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自由化
經濟系列 |
芝加哥經濟學派 |
---|
經濟學主題 哲學主題 |
經濟自由化(英語:Economic liberalization),是指減少政府在經濟方面的規定和管制,以換取個人實體能夠更大程度上參與經濟。該學說與古典自由主義有關。因此,自由化總之是「消除管制」,以鼓勵經濟發展。[1]
在最近幾十年來,絕大多數第一世界國家都奉行經濟自由化道路,以維持或增加他們的商業環境競爭力。自由化政策,包括政府機構和資產的部分或全部私有化,更大的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較低的商業稅率,對國內和外國資本的限制減少,市場開放等。在支持自由化,前英國首相托尼·貝理雅寫道:「成功將會降臨到那些決定迅速適應、不急於抱怨、開放和願意改變的企業和國家。確保我們的國家能夠應對這一挑戰正是當今政府的任務。」[2]
概述
[編輯]在發展中國家,經濟自由化更多地是指開放化或經濟實體進一步地向外國資本和投資「開放」。當今三個最快的發展中經濟體:巴西、中國和印度,在「開放」對外國資本後,已在過去數年或數十年中實現經濟快速發展[3]。
在當今許多國家中,特別是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中,抗議他們只能別無選擇地「開放」他們的經濟體,以保持吸引和留住國內和外國投資的競爭力。這被稱為TINA因素,表示「沒有其他選擇」。
例如在1991年,印度別無選擇地只能實行經濟改革[4]。同樣在菲律賓,那些對憲章的爭議修改案,包括對1987年憲法的經濟限制性規定的修正[5]。
一個開放經濟的完全相反的例子就是朝鮮的經濟。他們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系統,同時也對外貿和投資進行封閉(見自給自足)。然而,朝鮮經濟並未從全球經濟中孤立出來,因為它接收其他國家的援助,以爭取通過限制核計劃換來的和平。另一個例子是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如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他們認為沒有必要進一步向外國資本和投資開放其經濟,因為他們的石油儲備已經為他們提供了巨大的出口收入。
經濟改革首先需要適應,在這個過程中會因為一系列原因而逆轉或持續。這些因素的出現或消失,往往決定了經濟發展的結果。夏爾馬(2011)解釋了這些因素。他的理論有很大的普及性,可以適用於解釋在20世紀90年代實施經濟改革的發展中國家[6]。
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自由化
[編輯]潛在益處
[編輯]服務業應當是最開放的行業。自由化提供了該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GDP增長和創匯的機會。因此,出口導向的服務業,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的IT服務業已經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正因為許多公司都外包一定的行政職能轉移到那些成本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此外,如果一些發展中的經濟體的服務供應商都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在世界市場上的很多海外公司會輸入投資到這些企業,並為他們帶來全球最佳實踐機會和更好的技能與科技[7]。外國服務提供者的進入並不一定是負面的發展,它能為國內的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服務,提高國內服務供應商的業績和競爭力,以及直接吸引外資進入該國。事實上,一些研究表明,在一段5至10年期間如果下降50%的經濟貿易關稅堡壘,將創造每年250美元左右的全球性收益[7]。
貿易自由化的潛在風險
[編輯]然而,貿易自由化也帶來潛在風險,需要政府採取適當的經濟管理與調控方式。一些人認為國外供應商會排擠國內供應商,並在投資和技術轉移上保持領先。它允許外國供應商和股東獲取自己的利潤,並將財富轉移出國[7]。因此,人們常常認為,貿易保護是必要的。它讓國內公司在暴露於國際競爭之前,還有發展機會。貿易自由化產生的其他潛在風險,包括有[7]:
然而,海外發展研究所等研究員認為,風險的收益是大於所需要的政府性謹慎監管[7]。例如,有一種風險,即私人機構將「挑選」最有利可圖的客戶,並停止對無利可圖的消費群體和地區進行服務。然而,這種擔心可以通過監管和在合同中普遍服務義務而加以解決,以防止這類情況的發生。當然,這蘊藏着風險,這種准入制度會阻止國際競爭對手進入國內市場(詳見放鬆管制 )。這種方法的例子包括南非的《金融部門憲章》;以及印度的護理業,它推動了印度本身的護理行業,並導致對護理教育和相關的供應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對護理專業護士的專業度要求[7]。
歷史上的案例
[編輯]- 印度的經濟自由化
- 中國的改革開放
- 蘇聯經濟改革
- 波羅的之虎(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2000年至今)
- 巴西經濟史,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
- 智利奇蹟
- 越南改革開放
- 古巴經濟 ,開始於1994年,在勞爾·卡斯特羅時期加速
參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Chaudhary, C. M. India's economic policies. sublime publications. : 131. ISBN 978-81-8192-121-5.
- ^ Tony Blair. Europe is Falling Behind. Newsweek. 2005 [2007-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8).
- ^ Zuliu Hu, Mohsin S. Khan. Why Is China Growing So Fas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7).
- ^ 對於印度的1991年前後的改革詳細進程,請看夏爾馬,沙勒·庫馬爾,《經濟改革可持續發展的話語優勢理論:印度為例》, 印度回顧 ,卷10,例2,2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 Philippines : Gov.Ph : About the Philippines. (原始內容 (ASP)存檔於2007-02-09).
- ^ 见,夏尔马,沙勒·库马尔,2011年,《经济改革的可持续发展的话语优势理论:印度》,印度回顾,卷10,例2.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6).
- ^ 7.0 7.1 7.2 7.3 7.4 7.5 Massimiliano Cali, Karen Ellis and Dirk Willem te Velde (2008) The contribution of services to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regulation and trade liberalis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