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尼卡暴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卡暴動
日期532年
地點
目標推翻查士丁尼
方法大規模動亂、搶劫、謀殺
衝突方
藍綠黨人
領導人物
傷亡
死亡約3萬名叛亂者被處死[1]

尼卡暴動希臘語Στάση του Νίκα羅馬化Stásis toû Níka)是公元532年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發生的市民暴動。因暴動中市民高呼「尼卡」(勝利)的口號而得名。也稱作尼卡之亂

暴動的背景

[編輯]
尼卡暴動的發生地君士坦丁堡大賽車競技場遺址

君士坦丁的大賽車競技場建成後,支持不同賽車選手的市民逐漸分為藍黨和綠黨,每當舉行賽車競技比賽的時候,他們都爭吵不休,彼此辱罵,然後鬥毆。「藍黨」的名字取自大海的顏色,象徵着冒險精神,最初的參加者都是海員,後來也有市民、大貴族和元老院議員加入。他們虔信正統基督教,支持皇帝的中央集權。「綠黨」取自春天原野的顏色,因為其成員大多是農民。帝國東部的富商巨賈構成了綠黨的上層階級,他們主張地方自治,並忠心於近乎異端的基督一性論教派。除了藍黨和綠黨外,還有紅黨和白黨,但這兩個黨分別依附於藍黨和綠黨[2]

暴動的經過

[編輯]

532年年初,君士坦丁堡城中藍黨與綠黨之間發生衝突。藍黨認為查士丁尼一世登基是自己的功勞,因此蠻橫驕縱,對居民實施恐怖手段,而對其政敵綠黨成員迫害尤甚。在一個競技日(通常認為是儒略曆1月11日),綠黨責罵當時在場的查士丁尼一世偏袒藍黨,結果把藍黨也捲入騷亂,兩黨黨徒在賽車競技場爆發激烈的鬥毆[3]

1月13日,君士坦丁堡市長下令逮捕在競技場鬧得最凶的人,並判幾個人死刑。其中兩人在被施以絞刑的時候,繩子斷三次,在場群眾要求劊子手饒恕他們。劊子手本想再吊第四次,這時群眾搶走那兩個死囚。兩名死囚一是藍黨,一是綠黨,於是兩派聯合起來,要求皇帝寬恕這兩人。藍黨和綠黨匯合起來,湧上梅塞大道,齊聲高呼「尼卡!」(希臘語「勝利」之意)。

1月14日,示威者包圍皇宮,要求罷免行政長官和侍從長的職務,尤其要求將東方大區長——卡帕多西亞的約翰免職,因為後者制訂一系列偏袒藍黨貴族的法令。守衛皇宮的哥特人衛隊衝散示威群眾,民眾多人受傷,但奧古斯都廣場附近幾個區的居民聞訊趕來,哥特人衛隊面對狂怒的民眾,不得不步步退卻,迅速撤回宮內。暴民們無法衝入皇宮,於是在城內四處放火,焚毀元老院、聖索非亞大教堂、聖伊琳娜教堂、亞歷山大浴場、提奧多西市場,以及位於奧古斯都廣場和君士坦丁廣場之間的整個豪華住宅區,君士坦丁堡的四分之一地區在大火中化為烏有。

如果只有在逃跑中才能尋求安全、而沒有其他辦法的話,我不選擇逃跑的道路。頭戴皇冠的人不應該在失敗時苟且偷生。我不再被尊為皇后的那一天是永遠不會到來的。如果你想逃,陛下,那就祝你走運。你有錢,你的船隻已經準備停當,大海正張開懷抱。至於我,我要留下來。我欣賞那句古老的格言:紫袍是最美麗的裹屍布。
狄奧多拉對君士坦丁說普羅科匹厄斯《戰爭史》
君士坦丁堡地圖

皇宮被圍困三天之後,查士丁尼一世決定在1月17日上午11點去賽車競技場向民眾發表演說,但是情緒激昂的民眾高聲罵皇帝是「蠢驢、偽君子、下流胚」,並向皇帝和皇后投擲石塊。緊急時刻,查士丁尼見大勢不好,在哥特人衛隊的掩護下,從皇族看台下面的秘密地道逃回皇宮。正午時分,民眾推舉阿納斯塔西斯皇帝的侄子伊帕迪奧斯為帝,從他的家中把他拉出來。伊帕迪奧斯的妻子拽住他的大禮服,不讓他被暴亂分子搶走,但是他還是被帶到君士坦丁廣場,被推上一座防禦工事,戴上一隻金項圈充作皇冠。 在皇宮裏,查士丁尼命令太監把御庫的財寶運到御碼頭的一艘船上。皇后狄奧多拉見狀火冒三丈,以斷然的口氣向其丈夫說出:「如果只有在逃跑中才能尋求安全、而沒有其他辦法的話,我不選擇逃跑的道路。頭戴皇冠的人不應該在失敗時苟且偷生。我不再被尊為皇后的那一天是永遠不會到來的。如果你想逃,陛下,那就祝你走運。你有錢,你的船隻已經準備停當,大海正張開懷抱。至於我,我要留下來。我欣賞那句古老的格言:紫袍是最美麗的裹屍布。」[4][5]根據拜占廷史料記載,皇后說完這番話後,查士丁尼的臉羞愧得通紅,決定留在首都。

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狄奧多拉皇后,在532年的尼卡暴動中冷靜地主持局面,將其鎮壓下去

皇后派太監總管納爾塞斯帶着現金離開皇宮,潛入藍黨住宅區,收買該黨領導人支持皇帝。名將貝利薩留將軍帶着一支剛從波斯返回的部隊離開沙爾克宮,穿過正在冒煙的廢墟,從藍黨門廊抵達競技場。他的副手帶着一支蠻族部隊繞競技場轉一圈,便從「死門」衝進去。兩支部隊在競技場的兩端同時出現,對場內的民眾發動血腥屠殺,弓箭兵則從暗梯登上觀眾席後面的通道,向人群放箭。大約有3.5萬人被殺死在賽車競技場中,結束震撼帝國的「尼卡暴動」[6]

後續

[編輯]

在隨後的清算中,查士丁尼對異己勢力展開了報復,許多支持起義或態度猶豫不決的貴族被處死,在皇后的要求下,伊帕迪奧斯及其家族也被誅殺殆盡。查士丁尼的鎮壓改變了羅馬公民參與政治的傳統,甚至連賽車這種傳統的體育活動後來也被逐漸取消了。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is is the number given by Procopius, Wars (Internet Medieval Sourcebook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2-12..)
  2. ^ Gibbon, Edward.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London: Bell & Daldy. 1867: 301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5) (英語). 
  3. ^ CLIO History Journal – Justinian and the nike riots. Cliojournal.wikispaces.com. [2013-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9). 
  4. ^ Diehl, Charles. Theodora, Empress of Byzantium (1972).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translated by S. R. Rosenbaum from the original French Theodora, Imperatice de Byzance), p. 87.
  5. ^ Procopius, Wars 1.24.32–37. For the possibility of Theodora's stirring remarks being an invention by Procopius (otherwise an unflattering chronicler of Theodora's life), see John Moorhead, Justinian (London/NY 1994), pp. 46–47, with a reference to J. Evans, "The 'Nika' rebellion and the empress Theodora", in: Byzantion 54 (1984), pp. 380–382.
  6. ^ Norwich, John Julius. 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New York: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1999: 64. ISBN 0-679-77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