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蓋阿爾頓
莫迪蓋·阿爾頓 מרדכי ארדון | |
---|---|
出生 | 馬克斯布朗斯坦[1] 1896年7月13日[1] 奧匈帝國加利西亞 (中歐)圖胡夫[1] |
逝世 | 1992年6月18日[1] 耶路撒冷[1] | (95歲)
國籍 | 以色列猶太人 |
知名於 | 繪畫 |
運動 | 以色列藝術運動 |
獎項 | 以色列獎 (1963) |
莫迪蓋·阿爾頓(希伯來語:מרדכי ארדון,1896年—1992年),以色列畫家。
生平
[編輯]莫迪蓋·阿爾頓,原名為馬克斯·布朗斯坦(Max Bronstein),1896年在奧匈帝國加利西亞圖胡夫(今屬波蘭領土)出生。1933年他移民到當時的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的首都耶路撒冷。[2]他在1936年獲得巴勒斯坦國籍和並改名為莫迪蓋·阿爾頓。[1]
他曾參與1968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從1950年代開始, 莫迪蓋·阿爾頓就在他的作品中運用一系列複雜且有系統性的的象徵意象。這些象徵意象取材自一猶太傳統學說卡巴拉(Kabbalah), 聖經及有形的現實。例如,在他的油畫作品"光之門" 中,他表達了一種「內在的奧秘和風景的永恆。」 他的作品旨在帶出一種宇宙觀, 把現今與古代及奧秘聯接起來。在他的另外一個作品"在耶路撒冷的大門" (1967) 里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概念。在這作品中,他嘗試"表達出自己對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重回耶路撒冷舊城的情感"。[3] "黃牆下的小鳥" ("Bird near a yellow wall") (1950) 描繪了他參與大屠殺的經歷。 他是當時少數的以色列藝術家會以大屠殺為其創作的主題。
作為「新比扎萊爾」的老師和總監,阿爾頓致力表達傳遞他對參與社會的意識以及他對猶太神秘主義和當地的神話的響往。他的學生如Avigdor Arikha,Naftali Bezem,Shraga Weil和Shmuel Boneh等都受到阿爾頓風格的影響並它結合在其後期的作品裏。
有別於Yosef Zaritsky (他有普世主義之父之稱),阿爾頓以區域主義來看以色列藝術,並被視為以色列藝術區域主義的始創者。
「阿爾頓的窗」(1980-1984)最他其中一件著名的作品。這是一套大型的結合了[卡巴拉]視覺元素的[彩繪玻璃|彩繪玻璃] 窗。在耶路撒冷猶太國家圖書館 展出。
阿爾頓在1992年於耶路撒冷逝世。
他的油畫作品「時間的啄木鳥」(1963年),在2006年被佳士得拍賣並以643,200元成交。
教育
[編輯]教學
[編輯]- 1929 Kunstschule Itten, 柏林
- 1935 Seminar, Bet Hakerem, 耶路撒冷
- 1935-52 比扎萊爾, 耶路撒冷
- 1940-52 比扎萊爾, 耶路撒冷, 總監
- 1952-63教育和文化部, 耶路撒冷, 總監和藝術顧問
獎項
[編輯]- 1954教科文組織獎 (UNESCO Prize)
- 1963, 以色列獎 (繪畫) [4]
- 1974,耶路撒冷榮譽公民獎 (Yakir Yerushalayim) (Worthy Citizen of Jerusalem) [5]
- 1974榮譽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 1988鮑里斯·沙茨獎(Boris Schatz Prize)
- 1992 特拉維夫博物館 Isracard獎
戶外/公共藝術品
[編輯]- 1984彩色玻璃窗, 以色列國家圖書館 (耶路撒冷)
畫廊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Agi Katz. Obituary: Mordecai Ardon. The Independent. 18 July 1992 [2012-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 ^ Mordecai Ardon. Tate. [2012-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6).
- ^ see: At the Gates of Jerusale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srael Museum, web site.
- ^ Israel Prize recipients in 1963 (in Hebrew). Israel Prize Official Site. [2010-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4).
- ^ Recipients of Yakir Yerushalayim award (in Hebrew). [2013-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7). City of Jerusalem official website
外部連結
[編輯]Search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