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
外觀
張籍(約767年—約830年),字文昌,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後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唐朝詩人,有「詩腸」之稱。
生平
[編輯]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北遊,經孟郊介紹,在汴州(今河南開封)認識韓愈。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因患目疾,自稱「草色遙看近卻無」,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816年),轉任國子監助教,目疾稍愈。遷秘書郎。藩鎮李師道仰慕張籍的學識,想網羅入幕,張籍婉拒,寫了一首《節婦吟》[1]寄給了李司徒[2]。
長慶元年(821年),韓愈薦為國子博士,歷任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終國子司業。時稱「張水部」或「張司業」。因其出身貧寒,官職低微,能較多地接觸社會底層的民眾,故其所作樂府詩多批判社會,同情百姓的遭遇,頗為白居易等人所推崇,白居易稱讚為「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3]。與王建齊名,號稱「張王樂府」。《彥周詩話》論道:「張籍,樂府、宮辭皆傑出」。其與白居易,孟郊等所作的詩歌被稱為「元和體」。著有《張司業集》,編為五卷。南唐張洎收集其詩400多首編為《木鐸集》12卷。明代嘉靖萬曆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收詩450多首。
逸事
[編輯]- 張水部,為人所熟知,很多因為一首《近試上張水部》(又名《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經常被用作,考生考前或男女友見家長時,因而甚流行。傳為唐代越州(今浙江紹興)士子朱慶餘獻給張籍,作為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張籍答覆《酬朱慶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前者載於《全唐詩》卷五百一十五。
- 據《雲仙散錄》記載,張籍因為迷戀杜甫詩歌,把杜甫的詩集燒成灰燼,然後將燒完的紙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張籍的朋友來拜訪他,看到張籍正在拌紙灰,很不解,就問:「張籍,你為什麼把杜甫的詩燒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張籍說:「吃了杜甫的詩後,我就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好詩了!」好友哈哈大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