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誒話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誒話
五色話
發音55]
區域 中國廣西融水
母語使用人數
7000 (2017)[1]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eee
Glottologeeee1240[2]
廣西壯族自治區在中國的位置。

誒話國際音標:55])或欸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永樂鄉幾個村的自稱為「誒」的族群使用的一種作為母語語言。其性質可能是一種由漢語平話壯侗語言形成的混合語,或是一門受到漢語平話深刻影響的壯侗語言。誒話又被周邊其他族群稱作五色話,但誒人自己較不認同該稱呼。

使用族群

[編輯]

使用誒話的族群集中在中國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永樂鄉的四莫、下覃等村,人口約為9000人(2003年),[3]一說約5000人(1988年)。[4]他們自稱為「誒人」(發音:55 xuən51])或「講誒的」(發音:[kiaŋ55 ɛ55 ko55]),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民族分類中定為壯族[5]:1,2誒人幾乎都是雙語人,兼用當地通行的漢語方言「土拐話」(桂北平話的一種)。[4][6]民族語》將誒話分類為6b等級(受威脅),[1]意味着該語言仍然用於各世代的面對面交流,但其使用者正在減少。

周邊的其他族群稱誒人為「誒佬」,稱其說的話是「五色話」,指其由多種語言成分混雜而成。欸人對「五色話」及「 五色話人」的說法較不認同,認為其帶有誤解與歧視色彩。[5]:1,14[7]

有研究者認為,誒人族群是明代徵調屯駐於此的狼兵的後裔。[5]:2其父系主體為壯族,母系主體為其他壯侗民族、特別是持侗水語支語言的族群,在與軍官的交流中又使用漢語,由此逐漸形成了誒話。[8]

性質

[編輯]

關於誒話的性質,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認為誒話是一種混合語,來源包括漢語言(土拐話)、壯傣語言(壯語)和侗水語言[8],而非壯侗語言漢語言下的一種;[9]另一些學者則認為誒話不是混合語,而是受漢語言影響較大的一門壯侗語言;[3]亦有學者進一步將誒話分類為壯語中區別於南部和北部方言的第三個方言。[10]

音系

[編輯]

聲母

[編輯]

永樂鄉四莫村誒話有25個聲母,包括24個輔音聲母和1個零聲母軟齶阻礙音 /k////x/元音 /i//y/ 前有條件變體 /c////ç/。零聲母在非高元音前可能帶有聲門塞音 /ʔ/ ,在高元音前可能有半元音 /j//w/,均屬於自由變體[11]也有學者將介音 /i//u/ 分析為聲母輔音的顎化唇化,則多出顎化唇音、顎化軟齶音和唇化軟齶音三套聲母。[3][6]

誒話中存在鼻音和清邊音,這是侗水語的特色。[6][8]

輔音聲母[11]
雙唇 齒齦 齦齶 軟顎
鼻音 濁音 m n ȵ ŋ
清音 ȵ̊ ŋ̊
塞音 普通 p t k
送氣
塞擦音 普通 t͡s t͡ɕ
送氣 t͡sʰ t͡ɕʰ
擦音 f s ɕ x
近音 濁音 l
清音

韻母

[編輯]

誒話有120多個韻母(若將介音分析為聲母輔音的顎化和唇化,則韻母數量相應減少)[6][8]。有9個元音可做韻腹,且都可做單元音韻母;有3套韻頭(介音),分別為/i//u//y/;有8套韻尾,分別為元音韻尾/i//u/,鼻音韻尾/m//n//ŋ/,塞音韻尾/p//t//k/;韻腹為/a//e//i//u//ɛ/時,還存在長短對立。此外還有/////ŋ̍/三個聲化韻[11]

誒話的韻母與土拐話基本一致。誒話中有撮口呼(韻頭或韻腹為/y/),這是壯侗語言中所沒有的。[6]

聲調

[編輯]

誒話有7個單字調。其調類、調值都跟土拐話幾乎完全相同。[3][11]誒話的兩字組連續變調與壯語和土拐話都有近似之處,保留了兩個主要來源語的韻律的特徵。[12]:180

單字調[5]:22
調類 調值 調型[13] 漢借詞
調類

1 51 高降 陰平
2 31 低降 陽平
3 55 高平 上聲
5 35 高升 陰去
6 24 低升 陽去

7 54 短高平 陰入
8 24 短低升 陽入

詞彙

[編輯]

誒話的詞彙分別來自壯侗語言(以壯語為主)和漢語言(以土拐話為主)。在最核心的100詞中,壯侗語詞約佔60%,其中絕大多數為壯語詞;在次核心的100詞中,漢語詞比例約佔50%;算上更多的常用詞,漢語詞比例約為60%。詞彙越核心,壯侗語詞比例越高;越外圍,漢語詞比例越高。[3][6][8]關於政治、經濟、文化 、意識等方面的新詞,誒話詞彙幾乎全借用自土拐話,並且音義調基本一致。[14]:17

此外,在誒話中,55/僅作為族群的自稱,沒有任何具體意義。有學者指出,55/侗水語支語言的第一人稱代詞發音類似,如仫佬語231/毛南語/ɦe121/莫語/e41/等。[6][8]

語法

[編輯]

誒話是SVO語言,論元語序與漢語言和壯侗語言一致。在修飾成分中心成分的順序方面,修飾成分在前的情況佔壓倒性多數,體現其語法以漢語言為主。[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E | Ethnologue Essentials. [2024-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3).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E.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3.0 3.1 3.2 3.3 3.4 3.5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WMF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4.0 4.1 陳其光,張偉. 五色话初探. 語言研究. 1988, (02): 149–167. 
  5. ^ 5.0 5.1 5.2 5.3 韋茂繁,韋樹關. 五色话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1. ISBN 978-7-105-11365-1.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羅美珍. 诶话. 孫宏開,胡增益,黃行 (編).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2596-2620. ISBN 7-100-04363-8. 
  7. ^ 王仲黎,殷潤林. 族群互动与语言认同:广西融水欸话语言人类学研究.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 2013, (02): 141–146.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曾曉渝,高歡. 论诶话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 民族語文. 2010, (02): 16–22. 
  9. ^ 羅美珍,鄧衛榮. 广西五色话:一种发生质变的侗泰语言. 民族語文. 1998, (02): 73–79. 
  10. ^ 韋樹關. 关于五色话的归属问题. 語言研究. 2008, (02): 119–127.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曾曉渝,高歡. 广西融水诶话概况. 戴慶廈 (編). 汉藏语学报(第3期).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108-137. ISBN 978-7-100-06514-6. 
  12. ^ 王曉梅. 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 (文學博士論文). 南開大學. 2009 [2019-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13. ^ 朱曉農. 声调类型学大要:对调型的研究. 方言. 2014, (03): 193–205. 
  14. ^ 14.0 14.1 温嵐. 论“五色话”之发展 (文學碩士論文). 廣西大學. 2007. 
  15. ^ 15.0 15.1 曾曉渝,高歡. 广西融水诶话同音字汇. 中國語言學工作委員會 (編). 中国语言学 (第2辑).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9: 119-140. ISBN 9787532862375. 
  16. ^ 廣西少民語委研究室(編). 壮汉词汇. 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 1984. CSBN M1713·17 請檢查|csbn=|unified=的值 (幫助). 
  17. ^ 覃遠雄,韋樹關,卞成林. 南宁平话词典.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7-5343-3119-6. 

外部連結

[編輯]