意志造船廠訂購了兩艘巡洋艦。在1883年12月12日「南琛」號下水時[6],由於中法戰爭即將爆發,當時德國當局正在阻止包括定遠級鐵甲艦在內的中國艦隻離境[8]。而「南琛」號因在當時是未武裝的狀態,得以獲准前往英國安裝火炮。船到英國後,英國當局最初對該艦實施了禁令,但考慮到該艦此時的裝備與法國海軍相比已經過時,最終准許對其進行火炮安裝[9]。
儘管如此,英國政府還是拒絕批准「南琛」號在火炮安裝完成後進行試射。因此直到1884年7月,也就是戰爭即將開始時,「南琛」號才抵達中國長江水域並進行了火炮測試。直到此時才發現,艦體需要進行結構加強才能支撐火炮進行最大裝藥量射擊。為此,「南琛」號及其姊妹艦都被送往江南製造局進行加固工程。儘管存在各種問題,這些德國製造的巡洋艦在當時仍然受到中國當局的高度重視。[10]
中法戰爭
[編輯]1884年8月中法戰爭爆發後,「南琛」號和「南瑞」號被派遣與「開濟」號一起保護南京。當時的清政府軍官們普遍認為法軍即將攻擊南京,但法國海軍反而攻擊台灣,並在那裏建立了軍事封鎖[11]。中國軍隊被集結起來驅逐島上的封鎖,其中包括兩艘南琛級巡洋艦、「開濟」號、「馭遠」號以及小型風帆戰船「澄慶」號[12]。這支艦隊由統領吳安康指揮,在上海集結並於1884年12月啟航[12]。期間,吳安康並沒有立即與法軍交戰,而是花了一些時間召集船員,直到第二年二月才與法軍接觸[12]。
中方艦隊以「開濟」號為旗艦,採用V字形編隊發動攻擊。然而,他們很快意識到自己在火力上不及法軍,於是決定撤退。與此同時,速度較慢的「馭遠」號和「澄慶」號在大霧中跟丟三艘巡洋艦後選擇撤退至石浦灣,最終導致石浦之役爆發。「南琛」號、「南瑞」號和「開濟」號則向北航行至寧波港,並在此與「超武」號炮艦以及「元凱」號運輸艦會合。此後,五艘中方艦船被法軍分艦隊封鎖在港內。1885年3月,雙方進行了一些零星的炮火交戰,這也是「南琛」號最後一次參與實戰。[13]
結局
[編輯]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時,「南琛」號停泊在上海楊樹浦江面[14]。之後於11月4日在江南製造局附近江面轉向革命軍[g][16][17]。1912年1月,「南琛」號與「海容」號以及「海琛」號等一起組成北伐艦隊,受孫文命令從上海出發參加北伐[18]。1916年被重新劃歸為第一艦隊[19]。1917年3月海軍部改編海軍艦艇時,本艦被編入巡洋艦隊[20]。最終於1919年被拆解[h][17]。
腳註
[編輯]註釋
[編輯]引文
[編輯]- ^ Wright (2000),第53、56頁.
- ^ 2.0 2.1 2.2 陳悅 (2018),第329頁.
- ^ 3.0 3.1 3.2 3.3 楊東梁 (2015),第116頁.
- ^ 李鑫 (2015),第7頁.
- ^ 5.0 5.1 5.2 5.3 5.4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396頁.
- ^ 6.0 6.1 6.2 6.3 Wright (2000),第56頁.
- ^ Wright (2000),第182頁.
- ^ Wright (2000),第54頁.
- ^ Van Nostrand (1884),第84頁.
- ^ Wright (2000),第57頁.
- ^ Wright (2000),第63頁.
- ^ 12.0 12.1 12.2 Wright (2000),第64頁.
- ^ Wright (2000),第65頁.
- ^ 中國航海學會 (1989),第495頁.
- ^ 中國航海學會 (1989),第495-496頁.
- ^ 鄭新清 (2016),第170頁.
- ^ 17.0 17.1 陳悅 (2015),第52頁.
- ^ 羅華彤 (2001),第13頁.
- ^ 中國航海學會 (1989),第496頁.
- ^ 記工 (2006),第60頁.
- ^ 蘇文菁 (2013),第16頁.
參考資料
[編輯]-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中法海战 = NAVAL BATTLES OF SINO-FRENCH WAR. 海洋文庫.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8-03. ISBN 978-7-5168-1761-2 (中文(中國大陸)).
- 李鑫. 中国海军抗战.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 第1版.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07. ISBN 978-7-5162-0934-9. OCLC 927126202 (中文(中國大陸)).
- 記工. 历史年鉴 1917.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01. ISBN 7-80702-322-8 (中文(中國大陸)).
- 羅華彤. 1912年的故事. 20世紀的故事. 北京: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1-03. ISBN 7-5007-3436-0 (中文(中國大陸)).
- 蘇文菁. 闽商发展史 总论卷 近代部分.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3-06. ISBN 978-7-5615-4665-9 (中文(中國大陸)).
- 楊東梁. 甲午较量 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比拼.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5-03. ISBN 978-7-5153-3014-3 (中文(中國大陸)).
- 鄭新清. 船政文化研究选集. 廈門: 鷺江出版社. 2016-10. ISBN 978-7-5459-1270-8 (中文(中國大陸)).
- 中國航海學會. 中国航海史 近代航海史.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03. ISBN 7-114-00702-7 (中文(中國大陸)).
- Chesneau, Roger; Koleśnik, Eugène M.; Campbell, N. J. M.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1st American. New York: Mayflower Books. 1979. ISBN 0-8317-0302-4. OCLC 4775646 (英語).
- Wright, Richard N. J.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1. London: Chatham Publ. 2000. ISBN 1-86176-144-9. OCLC 59564596 (英語).
- Ordinance and Naval. Van Nostrand's Engineering Magazine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July–December 1884, 31: 8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