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萊特號驅逐艦 (DD-419)
溫萊特 USS Wainwright (DD-419) | |
---|---|
概觀 | |
艦種 | 驅逐艦 |
艦級 | 辛姆斯級驅逐艦 |
製造廠 | 諾福克海軍造船廠 |
動工 | 1938年6月7日 |
下水 | 1939年6月21日 |
服役 | 1940年4月15日 |
退役 | 1946年8月29日 |
結局 | 1948年7月5作為靶艦擊沉 |
除籍 | 1948年7月13日 |
榮譽及獎項 | 7枚戰鬥之星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1,570長噸(1,600公噸) |
滿載排水量 | 2,211長噸(2,246公噸) |
全長 | 348英尺31⁄4英寸(106.15米) |
全寬 | 36英尺1英寸(11.00米) |
吃水 | 13英尺41⁄2英寸(4.08米) |
燃料 | 滿載451.39噸燃油 |
鍋爐 | 3座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鍋爐 665磅力每平方英寸(4,590千帕斯卡) 715 °F(379 °C)[1] |
動力 | 西屋電氣蒸汽渦輪引擎,2軸推進[1] |
功率 | 50,000匹軸馬力(37,0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37節(69公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3,660海里(6,780公里) @ 20節(37公里每小時) 5,640海里(10,450公里) @ 12節(22公里每小時) |
乘員 | 平時:192人(10名軍官,182名士兵) 戰時:251人(16名軍官,235名士兵) |
射控裝置 | Mark 37射控系統 |
偵搜系統 | SC雷達 |
武器裝備 | 服役時:[1] 5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4座單裝.50機槍 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1941年:[2] 4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8座單裝.50機槍 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1944年:[2] 4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2座雙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4座單裝厄利孔20毫米機炮 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6座深水炸彈投射器(K炮) |
溫萊特號驅逐艦(英語:USS Wainwright,舷號:DD-419),是美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一艘辛姆斯級驅逐艦。艦名取自喬納森·梅休·溫萊特上尉及其家族成員:喬納森·溫萊特三世船長、李察·溫萊特中校及其子李察·溫萊特海軍少將[3]。二戰中,溫萊特號主要服役於大西洋與地中海地區,歐洲戰事結束後,她也短暫於太平洋參與對日作戰。
溫萊特號由亨利·麥格思女士冠名,於1938年6月7日在諾福克海軍造船廠鋪設龍骨,並於1939年6月1日順利下水。1940年4月15日,溫萊特號正式服役,交由托馬斯·L·李維斯少校指揮。[4]
設計與裝備
[編輯]辛姆斯級驅逐艦的主體構造與班漢級驅逐艦類似,但在其基礎上改進了艦體流線結構和武器佈局,使其在2具西屋電氣蒸汽渦輪機的推進下最高能夠達到37節航速。該級驅逐艦早期搭載有5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和4座.50機槍,但其中一座主炮隨後因穩心過高問題而被拆除,隨着戰事進展,辛姆斯級的防空火力和反潛裝備也得到過加強。此外,該級驅逐艦還搭載有多種當時較為先進的技術,使其在續航、火炮準度等方面相較於過往船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
