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Boyhood
美國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李察·連利加
監製李察·連利加
Cathleen Sutherland
編劇李察·連利加
主演艾拉·哥卓
伊芬·鶴健
柏翠茜·雅格
攝影李·丹尼爾英語Lee Daniel
Shane Kelly
剪接珊卓·艾戴兒
製片商IFC Productions
Detour Filmproduction
Cinetic Media
片長165分鐘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14年1月19日 (2014-01-19)(辛丹斯影展)[1][2]
  • 2014年7月11日 (2014-07-11)(美國)
  • 2014年11月14日 (2014-11-14)(台灣)
發行商IFC Films
環球影業(國際)
預算400萬美元
票房5730萬美元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少年時代
香港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年少時代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英語:Boyhood,中國大陸譯《少年時代》,香港譯《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新加坡、台灣譯《年少時代》)是一部2014年李察·連利加編劇並執導的美國電影,艾拉·哥卓柏翠茜·雅格伊芬·鶴健主演。2002年夏季在侯斯頓開拍,2013年10月煞科,本片斷斷續續花費達12年拍攝時間。在2014年辛丹斯電影節首映[1],併入圍第64屆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3],導演林克萊特贏得最佳導演銀熊獎[4]。美國於2014年7月11日上映[2]

影片被許多影評人譽為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導演、表演和視野等多方面深受好評[5][6][7][8][9]。被《時代雜誌》和《衛報》評為2014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10][11]並獲得第72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12]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女演員柏翠茜·雅格也收穫奧斯卡、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美國演員工會獎等許多最佳女配角獎。

劇情

[編輯]

影片以全新電影手法,跨越十二年的時間來拍攝,而這十二年來都用同一批演員,共同展開一段絕無僅有的旅程。本片圍繞着主角梅森,他有一個姐姐,從童年六歲到成年十八歲的歲月,歷經不少情感起伏和心靈成長。

故事一開始, 天真爛漫的小學生梅森,遭遇了各式各樣的意外:單親媽媽奧莉薇亞(派翠西亞艾奎克 飾)全心全意照顧他,但生活過得水深火熱,於是決定帶着他和姐姐莎曼珊(羅蕾萊林克雷特 飾)搬到侯斯頓,因為他們長期不見人影的父親大梅森(伊森霍克 飾),總算從阿拉斯加回來,重新加入他們的家庭生活,就此生活風波不斷。但梅森面對父母、女孩、老師、老闆、風險、夢想、熱情等過客,走出自己的路。

這是史詩鉅片,也是感人小品,捕捉了童年的天真爛漫、一個現代家庭的風波、時光的流逝。結果總是難以預料,不同時刻的交錯,糾結出個人對無數意外事件的體驗,讓我們成長茁壯,也譜出百鐵甲再生人生。

角色

[編輯]
  • 艾拉·哥卓 - Mason Evans, Jr.故事第一主角,小學生至大學新生這一青春階段的成長歷程
  • 柏翠茜·雅格 - Olivia Evans,梅森的母親,她與梅森父親離婚後,先後有過三段婚姻
  • Lorelei Linklater - Samantha Evans,梅森的姐姐
  • 伊芬·鶴健 - Mason Evans, Sr.,梅森的父親
  • Libby Villari - Mason的外婆
  • Marco Perella - Bill Welbrock
  • Brad Hawkins - Jim
  • Jenni Tooley - Annie
  • Zoe Graham - Sheena
  • Charlie Sexton - Jimmy
  • Jamie Howard - Mindy Welbrock
  • Andrew Villarreal - Randy Welbrock
  • Elijah Smith - Tommy
  • Nick Krause - Charlie
  • Tom McTigue - Mr. Turlington
  • Steven Chester Prince - Ted
  • Evie Thompson - Jill
  • Jennifer Griffin - Mrs. Darby
  • Tamara Jolaine - Tammy
  • Taylor Weaver - Barb
  • Ryan Power - Paul

製作

[編輯]

