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黨衛隊第2師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黨衛隊第2師
2. SS-Division 'Das Reich'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期間的帝國師的虎I型坦克
存在時期1939 - 1945
國家或地區 納粹德國
部門 武裝親衛隊
種類裝甲師
格言吾之榮譽即忠誠
參與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保羅·豪塞爾武裝親衛隊大將
標識
師徽章[1]

黨衛隊第2師「帝國」(德語:2. SS-Division 'Das Reich',或又譯為「國家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一個裝甲師,帝國師在武裝親衛隊38個師中被認為屬精英單位,其代表符號為「狼之鈎」(Wolfsangel)。

帝國師參與了入侵法國的行動,也投入過東線幾場主要戰鬥中,包括在庫爾斯克會戰的普羅霍夫卡戰役裏與蘇軍的第5近衛坦克軍團戰鬥。之後,帝國師被送往西線,投入諾曼第的戰鬥,並參與了突出部戰役,最終於匈牙利和奧地利戰鬥至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後,紐倫堡法庭視黨衛隊為犯罪組織,而國家師也因其於法國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犯下的屠殺行動被起訴。

歷史

[編輯]

戰爭初期

[編輯]

1939年8月,阿道夫·希特拉組建了「阿道夫·希特拉衛隊」和黨衛隊特務部隊(SS-Verfügungstruppe)兩支準軍事單位,它們皆隸屬於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的指揮下。當戰爭爆發時,德軍共有四個團級黨衛隊部隊,分別為:「希特拉衛隊」(Leibstandarte)、「德國」(Deutschland)、「日耳曼尼亞」(Germania)以及自奧地利組建的新團—「元首」團(Der Führer,然而該團並未做好戰鬥準備)[2]。在波蘭戰役中,儘管黨衛隊部隊渴望戰鬥的熱誠並未令人懷疑,但幾個事件中仍可看出其戰鬥效率不高。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報告中指出,黨衛隊特務部隊常冒着不必要的風險暴露自己的位置、莽撞行事,招致了比陸軍還要高的傷亡率。它們同時也表示,黨衛隊特務部隊訓練不紮實,其軍官也不適任[2]。對此,黨衛隊特務部隊則表示自己被國防軍命令進行零碎的戰鬥,令它們無法作為一個完整編隊來行動,而裝備亦不適當,讓它們難以完成被交代的任務[2]。黨衛隊最高領導人海因里希·希姆萊堅持黨衛隊特務部隊應以它們自己的方式來編組,並聽從自己部門下的指揮官的命令,而最高統帥部則嘗試將黨衛隊特務部隊完全解散[2]。希特拉則不願同時得罪國防軍和希姆萊,他的處置方式是下令黨衛隊特務部隊組編而自己的師,但仍必須聽從陸軍的指揮[2]

1939年10月,「德意志」、「日耳曼尼亞」和「元首」等團組成了黨衛隊特務師(SS-Verfügungs Division)[2][3],參與了1940年進攻西方國家的戰鬥。黨衛隊師第一項任務是攻擊荷蘭中部戰線和鹿特丹[4],在奪取鹿特丹後,該師連同其他陸軍師展開攔截法軍的行動,迫使後者往澤蘭安特衛普退卻,接着掃蕩德軍佔領地中各個被孤立口袋中的敵軍部隊。黨衛隊師接着被轉往法國,用於撕裂敵軍堅強的運河防線,並參與了攻下巴黎的行動。戰役結束時,該師已往西班牙邊境進發。

入侵蘇聯

[編輯]
1941年,東線的國家師

法國戰敗後,該師被部署於法國境內,準備投入進攻英國的行動。「日耳曼尼亞」團則從該師中調出,作為新組建的黨衛隊師—第5師「日耳曼尼亞師」(後改名為「維京師」)的核心,而取代其第3團位置的則是從骷髏總隊調來的黨衛隊第11團。重組的部隊採用了摩托化師的裝備,並重新命名為黨衛隊摩托化步兵師「國家師」(SS-Infanterie-Division (mot.) Reich)。1941年3月,國家師被調往羅馬尼亞參加入侵南斯拉夫希臘的行動。同年4月,國家師在南斯拉夫戰役中奪取了南國首都——貝爾格萊德[5][6]。 1941年4月12日上午,高級突擊隊領袖弗里茨·克林根伯格與他的摩托突擊連自潘切沃沿着多瑙河沿岸往貝爾格萊德前進。強渡該河後,柯林根堡帶着僅六名部屬繼續往貝爾格萊德市中心前進。很快地進入該城後,柯林根堡遭遇到20名南軍士兵,但不費一槍一彈,後者就投降了。獲得些許增援後,「國家師」的分遣部隊守住該城、擊退南軍的反擊,之後在該國大使館上升起了大面的卐字旗,宣告此城已落入德軍手中。兩小時後,貝爾格萊德市長抵達大使館,向柯林根堡代表本城已投降。隔天,大規模德軍抵達該城。由於奪取貝爾格萊德的功績,柯林根堡受獲騎士鐵十字勳章[7]。 奪取貝爾格萊德後,國家師轉調到波蘭地區,參加即將展開的對蘇作戰——「巴巴羅薩作戰」。東線入侵階段期間,國家師配屬於德國中央集團軍下,並參與了斯摩稜斯克附近的葉利尼亞戰役以及進攻莫斯科的行動。儘管德軍在對蘇戰爭初期尚算順利,但對於武裝親衛隊來說已經付出了極高昂的代價,國家師已損失了60%的實力,但還是參加了莫斯科會戰,在蘇軍的反攻中受到重創,6月時尚有2,000人實力的「元首」團在現在已減少到35人上下。國家師自看得見蘇聯首都的位置,因天氣、大量的損失和敵軍的反攻而被迫後撤[8]