服役歷史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在結束試航與整備工作後,溫萊特號正式加入大西洋艦隊,執行中立巡航任務。11月10日,她與數艘美國驅逐艦在諾華斯高沙省哈利法克斯加入WS-12X船隊,護送運輸艦上的英國與英聯邦國家士兵途經好望角前往近東的巴斯拉。艦隊首先前往英屬西印度群島的千里達補充燃料,隨後即開始漫長的南大西洋航程前往開普敦。船隊預定於目的地解散,此後英國海軍部將繼續指揮運輸艦隊,美國驅逐艦則會踏上歸途。[4]
1941年12月9日,艦隊順利抵達開普敦,此時珍珠港事件已經爆發兩天,而德國與意大利也已準備向美國正式宣戰。世界局勢的變化促使英國所屬各艦改變行程,部分經由蘇彝士運河重新加入部署在地中海的艦隊,而其餘的部分則前往支援東南亞,協助防禦日軍的攻勢。負責護航的美國驅逐艦則以參戰狀態按計劃返航。[4]
1942年
[編輯]溫萊特號在順利返回東海岸後繼續執行巡邏任務,並作為第8驅逐艦中隊旗艦履行包括保護美國海岸線、攻擊納粹德國潛艇部隊等在內的職責[5]。1942年3月中旬,溫萊特號加入由胡蜂號航空母艦、北卡羅萊納號戰艦、華盛頓號戰艦、多艘巡洋艦以及其他7艘驅逐艦所組成的英國本土艦隊美國特遣隊奔赴歐戰前線。3月25日,她與第8驅逐艦中隊的其他艦隻一起護送主力戰艦離開緬因州卡斯柯灣,前往不列顛群島。4月3日,特遣艦隊順利抵達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她們的到來使得英國皇家海軍能夠前往支援馬達加斯加戰役[6]。
相關行動一直持續到1942年秋季,此後溫萊特號又參與了多次往返於冰島、奧克尼與蘇聯北部港口之間的運輸護航任務,其間其所在船隊多次受到納粹德國空軍與海軍的襲擊。7月1日,溫萊特號與羅文號驅逐艦一起加入圍繞倫敦號、塔斯卡盧薩號、威奇塔號、諾福克號四艘重巡洋艦所組建的PQ-17船團第一巡洋艦隊,並於同日由冰島西斯迪克灣(Seydisfjord)啟程前往阿爾漢格爾斯克。[4]
7月2日與3日,PQ-17船團即遭到來自德國空軍與潛艇的攻擊,但直到4日在奧爾蒂斯代爾完成加油後,溫萊特號才開始直接參與到對船團的護航工作之中。在前往會合的途中,她所在的護航艦隊兩度遭遇魚雷轟炸機攻擊。第一波襲擊由六架飛機組成,但在盟軍艦艇防空炮火的驅逐下只能完成遠距離投雷,未能取得任何戰果。第二輪襲擊來自一架單獨的魚雷轟炸機,溫萊特號通過機動輕易躲過了其發動的俯衝轟炸,最近的航空炸彈落點也距艦隻至少150碼(140米)。[4]
艦隊在襲擊結束後獲得了兩個小時的休整時間,在此期間溫萊特號完成了油料補給等遠航準備工作。18時20分,25架He 111轟炸機出現在艦隊以南海平面上空,護航艦隊立即轉向左舷方向,保護船團免受攻擊。轟炸機群隨後分為兩隊,均由溫萊特號右舷方向展開攻勢。溫萊特號在機群進入其防空區域後立即開火,並在之後持續傾瀉火力。稍後,她又對另一群戰機發動攻擊。盟軍的防空作戰卓有成效,僅一架轟炸機成功突破防空網進入精準攻擊範圍,其餘的均在距驅逐艦隊1,000碼(910米)至1,500碼(1,400米)處即投下魚雷,這也使得這些魚雷需要經過4,000碼(3,700米)的航程才能威脅船團。儘管如此,威廉·霍珀號和阿塞拜疆人號仍被魚雷命中。此次作戰行動中,溫萊特號的防空炮手共擊落3至4架敵機。[4]
溫萊特號和部分護航驅逐艦在襲擊發生後不久的7時許離開PQ-17船團,並重新加入自己所屬的特遣艦隊,出發尋找一支圍繞鐵必制號戰艦所組建的德國艦隊。失去護航艦隊保護的PQ-17船團此後繼續運輸補給前往蘇聯,但因缺乏掩護而損失慘重。7月25日,最後一批倖存船隻抵達阿爾漢格爾斯克,事後統計,最終成功抵達目的地的不到總船隻數的三分之一。[4]
10月24日,溫萊特號與其他3艘驅逐艦在緬因州卡斯柯灣組成護航編隊,為進攻法屬摩洛哥期間圍繞馬塞諸塞號戰艦所組建的第34.1特混艦隊提供掩護。26日,艦隊與來自漢普頓錨地的其他成員會合,共同構成第34特遣艦隊。11月7日至8日晚間,艦隊抵達摩洛哥沿岸,並為第二天拂曉時分展開的大規模登陸行動做準備。溫萊特號所屬掩護艦隊在進攻期間擔負兩項任務,即在法國駐達喀爾重型地面部隊展開反擊時保護己方運輸艦,以及消滅卡薩布蘭卡前來支援的機動部隊。[4]
11月8日清晨七時許,溫萊特號所屬護航艦隊加入卡塞布蘭卡海戰,她們先後使用防空炮火驅逐兩架維希法國戰機。當天上午晚些時候,卡薩布蘭卡港口內的法國軍艦先後駛出,對盟軍登陸地穆罕默迪耶發動反攻。第34.1特混艦隊迅速做出反應,並在之後的戰鬥中粉碎了這次突襲,行動中,維希法國所屬4艘驅逐艦與8艘潛艇戰沉,負責指揮的1艘輕巡洋艦與2艘驅逐艦遭到重創。海戰期間,溫萊特號也對岸上炮台展開了數輪炮擊。[4]
此後的3天時間裏,艦隊往返於摩洛哥海岸各戰略要地提供火力支援。11月10日夜,盟軍攻入卡薩布蘭卡,第二天早晨駐守法軍投降。11月12日,在驅逐艦的掩護下,艦隊踏上歸途,並於21日順利抵達紐約,此後溫萊特號即開始為期兩周的修理。[4]
1943年