2002年5月,導演理查德準備拍攝一部講述在兒子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關係的作品,每年會花費幾周的時間拍攝。由於年齡和時間跨度很大,所以劇本一開始並沒有完全確定,只是後來根據成長的變化不斷做出調整。來自於柯士甸的童星 Ellar Coltrane 飾演男孩梅森。李察林克雷特捨棄傳統的劇本,以類似建築藍圖的方式,爭取IFC電影公司的長期支持。他邊寫邊拍邊剪。他們以外的人,根本不知道144個月創造出什麼東西,唯有拍完最後一場戲,才會產生對這部電影的整體看法。

如導演李察·連利加之前的代表作《日出·日落·午夜》三部曲一樣,拍攝《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的靈感和主題依然是「時間的流逝」,表達了小少年長大成人的煩惱與驚喜、悲歡和感動,同時從梅森的獨特視角,也展示了一個家庭在12年裏的變遷與超人類:卓比的無奈[13]

在影片中,林克萊特以更多微小細碎的瞬間代替了戲劇化的情節。他說:「我認為,這更加接近於我們感知的世界,在這世上生活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劇情是吸引觀眾、敘述故事的一個工具,《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可能無關生死,但它同樣會讓你產生共鳴。」「我一直認為,電影呈現的正是一個經歷了上千次挫折而被終結掉的童年。他的旅程就是隨着世界變得更加寬廣而產生一系列的覺醒。事情是如何的發生發展,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悲傷的。但是,那也僅僅是他成熟過程中必經的一部分--你必須習慣眼前這個更廣闊的世界。然後當你有了一個成年人的責任感,你還要努力不讓它們泯滅掉你的年少激情,因為年少時所具有的激情,會被超人類:卓比無情的消磨掉。」[14]

評價

[編輯]

影片獲得各方盛讚,爛番茄上依據313個專業影評新鮮度高達97%,平均分數9.2/10[15]Metacritic上49家媒體綜評高達滿分100分[16],其中40家媒體都給出了滿分,為迄今為止該網站評分最高之電影[17]。許多影評人將其視為影史最偉大的作品之一[18][19][20][21]

紐約時報》:創意顛覆,但又聚焦於日常細節,《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游離於經典電影和當代藝術電影之間,又不落入任何傳統窠臼。它是當代電影現實主義的典範,它給人帶來的愉悅顯而易見又神秘。《時代雜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是平凡生活的動人史詩。其實,我們忽略的往往是我們所愛的。這就是生活,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體驗它,很少有像這樣的影片來記錄平淡中的洶湧。《滾石》: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電影,在影院裏創造了一幅成長風景畫。它讓我們體會電影帶來的欣歡、神秘和力量。它讓我們哭了又笑了。這是一部謙虛的大師之作![13]《Total Film》:影片形式上超凡脫俗,內容上又是講述普通人。它充滿野心、親切而且令人難忘,這可能是林克萊特導演職業生涯的頂峰。《村之聲》:影片非常令人好奇地使我在無可阻擋的行進中感到迷失、心神不寧和輕微的孤獨,但是總得來說,感覺到了重生。《帝國雜誌》:林克萊特的這部美妙的電影取得了超凡的成就,溫柔而又有趣、充滿智慧而且引人沉思,特別溫暖又極其人性化。[22]

2014年年底,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在接受採訪時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是部了不起的影片,我覺得它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23]

年度十佳榜單

[編輯]

影片被以下媒體和影評人評為年度十佳電影:

名次 影評人 所載媒體
1 David Edelstein New York[24]
1 Stephen Holden 紐約時報[25]
1 Ann Hornaday 華盛頓郵報[26]
1 Eric Kohn Indiewire[27]
1 Joshua Rothkopf Time Out New York[28]
1 A.O. Scott 紐約時報[29]
1 Sight & Sound contributors 英國電影協會[30]
1 Peter Travers 滾石[31]
1 Pertti Avola Helsingin Sanomat[32]
1 Simon Crook 帝國雜誌[33]
2 Richard Corliss 時代雜誌[34]
2 Chris Nashawaty 娛樂周刊[35]
2 Kyle Smith 紐約郵報[36]
5 Richard Lawson 名利場[37]
9 Lou Lumenick 紐約郵報[38]

