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海耳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alego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taliano
- 日本語
- Jawa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viešu
- മലയാളം
- मराठी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Polski
- Piemontèis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සිංහල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ไทย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 吴语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粵語
爵士 費德·海耳 Sir Fred Hoyle FRS | |
---|---|
出生 | (1915-06-24)1915年6月24日 英國約克郡賓利 |
逝世 | 2001年8月20日(2001歲—08—20)(86歲) 英國伯恩茅斯 |
國籍 | 英國 |
母校 | 劍橋大學 |
知名於 | B2FH理論 穩恆態宇宙模型 大爆炸 太陽系起源 |
兒女 | Geoffrey Hoyle Dr Elizabeth Butler |
獎項 | Mayhew Prize (1936) 史密斯獎 (1938) 皇家學會院士 (1957) Kalinga Prize (1967)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1968) 布魯斯獎 (1970) 皇家獎章 (1974) Klumpke-Roberts Award (1977) 克拉福德獎 (1997)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天體物理學 |
機構 | 劍橋大學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 |
博士生 | 約翰·莫法特 賈揚特·納利卡 利昂·梅斯特爾 Peter Alan Sweet |
其他著名學生 | 保羅·戴維斯 道格拉斯·高夫 |
費德·海耳爵士,FRS(英語:Sir Fred Hoyle,1915年6月24日—2001年8月20日),英國天體物理學家。他是最早將恆星核合成過程理論化的物理學者之一。
生平
[編輯]出生於約克郡賓利,青年時期的海耳思維獨特,藐視各種規章制度。在當地文法學校畢業後,海耳進入了劍橋大學伊曼努埃爾學院學習。1936年畢業後攻讀碩士研究生,1939年成為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特別研究生,同年獲得碩士學位。當時他已經具備獲得博士學位的必要條件,但他從未有這念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耳被征入海軍部研製雷達。1945年海耳獲聘為劍橋大學的數學講師。1957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8年擔任天文及實驗哲學普魯明教授。1967年海耳創建了劍橋大學的理論天文研究所,並成為首任所長。1970年海耳擔任英國皇家學會副會長1971年至1973年擔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長。1972年獲封爵士。次年,與校方維持長期的緊張關係,海耳遂辭去劍橋大學的一切職務,成為獨立科學家。
理論貢獻
[編輯]海耳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除了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之外,海耳還在巨石陣用途、核能利用、以及冰河時期的相關領域進行過研究。他還寫下多部學術專著、科普讀物、科幻小說、電視連續劇,以及一部自傳。海耳的許多研究成果不符合被認為是正統的學術觀點。儘管如此,他仍然被認為是20世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
恆星核合成
[編輯]1946年,海耳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新理論,認為太陽原本是雙星,太陽的伴星瓦解後形成了行星。1957年,海耳和伯比奇夫婦(傑佛瑞·伯比奇和瑪格麗特·伯比奇)、威廉·福勒四人提出了元素合成理論,即著名的B2FH理論。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福勒,未授予海耳,不少人認為這和海耳與一些機構關係緊張有關。1967年,海耳同福勒和瓦戈納一起以大爆炸理論闡明了輕元素的起源問題。
穩態理論
[編輯]1948年,海耳同湯米·戈爾德和赫爾曼·邦迪一起創立了穩恆態宇宙模型。1960年代,越來越多的證據令大爆炸宇宙模型為人們廣泛接受,然而海耳一直堅持自己的穩恆態宇宙模型。英文「大爆炸」一詞最初就是1949年海耳在BBC的一次廣播節目中首先使用的,本意是嘲笑大爆炸模型。在他看來,大爆炸模型最初的「奇點」難以令人接受。
1960年代,海耳和賈揚特·納利卡合作,一同提出了穩恆態模型的新版本,加入了局部的快速膨脹區域,並且得出萬有引力常數隨時間減小、地球在膨脹的結論。
生命起源
[編輯]1970年代,海耳離開劍橋大學後,同昌德拉·魏克拉馬辛格合作,提出星際物質中存在生命所必需的複雜分子。他們認為,生命最早可能是在太空中出現的,地球上生命可能來源於進入太陽系內區的彗星攜帶的有機分子。這個學說是一個自提出以來廣受爭議的話題,1990年代以後發現了一些支持該學說的證據。
榮譽
[編輯]為紀念這位天文學家,小行星8077以他的名字「海耳」命名。
主要著作
[編輯]- The Black Cloud, 1957
- A for Andromeda, 1962
- Nicolaus Copernicus,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p. 78, 1973
- Astronomy and Cosmology: A Modern Course, 1975, ISBN 0-7167-0351-3
- Energy or Extinction? The case for nuclear energy, 1977,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imited, ISBN 0-435-54430-6. In this provocative book Hoyle establishes the dependence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edicts that nuclear fission as a source of energy is essential for its survival.
- The Intelligent Universe, 1983
- Evolution from Space: A Theory of Cosmic Creationism, 1984, ISBN 0-671-49263-2
- Burbidge, E.M., Burbidge, G.R., Fowler, W.A. and Hoyle, F., Synthesis of the Elements in Stars, Revs. Mod. Physics 29:547–650, 1957, the famous B2FH paper after their initials, for which Hoyle is most famous among professional cosmologists.
- Hoyle, F., The big bang in astronomy, New Scientist 92(1280):527, November 19, 1981.
- Arp, H.C., Burbidge, G., Hoyle, F., Narlikar, J.V. and Wickramasinghe, N.C., The extragalactic universe: an alternative view, Nature 346:807–812, August 30, 1990.
- Home Is Where the Wind Blows: Chapters from a Cosmologist's Life (auto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19-850060-2
- Mathematics of Evolution, (1987) University College Cardiff Press, (1999) Acorn Enterprises LLC., ISBN 0-9669934-0-3
參閱
[編輯]卡爾·史瓦西獎章獲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維基數據有相關圖片而本地未添加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ANTI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CC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G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ortuga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ATHS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