[編輯]在完成簡短的訓練後,溫萊特號繼續執行其為大西洋船團護航的任務。此後的6個月中,她都往返於美國與北非護送運輸艦與商船。期間,她於2月22日參加了在布魯克林造船廠舉行的艾奧瓦號戰艦服役典禮[7],並在完成一次遠航逗留卡薩布蘭卡期間接待了包括摩洛哥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在內的摩洛哥政府代表團。此後,她又在UGS-6船團遭遇U艇攻擊並損失5艘船隻時及時前往救援,並護送其結束航程。其餘時間,她都與護航艦隊的其他驅逐艦一起訓練,並短暫停留美國各個港口進行休整與維修。[4]
1943年6月,溫萊特號被派往北非,並在之後的一個月時間裏往返於地中海沿岸各港口護送盟軍船隻。7月,溫萊特號加入第80.2特混艦隊參加西西里島戰役。艦隊於7月9日至10日夜間抵達西西里島附近海域,並為第二天清晨進行的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戰役期間,溫萊特號所屬護航分隊主要進行反潛防空作業,僅遭遇少許襲擊。7月26日,艦隊在巴勒莫海域巡航時受到一隊Ju 88轟炸機攻擊,兩枚近失彈造成梅蘭號驅逐艦主動力室進水,溫萊特號隨後護送該艦返回港口修理。此後,她又參加了由喬治·S·巴頓上將提出的兩棲攻擊計劃「蛙跳行動」,為盟軍在西西里島北部至墨西拿海峽之間的掃蕩行動做出了貢獻。她在西西里戰役期間也承擔了部分掃雷與對艦作戰任務。[4]
8月中旬,溫萊特號返回阿爾及利亞的凱比爾灣,並在當地休整直至9月上旬。9月5日,她重新加入護航艦隊,主要負責維護北非至西西里島航線的空域安全。此時,盟軍地面部隊已經攻入意大利本土,為支援美國第五兵團對拿坡里的攻勢,溫萊特號於10月前往該城外海展開炮擊。此後的一段時間,溫萊特號繼續執行護航任務,期間沒有遭遇敵軍。12月13日,她與班森號、尼布萊克號、卡爾普號三艘驅逐艦組成獵潛分隊,前往阿爾及爾附近海域巡邏。她們隨後在阿爾及爾以北約10海里(16千米)處發現德軍潛艇U-593號,溫萊特號與卡爾普號隨即先後使用深水炸彈展開攻勢,並成功迫使潛艇緊急上浮。溫萊特號炮手又對漂浮的潛艇發動了一輪炮擊,2分鐘後,德軍艇員棄船,並向盟軍各艦投降。美軍隨後救起了倖存者,但沒能俘獲這艘U艇。艦隊隨後啟程前往阿爾及爾,並在那裏將德軍戰俘轉交英國當局。此後,溫萊特號繼續在北非執行護航與巡邏任務。[4]
1944年
[編輯]1944年初,溫萊特號為從安齊奧和內圖諾灘頭陣地突圍的盟軍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並在意大利本土沿岸海域活動直至被調回美國本土。2月初,她護送安麗爾號和尼布萊克號補給船啟程經蓬塔德爾加達與亞速爾群島踏上歸途。2月12日,三艦順利抵達紐約。隨後,溫萊特號進入海軍造船廠進行為期三周的大修。3月6日,全艦整備完成,回歸作戰序列。此後13個月,溫萊特號一直在美國東海岸各港口間執行護航任務。[4]
1945年
[編輯]1945年4月27日,溫萊特號結束東海岸護航任務,經由巴拿馬運河進入太平洋。隨後,她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稍作休整,並很快啟程前往珍珠港參加訓練。一切準備就緒,溫萊特號踏上前往西太平洋的征程。她於6月13日抵達烏利西環礁,並在此後的兩個月於附近各島嶼間巡邏。期間,她曾到訪硫磺島、沖繩、塞班島、關島、埃內韋塔克環礁等地。8月12日,溫萊特號加入第49特遣艦隊,啟程前往阿留申群島,期間,日本投降。8月16日,艦隊抵達阿拉斯加州的埃達克。8月31日,溫萊特號加入第92特遣艦隊返航日本本州,並於9月12日抵達陸奧。此後,她開始為期六周的巡航任務,以支援美軍在日本本土的佔領工作。10月30日,任務結束,溫萊特號啟程返回美國。[4]
戰後
[編輯]溫萊特號經中途島與珍珠港補給後於12月16日抵達聖地亞哥。此後她一直處於封存狀態直至1946年春作為靶艦加入十字路口行動。ABLE核爆試驗中,她距離起爆中心約2,100碼(1,900米),因距離較遠,未造成致命破壞[8]。1948年7月,海軍將其拖出比基尼環礁並於同月5日由第172驅逐艦分隊擊沉[9]。1948年7月13日,溫萊特號驅逐艦從美國海軍除籍。[4]
榮譽
[編輯]溫萊特號驅逐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獲得7顆戰鬥之星:[10]
戰役或行動 | 日期(包含期間各任務段) |
---|---|
ON-67艦隊護航反潛任務 | 1942年7月3日至5日 |
攻佔北非 | 1942年11月8日至11日 |
USG-6艦隊護航反潛任務 | 1943年3月12日至18日 |
西西里島戰役 | 1943年7月9日至8月17日 |
薩萊諾登陸戰 | 1943年9月9日至21日 |