票房

[編輯]

美國國內收穫2507萬美元,其他地區收1914萬,全球累計4421萬。

獎項

[編輯]
獎項 類別 獲提名者 結果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39] 最佳影片 Richard Linklater and Cathleen Sutherland 提名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剪接 Sandra Adair 提名
第72屆金球獎[40] 最佳劇情片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編劇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41] 最佳影片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原創劇本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第64屆柏林影展[42] 最佳導演銀熊獎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Prize of the Guild of German Art House Cinemas Boyhood 獲獎
Reader Jury of the Berliner Morgenpost Boyhood 獲獎
金熊獎 Boyhood 提名
柯士甸影評人協會[43] 最佳電影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柯士甸電影 Boyhood 獲獎
十佳影片 Boyhood 第一名
2014 SXSW Film Festival[44] Louis Black Lone Star Award Boyhood 獲獎
評審團獎 Boyhood 獲獎
三藩市國際影展[45] Founder’s Directing Award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西雅圖國際影展[46] 最佳影片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女演員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悉尼電影節[47][48] 電影大獎 Boyhood 提名
挪威國際電影節[49] 電影評論獎 Boyhood 獲獎
哥譚獎[50] 最佳影片 Boyhood 提名
最佳男演員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女演員 Patricia Arquette 提名
最具突破男演員 Ellar Coltrane 提名
觀眾獎 Boyhood 獲獎
2014美國電影學會獎[51] 年度十佳影片 Boyhood 獲獎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52] 最佳電影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編劇 Richard Linklater (tie) 獲獎
最佳剪接 Sandra Adair 獲獎
最佳整體演出 Boyhood 獲獎
三藩市影評人協會[53] 最佳影片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剪接 Sandra Adair 獲獎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英國獨立電影獎[54] 最佳國際獨立電影 Boyhood 獲獎
第30屆獨立精神獎[55] 最佳電影 Boyhood 提名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剪接 Sandra Adair 提名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56] 最佳影片 Boyhood 獲獎
最佳女演員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剪接 Sandra Adair 獲獎
第86屆國家評論協會獎[57][58] 十佳電影 Boyhood 獲獎
2014年紐約影評人協會獎[59][60] 最佳電影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61] 十佳電影 Boyhood 獲獎
最佳電影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62] 十佳電影 Boyhood 獲獎
最佳影片 Boyhood 提名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最佳剪接 Sandra Adair 提名
突破性演出 Ellar Coltrane 提名
最佳青少年表演-男性 Ellar Coltrane 提名
第19屆衛星獎[63] 最佳電影 Boyhood 提名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原創劇本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最佳剪接 Sandra Adair 提名
最佳原創歌曲 Split the Difference 提名
美國監製工會獎 最佳影片 提名
美國導演工會獎 最佳影片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第21屆美國演員工會獎[64] 最佳整體演出 Patricia Arquette, Ellar Coltrane, Ethan Hawke, Lorelei Linklater 提名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美國編劇工會獎[65] 最佳原創劇本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66][67] 最佳電影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整體演出 提名
最佳青少年演出 Ellar Coltrane 獲獎
最佳原創劇本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最佳剪接 Sandra Adair 提名
丹佛影評人協會[68][69] 最佳影片 Boyhood 提名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原創劇本 Richard Linklater 提名
侯斯頓影評人協會[70][71] 最佳影片 Boyhood 獲獎
最佳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最佳男配角 Ethan Hawke 提名
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Arquette 獲獎
最佳劇本 Richard Linklater 獲獎
德薩斯獨立電影獎 Boyhood 獲獎
技術成就 Boyhood 獲獎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Richard Linklater’s Ambitious ‘Boyhood’ Premieres at Sundance. [2014-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5). 
  2. ^ 2.0 2.1 Neumyer, Scott. Richard Linklater Talks Before Midnight, Boyhood, and a Possible TV Series. Parade. 2013-10-25 [201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3. ^ Berlinale 2014: Competition Complete. berlinale. [201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8). 
  4. ^ The Awards Of The 64th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berlinale. [201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3). .
  5. ^ Richard Linklater's audacious, epic cinematic journey. Washington Post. [201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6. ^ Linklater changes the gam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7. ^ Linklater's 'Boyhood' is a model of cinematic realism.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8. ^ Richard Linklater's 12-year masterpiece. Salon. [201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9. ^ Boyhood a remarkable story spanning 12 years. The Arizona Republic. [2014-07-20]. 