法國休整

[編輯]

歷經一番血腥戰鬥的國家師於1942年被送往法國整備,編制為裝甲擲彈兵,有些兵力留在東線,組成了「奧斯登多夫」戰鬥群(Kampfgruppe Ostendorf),該戰鬥群一直到6月才與師部重新會合。

1942年11月,國家師部份士兵執行了合併維希法國的安東方案,並在土倫試圖阻止法國海軍將其艦隊自沉,但任務以失敗告終。不久該師再度重新命名,取作黨衛隊裝甲擲彈兵師「國家」

重返東線

[編輯]
1943年4月,國家師利用繳獲蘇軍的大量T-34,組成了黨衛隊第2坦克團。

1943年初,國家師調回東線戰場,協助重組哈爾科夫一帶的中央防線。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後,國家師連同其他數個師被投入於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堡壘行動」,德軍將自兩方夾擊蘇軍中央突出部,而國家師隸屬於南部的部隊。行動展開後,國家師推進了突出部南方約64公里,但攻勢行動沒多久就結束了。不久,蘇軍展開了「別爾哥羅德-卡爾科夫攻勢」,國家師受命阻滯其行動,與骷髏師一起,國家師對蘇軍兩個突破德軍防線的坦克軍團發動反攻。這場戰鬥中德軍黨衛隊師摧毀了大量的蘇軍裝甲車輛,約超過800輛坦克,但隨後蘇軍獲得增援,擋住了德軍的反攻。

1943年7月於庫爾斯克,國家師的虎式坦克

經過短暫而激烈的戰鬥後,國家師再度進行重整工作,這時國家師已被轉為裝甲師,正式全稱為「黨衛隊裝甲師『國家』」(SS Panzer Division Das Reich)。改編期間,國家師留下其部份單位於東線,名為「國家戰鬥群」(Kampfgruppe Das Reich),又名為「蘭姆丁戰鬥群」(Kampfgruppe Lammerding)。該師修整期間調往西線,並參加了圍剿法國境內游擊隊的行動,其中還發生了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的屠殺事件。

1943至1944年期間的冬季,蘇軍對中央戰線發動了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包圍了眾多的德軍單位,國家戰鬥群即為其中一支,黨衛隊第2裝甲軍發動突擊,勉強救出了國家戰鬥群的幾支單位。1944年2月,該戰鬥群轉調法國加入該地的國家師,同樣地,國家師留下了一支小單位於東線,並命名為「魏丁格爾戰鬥群」(Kampfgruppe Weidinger),隨後撤退至赫梅利尼茨基捷爾諾波爾。國家師的大部份單位轉駐於法國南部城鎮圖盧茲以北的蒙托邦,取得新裝備和在當地訓練新兵。

調往西線

[編輯]
1944年8月12日,於莫爾坦附近的國家師,部份裝備了SdKfz 251半履帶車

當國家師接獲駛往諾曼底戰場的命令後,因為受到英軍SOE特種部隊和法國地下反抗組織的阻擾而延遲了15天才集結完成,這15天對盟軍是否能在諾曼底戰役獲得勝利頗有影響[9]

在盟軍入侵法國諾曼底後,國家師受命阻滯盟軍的推進,並於聖洛附近與德軍精銳的裝甲教導師對抗美軍。國家師下的坦克車長恩斯特·巴克曼在此役中出名,他在一場小型戰鬥中摧毀了大量的美軍坦克,該戰地即被稱之「巴克曼之角」。國家師收復了莫爾坦(Mortain),但之後又因為盟軍欲將該師連同其他德軍單位包圍於「法萊斯口袋」的企圖逐漸明朗化,國家師被迫撤退。有賴於國家師與黨衛隊第9師的奮戰,許多德軍部隊才得以逃出口袋、朝東方撤退。

國家師先是跨越塞納河,接着撤至德國本土的齊格菲防線之後。國家師接着參與了「突出部戰役」,將穿越阿登森林,往安特衛普進發,行動自1944年12月16日發起。在通過默茲河37公里後,國家師於12月25日在馬奈一帶被阻滯,並漸漸被盟軍的反攻所擊退。

中歐鏖戰

[編輯]