護航反潛任務 | 1943年12月13日 |
意大利西岸沿海作戰 | 1944年1月27日至29日 |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The 1,570-ton Sims class.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英語).
- ^ 2.0 2.1 2.2 Friedman, Norman.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Revised Edition.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4. ISBN 1-55750-442-3 (英語).
- ^ Wainwright II(DD-419).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2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美國英語).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DD-419. DANFS Online. [202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美國英語).
- ^ United States Atlantic Fleet Organization - 1942.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Naval Operation Base, Newport, R. I. 1942-01-29 [202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 (英語).
-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Vol. 1: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1939-1943.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47: 167–168. ISBN 978 1 59114 547 9 (英語).
- ^ 80-G-k-823 USS IOWA(BB-61).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National Archives. 1943-02-22 [202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美國英語).
Destroyer astern appears to be USS WAINWRIGHT(DD-419)
- ^ James P. Delgado; Daniel J. Lenihan. The Archeology of the Atomic Bomb: A Submerged Cultural Resources Assessment of the Sunken Fleet of Operation Crossroads at Bikini and Kwajalein Atoll Lagoons (PDF). Santa Fe, New Mexico: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91: 16–17 [2022-05-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5-25) (英語).
- ^ Science Applications, Inc. ANALYSIS OF RADIATION EXPOSURE FOR NAVAL UNITS OF OPERATION CROSSROADS Volume II-(Appendix A) Target Ships (PDF). McLean, VA: 104–105. 1982-03-03 [2022-05-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18).
- ^ USS Wainwright (DD 419) Service Stars.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2-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