  10. ^ 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十佳电影出炉. 時光網. 2014-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11. ^ The 10 best films of 2014: No 2 – Boyhood. The Guardian. [2014-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1). 
  12. ^ 金球奖《少年时代》获得剧情类最佳影片. 新浪娛樂. 2015年1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2). 
  13. ^ 13.0 13.1 世纪神作《少年时代》. 騰訊娛樂. 2014年7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8). 
  14. ^ 《少年时代》导演:时间是影片最核心的角色. Mtime時光網. 2015-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4). 
  15. ^ Boyhood (2014).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November 14,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16. ^ Boyhood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17. ^ Highest Rated Movies of All Time. Metacritic. [201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9). 
  18. ^ Boyhood critiques presse et spectateurs. Allocine.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19. ^ The Best and Worst Movies of 2014 So Far Pictures. Rolling Stone. [201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20. ^ Peter Bradshaw. Boyhood review – one of the great films of the decade | Peter Bradshaw | Film. The Guardian. [201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4). 
  21. ^ Boyhood | Richard Roeper Reviews. YouTube. [201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9). 
  22. ^ 《猩球2》票房夺冠 北美暑期档持续低位运行. Mtime時光網. 201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7). 
  23. ^ 《少年时代》发行国版蓝光. 時光網. 2014-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9). 
  24. ^ David Edelstein. The 11 Best Movies of 2014. New York Magazine. [2014-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9). 
  25. ^ Stephen Holden. Stephen Holden's Best Movies 2014.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26. ^ Ann Hornaday. The Best Movies of 2014.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7). 
  27. ^ Eric Kohn. The Best Films of 2014. Indiewire. [2014-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6). 
  28. ^ Joshua Rothkopf. The 20 best movies of 2014. Time Out New York. [2014-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7). 
  29. ^ A.O. Scott. A.O. Scott's Top 10 Movies 2014.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30. ^ Sight & Sound contributors. The best films of 2014. BFI. [2014-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31. ^ Peter Travers. 10 Best Movies Of 2014. Rolling Stone. [2014-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5). 
  32. ^ Vuoden 2014 parhaat elokuvat – näistä HS:n kriitikot nauttivat. Helsingin Sanomat. [2014-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4) (芬蘭語). 
  33. ^ Simon Crook. Boyhood: The 50 Best Films of 2014. Empire Magazine. [2014-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34. ^ Richard Corliss. Top 10 Best Movies. Time Magazine.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0). 
  35. ^ Chris Nashawaty. 10 Best Movies of 2014.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8). 
  36. ^ Kyle Smith. The Post's critics' top 10 movies of 2014. New York Post. [2014-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7). 
  37. ^ Richard Lawson. Best movies of 2014. Vanity Fair. [2014-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9). 
  38. ^ Lou Lumenick. The Post's critics' top 10 movies of 2014. New York Post. [2014-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7). 
  39. ^ Oscar Nominations: 'Grand Budapest Hotel' & 'Birdman' Lead Way With 9 Noms; 'Imitation Game' Scores 8. Deadline.com. 2015-01-15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5). 
  40. ^ Golden Globe: ‘Birdman,’ ‘Boyhood’ and ‘Imitation Game’ Top Nominations. Variety. 2014-12-11 [2014-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6). 
  41. ^ BAFTA Nominations: ‘Grand Budapest Hotel’ Leads With 11 – Full List. Deadline.com. 2015-01-08 [201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42. ^ Berlin Film Festival: ‘Black Coal, Thin Ice’ Wins Golden Bear; ‘Grand Budapest Hotel’ Takes Grand Jury Prize; Richard Linklater Named Best Director, More. Deadline.com. 2014-02-15 [2014-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5). 
  43. ^ Austin Film Critics choose Boyhood, Linklater, Pike and Gyllenhaal. AwardsDaily. 2014-12-17 [2014-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3). 