攻勢終止後,國家師轉調回德國重整,接着又參與了德軍的新攻勢——康拉德行動,以突破蘇軍對布達佩斯城的包圍。這攻勢同樣也被遏止,國家師又被迫西撤,於3月中加入巴拉頓湖的攻勢。攻勢又遭失敗,國家師也繼續連續征戰數星期,邊打邊退,從維也納撤退至林茨以北,最後於當地在1945年5月時向美軍投降。

功勳

[編輯]
奧托·魏丁格爾

國家師成員共有69位騎士鐵十字勳章、151位金質德意志十字勳章和29位榮譽勛飾獲得者。其中有3位是寶劍級、10位是橡葉級騎士鐵十字勳章擁有者。隨着時間過去,該單位越來越多的更高級的勳獎獲得者,令該師超過其他武裝親衛隊師。

該師的坦克團(黨衛隊第2坦克團)在111星期的戰鬥中誕生了20名騎士鐵十字勳章、17名金質德意志十字勳章獲得者,以損失500輛坦克的代價,摧毀了敵軍1,730輛坦克與突擊砲[10]。該單位在其戰鬥全期共摧毀敵軍超過2,000輛坦克,超過其他所有的德軍野戰師[11]。前元首團團長、亦是第2坦克團最後一任團長奧托·魏丁格爾(Otto Weidinger)也撰寫了5冊國家師的戰史,並加以出版。

戰爭罪行

[編輯]
奧拉杜爾大屠殺遺跡

國家師於1944年6月10日在法國利穆贊地區屠殺了642位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的村民。指揮該師第4裝甲擲彈兵「元首」團第1營的黨衛隊少校阿道夫·戴克曼在本次屠殺中附有主要責任,他表示這是對蒂勒附近的法國游擊隊公正的報復,後者還綁架了黨衛隊少校海爾穆特·坎普菲(Helmut Kämpfe),即便當時德國已因為馬基(Maquis,法國於二戰組建的反納粹游擊隊)造成40名士兵傷亡而在「蒂勒屠殺案」中殺害了99名法國人。德國當局曾有意見要將戴克曼因屠殺案而起訴,但在那之前該人即於戰鬥中陣亡。1953年1月12日,此案於波爾多召開軍事法庭審理,審理當時曾參與的200人中、現今亦存活的65人。僅21人到場,其中7人為德國人,另外14人為亞爾薩斯的法籍德裔人。2月11日,20名被告被宣判有罪。2011年12月,德國警察動身前往該師六位前成員(皆85或86歲)的家中,以確認當時這些人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12]

指揮官

[編輯]

戰鬥序列

[編輯]

1941–1942

[編輯]
  • 「德意志」黨衛隊步兵團
  • 「元首」黨衛隊步兵團
  • 第11黨衛隊步兵團
  • 第2黨衛隊砲兵團
  • 第2黨衛隊突擊砲
  • 第2黨衛隊摩托化營
  • 第2黨衛隊偵搜營
  • 第2黨衛隊坦克獵兵
  • 第2黨衛隊工兵營
  • 第2黨衛隊信號營
  • 第2黨衛隊火箭砲營
  • 第2黨衛隊補給營
  • 第2黨衛隊醫護營
  • 第2黨衛隊後備營

1944–1945

[編輯]
  • 第2黨衛隊坦克團
  • 第3黨衛隊裝甲擲彈兵團「德意志」
  • 第4黨衛隊裝甲擲彈兵團「元首」
  • 第2黨衛隊裝甲砲兵團
  • 第2黨衛隊摩托化營
  • 第2黨衛隊偵搜營
  • 第2黨衛隊坦克獵兵營
  • 第2黨衛隊突擊砲營
  • 第2黨衛隊高射砲營
  • 第2黨衛隊工兵營
  • 第2黨衛隊信號營
  • 第2黨衛隊火箭砲營
  • 第2黨衛隊補給營
  • 第2黨衛隊整備營
  • 第2黨衛隊醫護營[14]

資料來源

[編輯]
  1. ^ 狼之鈎」標誌
  2. ^ 2.0 2.1 2.2 2.3 2.4 2.5 Flaherty, p 149.
  3. ^ Windrow, pp 7-8.
  4. ^ Flaherty, p 152.
  5. ^ Flaherty, p 163.
  6. ^ Blau (1953), 5–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reece, History of. Encyclopaedia "The Helios". 
    • Svolopoulos (1997), 288
  7. ^ Heaton, Colin D. Invasion of Yugoslavia: Waffen SS Captain Fritz Klingenberg and the Capture of Belgrade During World War II. World War II Magazine. [17 March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5). 
  8. ^ Flaherty, p. 168.
  9. ^ 參見Vickers的著作
  10. ^ Fey p351.
  11. ^ Weidinger, Otto: Division Das Reich, Munin Verlag.
  12. ^ Ex-SS soldiers face massacre charges. [2012-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13. ^ dasreich. [2012-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8). 
  14. ^ feldgrau. [2019-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5). 

參考書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