  44. ^ SXSW: 2014 Jury and Special Award winners announced.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03-11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45. ^ Richard Linklater Nabs SFIFF’s Founder’s Directing Award.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4-03-12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46. ^ Richard Linklater’s ‘Boyhood’ Wins 3 Awards At Seattle. Deadline.com. 2014-06-08 [2014-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47. ^ Sydney Film Fest: 'The Rover' With Robert Pattinson, Richard Linklater's 'Boyhood' to Compet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4-05-07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9). 
  48. ^ SFF 2014 Official Competition winner. Sydney Film Festival. 2014-06-15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13日). 
  49. ^ Award winners at The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4-08-22 [2014-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0月25日). 
  50. ^ Gotham Independent Film Awards 2014 Nominations. Rotten Tomatoes. 2014-10-23 [2014-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7). 
  51. ^ AFI List of Top Ten Films Expands to Include 11 Movi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2-09 [2014-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0). 
  52. ^ Boston Critics Name 'Boyhood' Best Pictur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2-08 [2014-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8). 
  53. ^ S.F. Critics Name ‘Boyhood’ Best Film of 2014. Variety. 2014-12-14 [2014-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6). 
  54. ^ ’71’, ‘Pride’ Lead British Indie Film Award Nominations; ‘Imitation Game’ In Mix. Deadline.com. 2014-11-03 [2014-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4). 
  55. ^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 Nominations 2015: Full List of Nominees. Deadline.com. 2014-11-25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56. ^ L.A. Film Critics Name 'Boyhood' Best Pictur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2-07 [2014-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8). 
  57.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nnounces 2014 Award Winners.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2014-12-02 [2014-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58.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Winners: "A Most Violent Year" Wins Best Film. Deadline.com. 2014-12-02 [2014-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59. ^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votes "Boyhood" Best Film of the Year. HitFix. 2014-12-01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2). 
  60. ^ Boyhood wins top New York Film Critics awards. BBC News. 2014-12-01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2). 
  61. ^ New York Film Critics Online Name 'Boyhood' Best Pictur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2-08 [2014-12-08]. [失效連結]
  62. ^ Phoenix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4 Awards. Phoenix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4-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6日). 
  63. ^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 Reveals Film, TV Nomine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4-12-01 [2014-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5). 
  64. ^ Nominees Announced for the 21st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SAG-AFTRA. 2014-12-10 [2014-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4). 
  65. ^ Writers Guild Awards Nominations: 'Whiplash', 'Gone Girl', 'Guardians' On Diverse List. Deadline.com. 2015-01-07 [2015-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0). 
  66. ^ Adams, Ryan. Washington DC Film Critics announce 2014 Award Nominees. The Awards Circuit. 2014-12-06 [2014-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1). 
  67. ^ D.C. Wants to Have a Talk About the Birds and the Boys "Boyhood" and "Birdman" Dominate This Year's Awards (PDF). Washington D.C. Area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4-12-08 [2014-12-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3). 
  68. ^ Denver critics nominate 'American Sniper,' 'Birdman' and 'Inherent Vice'. Hitfix. 2015-01-07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8). 
  69. ^ Denver critics name Clint Eastwood's 'American Sniper' the year's best film. Hitfix. 2015-01-12 [2015-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0. ^ Houston Film Critics Announce Nominees. AwardsDaily. 2014-12-16 [2014-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0). 
  71. ^ 'Boyhood,' Larry McMurtry and the 'Grand Budapest' poster win Houston critics awards. Hitfix. 2015-01-12 [2015-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